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羽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相继提出,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列入国家发展重大任务,更彰显出我国环境治理的决心。[1]社会公众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2014年修订通过的《环境保护法》即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2]十九大报告亦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3]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原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建成了全国环保举报网上统一管理平台。该平台整合了12369热线电话、微信、网络等多种举报渠道,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环保举报综合数据库。4通过环保举报管理平台进行举报成为公众向政府反映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利用环保举报管理平台相关数据,探究我国环境保护公众举报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了各地区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政府节能环保财政支出数目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环境治理投资水平以及贸易开放程度,利用SPSS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上述因素对我国公民环保举报行为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有益启示,从而推动环境治理模式的优化,使社会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发挥更大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着其特有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任祥(2020)指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以公民环境权、参与民主等理论为依托,是实现环境正义、提升环境效益、彰显人民中心地位的要求;[5]陈惠玲(2018)认为只有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才能优化政府环境决策、减少环境治理成本,从而使环境得到根本改善;[6]一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张志彬(2021)利用2011-2017年我国35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公众参与能够形成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从而降低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强度;[7]岳庆磊(2020)基于CGSS2015 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次模型的方法测量出公众参与意愿、渠道畅通性和参与效果与环境治理满意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8]
而环保举报作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重要方式同样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当前学术界对环保举报的研究还不多。一些学者分析了地区环保举报的现状和对策,例如:柯勇等(2019)对渭南市近年来环境污染信访投诉情况及污染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环境治理优化对策。[9]也有一些学者分析了环保举报的影响因素,但多数研究聚焦于制度、文化、政府行为、个人价值观等因素,较少从省际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程度差异着手,探究社会经济因素对个体环保举报的影响。因此,结合地区GDP、人口数量等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无疑有助于增强结论说服力,拓展对环保举报相关问题的认知。
综合前人研究并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易于量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公众环保举报行为。
根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经济增长导致了最初的环境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或者说到达某个“拐点”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将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郁秋玥(2020)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长三角地区已呈现出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而改善的态势。[10]但马军等(2020)研究表明天津市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导致了较明显的环境污染。[11]那么,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体上我国存在越过或未越过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拐点”这两种可能,因此可以提出假设:
假设H1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质量越好,公众环保举报越少。
假设H1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问题越多,公众环保举报越多。
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类似,人口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呈现倒“U”型关系。在人口规模到达“拐点”前,人口规模越大,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大。林抚星等(2021)指出,区域人口规模的扩大将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政府环境治理的难度也将加大。[12]高斌(2021)在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时也提到,人口的增加将带来环境质量的下降。[13]而人口规模达到“拐点”后,就会产生集聚效应,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H2a:人口规模越大的地区,环境质量越差,公众环保举报越多。
假设H2b:人口规模越大的地区,环境质量越好,公众环保举报越少。
政府或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投入的资金越多,意味着污染控制、生态工程兴建、城市绿化等工作将得到更多的物质保障,从而对控制环境污染产生积极影响。禹买(2020)通过的对贵州省相关数据的分析证实了环保支出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14]王文倩等(2019)也指出增加绿色财政收入、绿色财政支出将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水平。[15]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H3:环保治理投资越多的地区,环境质量越好,公众环保举报越少。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争夺资本和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对外来企业的环境规制,导致环境恶化。罗能生等(2017)基于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贸易开放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程度。[16]此外,也有学者持“贸易有益论”的观点,认为国际贸易活动能够促进收入增加,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术来改善环境,同时,贸易开放将带来更加先进的成品和技术,对环境治理产生积极影响。[15]由此可以提出假设:
假设H4a:贸易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环境问题越严重,公众环保举报越多。
假设H4b:贸易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环境治理资源和技术越先进,环境质量越好,公众环保举报越少。
综上,可以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图1 理论模型构建
3.1.1 因变量
本文采用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举报数量来衡量公众环保举报。由于中国政府网公布的近三年的环保举报数据未显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本文选取了2017年的数据。2017年,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电话举报、微信举报、网络举报共618251件(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区环保举报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17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举报数量
3.1.2 自变量
第一,使用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来度量经济发展水平。数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二,使用各地区年末人口数来度量人口规模。年末人口数越多,人口规模就越大。第三,使用各地区政府节能环保财政支出数目来衡量环境治理投资水平。由于环境的公共性,政府必然成为环境治理最重要的主体,环境治理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支出,政府财政支出越多,环保资金的投入就越大。第四,使用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贸易开放程度是一个衡量一国某年进出口贸易金额在该国当年GDP总额中占多大比重的概念,比重越大,表明该地区贸易开放程度越高。
由于上述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均具有滞后性,本文选用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各自变量进行度量。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使用“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的统计口径,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地区GDP 的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自行计算得出,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SPSS 线性回归分析能够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进行检验,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统计分析结果
由上表可知:地区生产总值与环保举报数量正相关,且相关性很强;年末人口数与环保举报数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节能环保财政支出与环保举报数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与环保举报数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与环保举报数量呈正相关,假设H1b成立。这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越严重,公民环境需求与环境现实之间的矛盾越强烈,环保举报数量就越多。
第二,人口规模与环保举报数量正相关,假设H2a成立。这表明,我国人口规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也尚未达到倒“U”型曲线的“拐点”,人口量越大的地区,农、林、渔、牧、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越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
第三,环保治理投资水平与环保举报数量正相关,假设H3 不成立。我国环保治理投资并没有达到减轻环境污染的预期效果,这可能是因为:(1)环保治理投资的效率有待提高,治理资金是否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仍有待考量。(2)环保治理投资的滞后性比预期更加显著。环保投入多的地区,目前的环境问题可能更严重,而资金的投入在更长一段时期后才能改善环境质量。
第四,贸易开放水平与环保举报数量正相关,假设H4a 成立。这表明,政府在推进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的问题。同时,虽然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能够改善环境状况,但现阶段这种作用还比较有限,我国对先进环保技术的引进还存在进步空间。
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尚未完全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促进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公民环境参与作用的发挥:
一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和企业要切实转变以环境恶化换取经济增长的思想,适时采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产业,促进社会资本的循环周转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是要合理规划人口的集聚,适度控制城镇化速度。政府应根据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判断并控制地区人口的规模。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协调好人口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三是要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一方面,政府要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应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还必须注重定期对资金支出进行绩效评估。
四是要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强先进治理技术的学习。应适当压缩高污染出口部门,同时提高外资引入门槛,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要有所限制。加强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与污染处理技术的引进,借助技术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五是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应进一步落实听证、信访、环保举报等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对于公众举报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及时处理、回复,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构建起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