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终身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特质、现实挑战及未来路向

2022-12-17 09:52闵学良张杰程苏苏朱高华
职教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技能型职业院校

□闵学良 张杰 程苏苏 朱高华

一、问题提出

“技能型社会”这一概念的基础是技能和技能形成体系,也就是说,它是在个体层面的技能观与制度层面的技能形成观基础之上演化而生的社会化概念[1]。张元宝将技能型社会的建构放在教育体系上,认为应从职业教育、应用型教育以及再继续教育三个层面上协同推动[2]。目前,我国对技能型社会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从政策表达和官方解读来看,其基本含义指向的是社会成员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同时较高比例人群拥有高级职业技能,且技能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3]。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技术培训挑战,而技能人才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取决于国家能否制订出一套帮助工人掌握并适应相应技术革新的教育政策。在应对未来技能需求多样性的措施选择上,终身教育有助于缓解产业转型带来的大规模影响,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相对公平的学习机会,减少对社会保障和已有技能的依赖[4]。因此,本文将探讨终身教育在助力技能型社会构建上的因应策略,力求帮助社会成员消弭技术差距、掌握可持续发展技能,实现个人和社会技能双重发展。

二、我国终身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构建的内在特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这就内在要求全社会所有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与策略。正因如此,2021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刊文呼吁“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终身教育因其自身所展示出来的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等内在特质,与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高度契合,对技能型社会的建构起着重要助力作用。

(一)全民性:营造了“人人拥有技能”的全民技能学习氛围

终身教育作为提倡全民学习的教育体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提倡,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议上突出了学习者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学习主体延展至全体公民。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倡“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基于全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去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创造人人接受教育与培训、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机会[5]。可见,终身教育的全民性功能有利于营造人人学习技能的良好氛围,满足一般民众的技能学习需求。2019年,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说:“希望形成新的社会文化,也就是从终身学习、精进技能的掌握中获得满足感,并通过参与学习社群,推动自己及他人在技能上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事实上,每个公民既是技能型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技能型社会的直接受益者,是推进我国技能形成发展的强化剂和新动力。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质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公民的主体性作用,共同助力于技能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二)终身性:体现了“贯穿生命周期”的终身技能培训目标

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重构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仅靠已有的知识过完一生。终身教育打破了固有年龄阶段才能享受教育的刻板形态,主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这是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能。终身教育也因此成为人们提升技能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人生的所有阶段,技能发展、再培训和技能升级都是人们获得劳动机会的先决条件和加速器,能够助力其向劳动力市场进行平稳过渡[6]。事实上,技能发展本身就具有动态性,是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提升的。因此,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产业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7],这与终身教育的可持续性是相呼应的。劳工组织《1975年人力资源开发公约》规定“各成员国应逐步扩大、调整和协调其职业培训系统,以满足所有经济产业以及有技能需求的成年人一生的职业培训。”可见,将终身教育理念渗透到人生各个成长阶段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使命,有助于更好地回应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的学习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快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灵活性:提供了“超越时空限制”的个性技能学习方式

技能在发展、升级、更新以及转换方面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等特点,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和泛在性,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让任何有学习需求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202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8]。可见,国家政策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方式不断创新和包容,并主张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加快发展面向全民且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当前迈向技能型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能型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大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支撑。2021年6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9]。然而我国当前的技能人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能型社会的建构。终身教育开放灵活的教育方式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弊端,在技能人才的培训上发挥特殊作用。一方面,个性灵活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每个学习者的需求,帮助其达成技能发展目标,实现成人技术培训、技能再培训和技能升级,完成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过渡;另一方面,终身教育适用于全社会和全岗位的对象,使人的潜能在任何阶段任何地方都得到发挥,从而全面提高人的技能素养,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发展建设。

三、我国终身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构建的现实挑战

要想实现技能型社会的构建,就必须促进每个人投入到技能的持续学习和更新中,终身教育虽然在技能人才的培训和技能型社会的构建上有着特殊的优势,但是其在具体实践方面还存在以下困境。

