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食品学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

2022-12-17 03:43于劲松
高教学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专业人才食品

曹 慧,徐 斐,叶 泰,袁 敏,于劲松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公众追求的共同目标。因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的日益重视,国家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全面提升食品营养,同时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尤为重要[1]。近二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持续高速发展,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各工业部门之首,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在2021 年我国食品企业利润达到6 000 多万元,同比增长了5.5%。但我国小而散的食品产业现状仍没有根本改变,并逐渐凸现出创新驱动力不足等诸多薄弱环节,给“健康中国”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对食品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滞后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会对新型专业人才的要求,且普遍存在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弱、对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创新培养模式单一及评价改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2-3]。基于此,本文从分析食品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入手,深入探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食品学科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从而大力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一、食品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创新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互不相融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食品专业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研发方向和生长点。因而,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强烈科研意识、独特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精尖人才[4]。但在传统的培养体系中,往往存在对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实践教学各环节脱节、创新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造成实践创新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的“不相融合”,由此导致的“孤岛效应”减弱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对传统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亟待提升

食品专业教师组成结构单一和工程能力弱(尤其青年教师)是阻碍高校食品专业开展创新实践教育的主要阻碍[5]。近年来,食品专业的新进教师大部分来自各大科研院校,这些教师具备非常优秀的科研能力,能很好地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但由于他们绝大部分从高校到高校,缺乏相应的食品学科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创新实践教育的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能形象和深入地对实践知识进行讲解,因而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食品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对食品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改进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唯数量化的评价导向,在传统的食品专业培养体系中一般以试卷考试为主,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不能体现创新实践的教育成果;而且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没有形成教师、学生、督导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全员评价模式;在考核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目前仍缺乏对融入实践创新元素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螺旋式上升”的质量保障环节和持续改进机制,导致全过程培养体系的不完整。因而,如何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食品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食品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探索

(一)通过“平台承载”+“校企共商”,协同优化符合产业需求的食品人才培养方案

在传统的食品专业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教育往往孤立于理论教学环节,造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的互不相通。因而,在食品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入环环相扣的创新实践环节,对培养能对接食品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6]。首先,可以从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层面出发,以食品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理论为基石、实践为核心、创新创业为目的”的培养理念,并结合校内外创新创业俱乐部、校外实践基地及各种科研平台,搭建围绕学生全方位培养的“校内实践俱乐部—校外基地—科研平台”阶梯式创新实践平台。该平台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诉求点,实现资源的整合及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在搭建的阶梯式创新实践培养平台基础上,通过专业实验/实践/实训、企业参观/实习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挑战杯”“互联网+”等各层次竞赛,打造覆盖大学1—4 年级全程的递进式创新实践训练环节,从而使创新实践教育有机融入到整个食品专业体系中。进一步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食品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优化的食品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重论证,论证的重点内容包括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及理论课程与实践创新课程的比例等,从而使得培养的食品专业人才能全面对接产业的需求。

(二)通过“模块化”培养构建多层次的食品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在优化的培养方案下,对应建立的创新实践培养平台,进一步构建“理论教学—校内基础实验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的递进式实践创新教学模块(图1),以满足食品产业对科技引领型、应用推广型和服务对接型等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图1 多层次的食品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的交叉学科,除了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及食品分析等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还包括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法律法规等重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了工程、化学、管理学、法学及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因而,在理论教学模块,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产业需求,重新梳理学科专业课程,并将其分为基础课程类(如分析化学、物理学等)、工程设计类(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等)、分析类(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等)及管理类(食品信息化监管、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等。

在传统的食品实验教学体系中多为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而且,从实验的效果来说,虽然学生做了很多基础实验,但仍不能对实验进行设计、分析和讨论。因而,在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及食品分析等每一门实验课程中,可以设计多层次、渐进式的系列实验,这些实验既包含试剂配制、仪器使用及常规操作等基本实验,也包括综合设计实验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创新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激发学生对食品学科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对刚入学的新生则通过邀请校外名师举行专题讲座及带领学生深入知名食品企业、实验室进行认知实践,激发学生对创新实践的学习热情。

