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分析

2022-12-17 03:43谢红雨
高教学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情绪低落维度因素

谢红雨,肖 荷

(1.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2.内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当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业竞争压力的急剧增加,线上学习监管的缺位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高校中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倦学习,严重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的提高和“人才强国”[2]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明确提出要提升一流人才的培养与创新能力,而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的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调查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其成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1]教育根本任务的核心使命。

一、学习倦怠概念界定

学习倦怠这一概念由职业倦怠发展而来,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berger[3]首次将倦怠定义为当个体的工作不被组织或他人所认同,并且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个体所产生的慢性疲乏、抑郁和挫折感。我国学者杨丽娴[4]在研究国外学习倦怠的研究成果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学习倦怠定义为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李富业等[5]发现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

研究以师范类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学习倦怠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以期对师范类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西南地区三所师范类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400 名学生为被试。实地考察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400 份,其中有效问卷395 份,问卷有效率为98.75%(表1)。

表1 样本构成情况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即个人基本信息部分、学习倦怠现状调查部分、学习倦怠成因调查部分。

个人基本信息部分:学习倦怠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学习成绩等。

学习倦怠现状调查部分:借鉴连榕等人编制的问卷,由三个维度组成,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

学习倦怠成因调查部分:由六个维度组成,即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同伴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三)研究测量

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 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分别为0.91、0.87 和0.86。问卷采用五点记分法并对反向计分题实施反向计分,问卷得分越高,学习倦怠水平越高。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1,其中,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同伴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0.84、0.79、0.83、0.89 和0.87。

三、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习倦怠平均值为3.05,方差为0.51,在学习倦怠总体得分中,最高为4.95,最低为1.14,将得分在[3.00-4.00)区间的人认为倦怠,得分在[4.00-5.00)区间的人认为重度倦怠。可以发现,学习倦怠总体得分在[3.00-5.00)这一区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5.95%。将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这三个变量进行统计,发现这三个变量得分集中在[3.00-5.00),这一区间的人数比例情况:成就感低大于情绪低落大于行为不当,其比例分别为65.57%、65.32%、54.94%。由此可知,中度水平及以上学习倦怠问题较为严重,其中学习倦怠水平较高的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表2)。

表2 学习倦怠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

同时,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上述表现在性别、年级、专业等类别上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学习倦怠在性别上的区别

将性别分组,对学习倦怠进行T 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维度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与罗杰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女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学习倦怠水平明显高于男生。而在成就感低中,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表3)。

表3 不同性别在学习倦怠及其维度的差异比较

2.学习倦怠在年级上的区别

将年级分组,对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等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倦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p<0.05),这与高丙成[7]的研究结论一致。统计表明:大一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高于大二、大四,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和情绪低落要低于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四学生在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中都没有显著差异(表4)。

表4 不同年级在学习倦怠及其维度的差异比较

3.学习倦怠在学科背景上的区别

将专业分组,对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等进行T 检验分析,分析显示,学习倦怠存在明显的学科背景差异,这与杨红君等[8]的研究结论一致,理科生在学习倦怠水平和情绪低落上显著高于文科生。而在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异(表5)。

表5 不同学科背景在学习倦怠及其维度的差异比较

(二)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1.专业因素

在样本中,专业因素平均得分为2.23,对专业因素的题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自己的设想有较大差距,对自己专业没有认同感和成就感。对专业因素和学习倦怠及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因素与学习倦怠(0.57)、情绪低落(0.64)、行为不当(0.52)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表6)。

表6 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与专业因素的相关分析

2.自身因素

在样本中,自身因素平均得分为2.25。对自身因素的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自控性差,定力不够,导致自己学习规划没有执行。对自身因素和学习倦怠及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身因素与学习倦怠(0.58)、情绪低落(0.59),行为不当(0.52)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表7)。

表7 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与自身因素的相关分析

3.同伴因素

在样本中,同伴因素平均得分为2.05。对同伴因素的相关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同伴的学习态度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他们在学习上缺少同伴感情上的鼓励和支持。对同伴因素和学习倦怠及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同伴因素与学习倦怠(0.36)、情绪低落(0.47)、行为不当(0.28)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就感低(-0.14)呈显著性负相关(表8)。

表8 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与同伴因素的相关分析

4.家庭因素

样本中,家庭因素平均分为2.00。对家庭因素相关题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成员对学生学习能否产生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家庭因素和学习倦怠及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因素与学习倦怠(0.24)、情绪低落(0.41),行为不当(0.16)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成就感低(-0.22)呈显著性负相关(表9)。

表9 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

5.学校因素

样本中,学校因素平均得分为1.80。对学校因素相关题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讲课枯燥,找不到学校提供的资源是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对学校因素和学习倦怠及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校因素与学习倦怠(0.26)、情绪低落(0.40)、行为不当(0.17)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就感低(-0.13)呈显著性负相关(表10)。

表10 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与学校因素的相关分析

6.社会因素

样本中,社会因素平均分为1.98。对社会因素相关题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外界诱惑、就业压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对社会因素和学习倦怠及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因素与学习倦怠(0.43)、情绪低落(0.53)、行为不当(0.31)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表11)。