(一)政策制度呈现碎片化

虽然终身教育理念常被提倡与呼吁,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制度指引,其实际实施仍然非常受限。主要表现为:一是终身教育的既定权利缺乏立法的保障。事实上,应享学习和培训的权利覆盖面并不普遍,普遍学习权仅在初等和中等教育系统中更为适用,该项权利很少被用于技能培训、再培训和技能升级,更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对此进行保障。二是终身教育的服务保障制度匮乏。由于终身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导致技能型社会参与的各主体之间责任混乱、存在壁垒。行政部门与企业、学校、市场等力量间的可信承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加之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的力量较为薄弱,使得技能建设主体在多重体制上难以产生信任并通力合作,进而形成一种区隔[10],出现主体分离、责任不清等情况。三是终身教育的认证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滞后。互通有效的技能认证机制是工人享有社会价值认可和降低技能培训成本的必要保障[11]。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认证与政府认证互不承认,且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的学分转换和认证的要求各不一致,严重制约劳动者的工作转换。比如,有的员工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的水平,但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跟进,无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岗位转换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劳动者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国应加快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尤其是顶层制度的统一标准架构。

(二)人才供给存在滞后化

技能人才是实现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根本动能,而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也是技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载体,应充分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精准对接。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对技术精湛程度要求不断提高,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增强的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快节奏生产实践的需要,这也促使职业教育终身化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主题。然而,技能人才终身化的培训实践在职业院校的供给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滞后和错配现象。一是在社会培训领域存在短板。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同社会、企业、成人教育学校缺乏紧密的衔接机制,且对职后终身培训的关注度不高,职后的企业培训资源又掌握在劳动部门。所以,教育市场、企业同职业院校之间出现割裂状态,学习者的流动空间有限,学历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交叉培养的模式没有建立[12],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终身学习培训的效果。二是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出现错配。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出现错位。2016年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显示“我国现有技能劳动者人数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高技能人才仅占5%”。OECD的调查表明,不论是雇主还是青年都认为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对4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万位雇主调查显示,填补职位空缺越来越困难,45%的受访企业说 “他们很难找到具备所需技能的人才”[13]。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说他们目前的技能与工作所需的资格不匹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技能不匹配度更为普遍。技能人才的错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技能型社会的有效建设。三是专业设置跟不上行业市场更新发展速度。事实上,专业建设是一个包含政府、高等院校、专业点在内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级组织在专业评价时,均需树立服务需求理念,否则就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轨[14]。当前,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传统型专业多、新型专业少,跟不上人社部《职业大典》调整的节奏,导致一些新职业有名称无人才,技能人才培养慢半拍。据统计,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维持在1∶2以上水平,人才供给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变化需求(见图1)[15]。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终身化道阻且长,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被加大重视。

图1 2014—2018年我国劳动力与就业人员的变化情况

(三)实践通道映现局限化

企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训最直接的形式与载体,对技能型社会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当前的企业培训与技工教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一方面,企业在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存在培训意识形式化、培训资源短缺化等问题。例如,大多数企业依然认为工人的学习和培训是学校的事情,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培训不但会增加企业成本,还会出现跳槽、离职等情况,进而导致企业技能人才的培训逐渐走向形式化。且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地区、大城市的教育培训资源集中,加上优质的培训资源仅限于企业内部使用,不能与外部进行共享与流通,中小城市的企业很难开展技能人才培训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终身教育理念薄弱、教育目标短期化等状况,缺乏“边学习边进行一些职业活动来进行自我验证和丰富”的理念和途径,也缺少将当下技工教育与未来职业有机链接起来的培养体系,这增加了技工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难度,进而阻碍技能型社会的建设。

四、我国终身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未来路向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的转型,建设技能型社会已成为时代之需。为更加有效对接技能型社会的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求,终身教育应依据其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定位,立足高远、系统谋划,从政策设计、人才供给、实践支撑等多方面努力,发挥其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动能,助推我国向人人参与建设、成果惠及人人的高质量技能型社会发展。