在校内外实习实训模块,可以搭建果汁加工、酸奶制作等校内小型食品加工生产及质控线,让学生熟悉食品加工的主要机械设备、重要加工工艺和各个质控环节。同时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类食品创意竞赛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及创业竞赛等活动,全方位打造“学校—企业—行业”联动式的竞赛创新模式,通过竞赛等形式促使学生不断于实践中运用知识,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同时依托竞赛作品、工程设计思想等检验培养模式的不足,并以此进一步驱动创新实践培养模式的优化;在校外实践训练模块,可通过与食品企业、行业合作的契机,联合打造产学研监合作基地,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产品研发及试制等活动进行实战训练。

在创新创业实训模块,可以通过课题式学科交叉融合、项目植入等多种渠道驱动学校科研平台、食品行业及相关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的整合,形成多方参与的联动式创新实践平台。并鼓励学生以该平台的科研方向为切入点,通过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直接加入科研团队,在校内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参与科研平台建设,进行科研论文及发明专利的撰写,积累科研创新经历,提升实践能力,夯实理论基础,从而达到以研促教、教研协同的目的,并以此推动创新实践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深度互融合。

(三)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及“校企互融互通”,打造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需求的多维度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健康中国”战略下食品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多数从高校到高校,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且缺乏对市场发展和需求的了解,使得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只能基于书面的形式进行,导致创新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互不相融[7]。因而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图2)。根据食品专业特点及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首先可建立“老中青”教学团队,并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新上岗教师培训及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等活动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得青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食品工程知识的讲授更为生动和透彻,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图2 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需求的多维度师资队伍的打造

根据食品专业特点及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可以定期“请进来”国内外知名专家及联合培养单位等企事业专家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师生对食品工程实践、实际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沿的了解[8]。同时加深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并招聘一线技术人员、技术专家等具有实际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或专职教师,双向充实教师队伍。进一步让优秀的骨干教师“走出去”,投入到企业、社会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实践锻炼中去,并赴海外进行研修。基于以上途径,形成“老教师经验传授—企业工程强化—海外学习”的师资培养体系,并通过融合学校、企业、市场及社会组织机构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与力量,建设一支高水平、善实践的教学队伍,践行真正的学校企业“双导师”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输出服务等方式加强教师实践经历。进一步在企事业单位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并通过与行(企)业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搭育人平台、共建实习基地、共享技术力量和共攻技术难题,将行业的实际问题深度融合于教师的创新实践中,进而驱动校企人员互融互通的多维度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9-10]。

(四)以毕业生质量为导向,通过校企协同构建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食品专业人才评价和改进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唯数量化的评价导向,对食品专业人才的评价侧重于采用卷面考核的办法,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11-12]。因而,要改变高校教学固有的自我评价和改进机制,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意愿的情况下,对食品专业的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并建立相应的改进机制。首先,在评价主体上,需全面引入行业或企业专家,构建“学生评教—督导评议—学校评价—企业反馈”的全员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需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等全面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中,以建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模式;进一步以毕业生质量为核心,委托合作企业全面评估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形成贯穿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实训环节,创新活动环节及毕业工作跟踪的全过程评价体系。

在建立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全面收集考核指标的相关数据,并定期进行内部自查。进一步引入督导、行业内企事业专家及学校教务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和外部审查,并及时反馈指导食品专业培养体系的持续改进。在此基础上,以毕业生质量为导向,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监控及事后总结反馈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食品专业人才评价和改进体系。

三、结束语

食品学科专业人才是实现“健康中国”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因而,本文探索了“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食品学科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总结出三条途径:(1)通过“平台承载”和“校企共商”协同优化符合产业需求的食品人才培养方案,并在食品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入环环相扣的理论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环节;(2)通过构建“理论及实验教学—校内实习实训—校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训”的递进式实践创新教学模块,建立能满足食品产业对科技引领型、应用推广型和服务对接型等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创新实践培养模式;(3)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及“校企互融互通”,打造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需求的多维度师资队伍,践行真正的学校、企业“双导师”制;(4)以毕业生质量为导向,通过校企协同构建事前管理、事中监控和事后总结反馈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食品专业人才评价和改进体系。通过本文的初步探索以期为食品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精质量检验、善安全管理、通品质控制”,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合作竞争意识、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健康中国”战略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专业人才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