摘要 博物馆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域,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馆校合作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开发与实践是充分发挥博物馆实践育人作用的积极探索。组建馆校项目化学习的专家、研发、研究“三级团队”,采取分析特征、培育典型、提升影响“三大步骤”,依托需求调查、多时段实践、跨学科探索“三项活动”,赋能签订合作协议、建构馆校学习共同体、确立评估反馈机制“三大策略”,可以建构起馆校合作的新样态,提升其价值和作用。
关 键 词 博物馆 馆校合作 项目化学习 学习共同体
引用格式 陶轶敏.馆校合作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开展[J].教学与管理,2022(35):17-19.
2020年9月,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馆校合作的共育作用开发系列化的活动课程,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然而,当前学校与博物馆的实践协同往往还浮于表面,即许多学校还是通过春秋游或研学旅行把孩子带入博物馆,缺乏针对学生需求和发展的馆校合作推进的思考。此外馆校合作涉及博物馆与学校两个主体,用何种学习方式有效地凝聚双方力量,使两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共育也是重点突破口。因此,本文尝试探讨馆校合作背景下的项目化学习开发与实践新样态。
一、组建“三级团队”,保障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真实发生
博物馆与学校都承担着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都要做好文化记忆的守护与传承。二者按照“馆校—部门—双师”协同路径,组建项目专家团队、研发团队、研究团队三级梯队,从顶层架构、项目开发、迭代优化三个方面协同推进馆校项目化学习的真实发生。
1.馆校协同组建项目专家团队,做好顶层架构
馆校协同所进行的学习体验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共同开发的项目化学习需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双方教育人员在责任界定、角色定位、需求表达、教育目标设定上都需要努力达成共识[2]。因此,在项目化学习开发伊始,馆校之间需要就双方合作的动机、过程等进行顶层规划与深度对话,从而明确行动方向。
2.部门链接组建项目研发团队,进行项目设计
由于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往往会聚焦一个专门的领域,如博物馆的馆藏,某一事件的历史、文化、自然背景等都有很强的专业性、广博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呈现非正式性、体验性、情境性,因此,由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人员与学校课程办教师组建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研发团队,负责馆校合作的项目开发及项目实施方案,以专人负责专项的形式完成项目研发,既可以保障项目推进,又可以促使馆校双方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的不断突破。
3.双师合作组建项目研究团队,实现项目迭代
当研发团队设计出项目和具体实践方案后,可鼓励博物馆、学校的教育人员联合组成双师指导团队,负责对参观实践团体进行项目指导、辅助,在学生的真实反馈中获取项目开发、优化的第一手信息,在对项目的迭代中实现馆校合作项目赋予的价值与意义。学校主要是根据计划招募学生,为项目提供带队老师,负责团队各小组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教师评价,并提供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方法指引;而博物馆则提供相应的参观、学习场所和项目学习任务,尤其是提供专业的导师团队,不断加深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创意灵感……在馆校项目合作结束后,双方针对学生的表现、对项目的反应等进行信息汇总,对项目的时长、指导的要求、项目的表现形式等进行修改。
二、采取“三大步骤”,促进馆校合作项目化学习的规范实施
为促进学生在馆校合作项目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需要立足馆校实际和学生需求,遵循“分析特征—培育典型—提升影响”的思路,因馆制宜地促进馆校合作项目化学习的规范化开展。
1.分析特征:深度把握馆校合作项目的内涵
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是在对双方特征进行梳理、认识的基础上,对彼此教育功能进行的互补、融合尝试。其项目开发时需要在分析双方特征时努力寻求平衡点(见表1)。
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开发、实施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主体:项目能关注学生的兴趣、思考力和创造力,且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2)优化项目本身:馆校双方共同设计项目、方案,能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及时调整、优化项目,对项目的推进过程,如项目实施的时间、时长、推进的关键节点、学习方式等能反复推敲;(3)设定预期目标:馆校双方对于项目开发、实施所追求的目标清晰,如:有标准、方法证明学生从中能获得知识、能力,且能证明学生已获得相应能力;(4)规划可持续发展:以点到面的项目开发、实施,能促使学生利用课后托管时间、双休、节假日、寒暑假进入博物馆开展不同的馆校合作项目,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5)建立第三方伙伴库:除了馆校提供的双师资源保障项目实施外,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研究员、安保、社会志愿者、自然学家、大学教师等也可为项目开发、实施带来新的灵感。
2.培育典型:因地制宜探索“1+N”实践样态
馆校项目化学习的开发、实施需考虑参观实践学生的年龄、需求,以及博物馆的特色、接待量。探索典型的实践样态,利于项目有序轮转。
“1”: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普及型馆校项目学习。为了让馆校合作项目能惠及人数较多且初识博物馆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讲解、个体项目学习单来完成对博物馆基础馆的参观,并通过近距离接触展品、导览,借助倾听、观察、反复参观来解决他们浏览、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激发他们对馆藏、历史、文化、自然等的兴趣爱好。