表11 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在学习倦怠中的差异讨论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中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女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差异所造成的(女生样本多于男生);在年级上,大一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低于大二和大四,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开启大学生活,部分学生对学习还没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同时,结束了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轻松之后对学习有一种疲惫感,不愿学习的心态较重,因而学习倦怠水平较高。而经过大学三年之后,学生们都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都在考虑下一个目标是考研还是就业。为了提升自己,他们充满了斗志,所以学习倦怠水平较低;在专业上,理科生学习倦怠水平要高于文科生学习倦怠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理科的课程相较于文科而言,学习难度更大,学习强度更高,学习压力更大,所以理科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文科生。

2.有关学习倦怠成因的讨论

通过对造成学习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六个维度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为:自身因素(0.58)大于专业因素(0.57)大于社会因素(0.43)大于同伴因素(0.36)大于学校因素(0.26)大于家庭因素(0.24)。自身因素和专业因素是大部分学生归结自己学习倦怠原因中较高的因素。他们认为,对专业的认同度低,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低等导致了他们学习倦怠。而调查结果显示,除自身和专业因素外,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也是导致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中,社会导向影响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校因素中,教师上课枯燥无聊,学校的自习室少且开放时间不够,社团活动占用了学校自习室的资源和学习时间,管理较松等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倦怠。

3.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分析可知,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同伴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学习倦怠水平。其中,自身因素、专业因素尤为显著。要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可以从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自制力等方面入手。虽然大学生将学习倦怠问题归结于自身因素和专业因素,认为自己学习倦怠与家庭和学校关系不大,然而,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还在发展阶段,自制力不够,容易出现反复,还要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合作,共同发力,才能更加有效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四、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路径选择

要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全方位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一)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学习积极性,解决学习倦怠问题,还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坚持学习、享受学习。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习积极性,缓解学习倦怠。

第一,端正学习动机,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需要凭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等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做好职业规划。

第二,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学会自我反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在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高校为了加强疫情防控开展了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后疫情时期,各高校也大力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要学会自我监管,在制作学习计划时要考虑计划的可行性,能否保质保量完成,为了保证学习计划按时完成,学习者可以自我反省并邀请他人监督自己的学习。

第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高效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使学习更加轻松,有效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者要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并辅以适当奖惩。准确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对学习结果进行把握,及时自我完善。适当的奖惩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将学习评价与奖惩制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担负着学生的未来,学校的教学质量既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着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要将“以本为本”落到实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合理引导社团活动,规范课堂纪律。社团活动是学生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过多的社团活动占用了一部分学习资源,比如占用自习室,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等,因此学校要合理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同时,大学生有自我管理能力,但拒绝诱惑的决心不强,特别是在上课期间,“低头族”较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规范课堂管理,让“管理严起来”[9],帮助学生抵制诱惑。

第二,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更新慢,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时感到枯燥无聊,很容易形成学习倦怠。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 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方式将更加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技能,构建线上线下等多种教学模式,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适时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以发现和探索为中心的多种模式引入教学。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9],加大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由“保姆”变为导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让学生养成坐等“吃现成饭”的学习习惯。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学校以知识本位为主的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卓越、拔尖的创新人才。高校要以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遵循“两性一度”标准,淘汰“水课”,倾力打造“金课”[10]。在新的课程结构调整中要更加体现学生自由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充分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力。让“课程实起来,学科特起来”[9]。“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减少学分总量、精简课程数量,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和学业挑战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管理全过程”[9]。

第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目标不明确会引起学习倦怠,因此,学校要紧扣“学生学好、老师教好、学校管好”[9]这三个关键,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作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家庭成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增强教育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把学生送到大学不等于已经完成了教育任务,家长应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主动与学生和老师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并及时给予引导。

第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供帮助。很多家长由于文化水平和地域的限制,认为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其实不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家庭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及时提供帮助,激励学生学习。

第三,合理的期望效应。家长的期望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家长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符合实际,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特点来提出合理的期望,切不可过高,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家长的信任。

第四,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精心呵护、过分溺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自制力不够,心理承受力不强,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在面对挫折和打击上经验和能力不足,容易走极端。因此,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科学知识教育,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体能素质等方面进行挫折教育。比如,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寒暑假外出打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社会教育方面

社会环境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社会对学历和知识的认识影响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教学和学习的态度,所拥学历不是提高自己和就业的一块敲门砖,读书不能实现经济价值和自身价值,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对学习态度也是得过且过。因此,社会教育需要引导舆论支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励、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更加注重实践育人,将理论学习与实验、调查、实习等环节紧密结合,让学生懂世界、懂中国、懂社会、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融入社会发展主流”[11]。

正如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系列讲话:“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总之,师范类本科高校要“以本为本”,重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从影响学习倦怠的成因出发,采取缓解和改善学习倦怠的有效举措,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将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成“质量中国”品牌[9],为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奠定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情绪低落维度因素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清明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解石三大因素
一例因学校适应困难致焦虑情绪的心理问题案例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人生三维度
本期导读
读来读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