(一)制度指引:完善终身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的政策制度

Brown P.把“技能发展”看作是社会在学习、开发、创新和提高生产力方面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工人所掌握的技能不仅仅是个体意义上的、私有的技术能力,更是国家层面的集体社会能力,它是指国家各部门以集体的方式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技能的能力[16]。可见,当代的技能发展更强调国家、社会层面的领导和支持。《百年宣言》特别指出,促进所有工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获得技能、能力和资格是政府和社会伙伴的共同责任。据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终身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加快发展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终身教育体系。2018年 《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我国人才高质量发展。其次,以明确的政策法律保障利益相关者在技能型社会构建中的权利和职责,加强政府、学校、社区与企业等各类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进一步满足全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需求。终身教育庞大且复杂的受众以及差异极大的学习需求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机构是绝对无法满足的,因此,应积极建立相关制度去强化各主体的参与和联系。再次,完善终身教育技能成果的认证与转换制度,统一认证标准和方式。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和服务平台[17]。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认证方式,利于促进各区域之间学分的互认与转换,强化终身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制度上的执行、监管、评价与改进工作,以及时调整、修正相关制度的缺陷与漏洞。

(二)人才供给:深化终身教育辅助技能型社会的供给体系

技能构成的水平和质量可以影响社会掌握技术的能力,并确保技能得到有效地持续性发展,使用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快速变化的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这些变化要求我们要持续更新、与时俱进,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导改革并促进技能的发展[18]。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社会重要的人才供给基地,需进一步把控其教育技能培训的质量及效果。首先,在供给观念上,应加快融入终身教育发展理念,做好人才供给长期保障,建立人才成长的全程通道。2018年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要根据党的十九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精神,夯实职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基础,将教育终身化的特色理念融入多种职业院校培训过程中[19]。其次,在供给方式上,终身教育应进一步关注职后技能培训的重要发展阶段,发挥其在工作场所教育培训的优势。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工作场所学习愈发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纳德·巴内特(Ronald Barnett)认为“学习是内在于工作中的,工作是内在于学习中的”[20]。为此,职业院校应充分整合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向在职人员的技能发展、综合素养等学习需求提供相应的课程培训资源,做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人力补充。再次,在供给结构上,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教育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培养的蓄水池。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供给结构上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充分进行产教融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需均衡。目前,产教融合的观念已被重点用来调节产业和教育间不协调的矛盾[2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弘扬与深化了“产教融合”理念,提出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进行有机协调。综上所述,终身教育理念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无论是在技能人才培训理念、市场对接路径还是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推广。

(三)实践支撑:激发终身教育补充技能型社会的实践通道

终身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时候被理解为成人适应生产变革的职业培训。而企业和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纽带和基地,应积极主动承担技能人才培训的责任,探索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和技能型社会的建构路径。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大力推行远程培训模式。企业要从意识上真正转变“人才的教育培训只是学校任务”的固有观念。事实上,企业内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日本深受重视,日本企业教育的内涵充分融合终身教育,由最初的技能训练扩展到员工的能力开发,视企业内员工教育培训是一种比设备投资更重要的投资。因此,我国企业也应对内部人才的技能培训加大重视并进行充分投资[22]。线上远程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技能培训上不仅具有跨越时空、受众广泛的优势,还有节约成本的功能。如印度联邦政府劳工及就业部下设的国家职业培训局就大力提倡将开放式和远程教学方法用于员工的培训。可见,在培训资源共享问题上远程教育不失为一个更好的形式。另一方面,加强终身教育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理念融入,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为学员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搭建终身成长平台。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回归教育意识,更好地感悟终身教育内涵,帮助学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升自我、革新技能;其次,积极建立学员个人成长档案,关注其成长路径,实现学校与劳动力市场间技术技能人才的衔接培养模式,制定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更充分地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人才需求[22]。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技能型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