“N”:培养个性突出的专属型馆校项目学习。为了让对博物馆学习抱有浓厚兴趣且有一定參观体验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馆校合作项目针对不同展区,借助多个经过结构化的周期项目化学习任务,通过个体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跨学科学习方式完成某一领域的博物馆学习。
3.提升影响:推广馆校合作项目的实践成果
随着馆校合作项目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成果日渐成型,进行一定范围的公开展示既是对学生学习收获、创意的尊重与认可,也是馆校合作获得公众认可的最佳时机,同时更是回馈社会的积极方式。学生馆校合作项目学习成果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日渐清晰,可以为其他学校、场馆提供借鉴,提升馆校合作项目的影响力。
三、依托“三项活动”,推进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深入开展
馆校双方的教育人员凭借不同的知识背景组成指导团队,不仅在博物馆情境中传递知识,更能借助动手操作、参与式、多感官的展览方式,自我探究、反思,帮助学生与先前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链接。因此,可以依托“三项活动”推进馆校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
1.前后需求调查对比,让馆校合作项目“接地气”
为了使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需求和学校教育的需要,在项目开发、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对不同参观经验、年龄、学校的学生、教师及管理者编制关于项目认同度、实践感受度、目标达成度等的前测、后测的项目实践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对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对馆校合作设计的项目化学习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可以为进一步迭代优化项目化学习提供依据[4]。
2.多时段的共育实践,让馆校合作项目“聚人气”
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推进馆校合作的深层开展,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资源,开发学习目标不同、周期长短不一的项目,从而不断吸引学生走进第二课堂,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除了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开展正式学校团体的参观实践,也可依据其实践周期、目標要求、学习团队人数、指导力量等规划出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等不同时段的项目化学习,从而吸引更多的非正式的学校团队走进博物馆。
3.跨学科学习的探索,让馆校合作项目“有底气”
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以及感官不断冲击、刺激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动机。因此,相比学校的学习,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更需要学生从多学科的视角建立学科关联来理解生活、世界、文化、自然、科学。项目化学习建立在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探究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发生。
四、赋能“三大策略”,提升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持续进行
博物馆和学校分属不同的上级部门,为了更好地推进馆校合作,需要在学习空间、指导力量、项目保障、双方职责等方面规范化,增加馆校合作的粘合度,使得馆校合作能够持续进行。
1.签订馆校合作协议,明确实践职责
博物馆和学校在项目化学习正式开启前,可围绕学校的教育需求,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博物馆的资源、特色等不断进行讨论、交流,双方在互相了解、认同的基础上制定合作协议,从而明确学生进馆学习的专用教室、作品布展区域、馆校协同的指导力量等资源保障以及项目订制、联动机制、各方职责,进而增强馆校合作的相互支持力度。
2.建构馆校学习共同体,培养指导力量
因校、因馆制宜,使得“1+N”项目化实践学习样态日趋丰富,而博物馆的开放性为馆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提供了灵活性、创造性更高的差异化教育服务。双方合作的“破冰者”(即博物馆的公共服务部门人员、学校教师)都需要借助项目式、工作坊式的实践培训,向博物馆教育服务的专业指导力量方向发展[5]。因此,双方建构学习共同体,以获得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实践智慧为目标,不断进行合作式的实践指导修炼,在对馆校合作的项目指导中产生归属感,同时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指导力量的创造性。
3.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优化合作模式
馆校合作项目在博物馆与学校、第三方合作伙伴,馆校教育服务的专业指导力量与学生等主体的不断实践“对话”中成长、发展。为了其持续开展,馆校之间可建立学生探索、实践体验、学习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从而共同构建常态、持续的馆校合作工作机制。
总之,基于馆校合作背景的项目化学习开发与实践新样态能积极地凝结馆校合力,无论对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推广,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完善,还是对学生及馆校教育服务专业力量的能力提升都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EB/OL].(2020-09-30)[2020-10-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20/content_5552654.htm.
[2][5] 季娇,翟俊卿,王秀江.矛盾、边界和文化工具:西方国家馆校合作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N].比较教育学报,2021(02):112-126.
[3] 庄瑜,洪一朵.历经八年的馆校合作——德国“学校@博物馆”项目的教育实践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2):66-76.
[4] 沈群亚.以家育研习团:提升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效性[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0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