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高寒阴湿区黄芪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试验初报

2022-12-17 05:43马回真蒋小娟
新农民 2022年32期
关键词:露地株距农艺

马回真,蒋小娟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 临夏 731100)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别名绵芪或绵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1]。黄芪有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两个品系。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甘肃等地[2]。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生肌、托毒排脓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铜、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3]。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和政县、积石山县、康乐县、临夏县等温带半湿润和高寒阴湿地区,种植中药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将“牛羊菜果薯药菌花”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业结构改革的八大产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黄芪作为临夏州主要的中药材之一,种植面积达6.5万亩,亩产量达693.3kg,产值4000元以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产业主导作用,但生产中存在种植技术不标准,产量不稳定,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旨在总结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相关试验研究[3]。

1 黄芪不同种植模式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目的

通过露地、膜侧、地膜全覆盖试验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研究总结出临夏州高寒阴湿区黄芪最佳种植模式。

1.1.2 试验材料

蒙古黄芪普通种苗,购自陇西,长20~30 cm,芦头5mm左右,百苗重400-500g;地膜(规格两种:幅宽120cm的地膜和幅宽70cm的地膜)、有机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卷尺,打孔机。

1.1.3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积石山县寨子沟乡尕马家村的积石山县青丰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流转土地,海拔2600m,年平均气温5.3℃,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600mm。川地麻土,地势平坦,土地平整,肥力中等,前茬作物小麦。

1.1.4 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共设3个处理:T1地膜全覆盖种植;T2膜侧种植;T3露地常规种植。三次重复,小区面积20㎡(4m×5m)。播种时按每667㎡按纯氮10kg、纯磷(P2O5)13.3kg、纯钾(K2O)6.7kg施种肥,折合每小区施尿素0.5kg、磷酸二铵0.87kg,硫酸钾0.4kg分小区称量,栽植时均匀撒施地面,同时用5%辛·毒颗粒剂按每亩5kg的量撒施地面。试验于4月1日播种,常规田间管理。

(2)田间管理 地膜全覆盖种植:上年秋季深耕耙磨,平整地表,春季用幅宽120cm的地膜平铺覆盖地表,地膜两边压实,保持两幅地膜间距20cm。每幅地膜表面点播三行种苗,行距40cm,株距12cm,密度13890株/667㎡,播深以苗顶距地表2cm为适。膜侧种植:起5cm高50cm宽的低垄,用70cm幅宽的地膜起低垄覆盖并两边压实,保持两垄间距30cm。在两垄之间紧靠地膜边缘按株距12cm栽植种苗,密度13890株/667㎡,深浅以土地表面覆盖种苗顶部2cm为准;露地常规种植:用步犁宽20cm开沟,间隔一沟按株距12cm摆放种苗,密度13890株/667㎡。

表2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物候期调查

记录黄芪的出苗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调查各处理物候期和生育期。

1.2.2 农艺性状测定

成熟期每小区抽查3个点,每个点连续10株调查株高、根长、鲜根芦头粗和鲜重。

1.2.3 产量测定

各小区单挖计鲜重产量,按三级分等级(特级品、一级品、二级品),统计特、一级品所占比例。

1.3 结论与分析

1.3. 1 物候期和生育期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结果分析:三个处理成熟期基本相同。地膜全覆盖种植地温较高,植株生长加快,各物候期提前,整个生育期延长一周,有利于干物质和有效成分的同化积累,有利农艺性状更优和产量提高,种植中可大面积采用。

1.3.2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结果分析:地膜全覆盖种植的黄芪农艺性状最优。

1.3.3 产量调查结果如表3

表3

结果分析:地膜全覆盖种植的小区平均产量为20.8kg,折合亩产量693.3kg,特、一等占比达78.9%,较露地常规种植增产31.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表现最好。膜侧种植的小区平均产量为18.4kg,折合亩产量613.4kg,特、一等占比达69.4%,较露地常规种植增产16.5%,差异显著,产量表现中等。露地常规种植的小区平均产量为15.8kg,折合亩产量526.6kg,一等占比53.7%,产量表现最低。

1.4 黄芪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结论

结论:地膜全覆盖种植方式的黄芪各物候期和全生育期提早,产量高,根长、根粗和根重等商品性性状表现最好,适宜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地区示范推广,地膜全覆盖种植方式种植黄芪便于增温保墒,提高产量和提高商品性性状。

2 露地黄芪不同密度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的目的

在临夏高寒阴湿区开展露地黄芪不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总结出最佳种植密度。

2.1.2 试验材料

黄芪普通种苗,产地陇西,长20~30 cm,芦头 5 mm左右,百苗重400~500 g;地膜(规格两种:幅宽120 cm的地膜和幅宽70 cm的地膜)、有机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卷尺,打孔机。

2.1.3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和政县陈家集镇贾百户村,海拔 2250 m,平均气温5.5℃无霜期年平均150 d,生长期年平均181 d,平均日照数2100 h,年降水量550 mm。川地麻土,地势平坦,土地平整,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的壤土地,无灌溉条件。试验地交通便利,前茬作物为小麦。

2.1.4 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共设5个处理,试验处理为:A按每667㎡10000株,行距40cm,株距16.7cm;B按每667㎡12000株,行距40cm,株距13.9cm;C按每667㎡14000株,行距40cm,株距11.9cm;D按每667㎡16000株,行距40㎝,株距10.4cm;E按每667㎡18000株,行距40cm,株距9.3cm。三次重复,小区面积12㎡(3m×4m)。播种时按每667㎡按纯氮10kg、纯磷(P2O5)13.3kg、纯钾(K2O)6.7kg施种肥,折合每小区施尿素0.5kg、磷酸二铵0.87kg,硫酸钾0.4kg分小区称量,栽植时均匀撒施地面,用5%辛·毒颗粒剂按每亩5kg的量撒施地面。试验用步犁宽20公分开沟,每间隔一沟按处理要求摆放种苗,顶部深于土面2cm,试验于4月1日播种。

(2)田间管理 试验于5月份下旬进行间苗,定苗。6月中旬中耕除草。播种后出苗前施用氟乐灵0.2千克喷施防杂草,9月下旬收获。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物候期调查

记录黄芪的出苗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调查各处理物候期和生育期。

2.2.2 农艺性状测定

成熟期每小区抽查3个点,每个点连续10株调查株高、根长、鲜根芦头粗和鲜重。

2.2.3 产量测定

各小区单挖计鲜重产量,按三级分等级(特级品、一级品、二级品),统计特、一级品所占比例。

2.3 结论与分析

2.3.1 物候期和生育期调查

得出结论:不同种植密度的各处理播种期4月1日、出苗期5月4日、开花期6月15日、结荚期7月18日、成熟期10月16日、整个生育期119天。说明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出苗期、早薹期、成熟期和整个生育期均相同,不同的种植密度与物候期和生育期不相关。

2.3.2 农艺性状调查

得出结论:处理A株高45.3cm,平均根长56.5cm,平均根粗1.38cm,平均根重57.3,各项农艺性状指标表现最好,处第一位。处理B株高43.6cm,平均根长54.8cm,平均根粗1.32cm,平均根重54.6克,各项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好,处第二位。处理C株高40.8cm,平均根长47.3cm,平均根粗1.26cm,平均根重46.2克,各项农艺性状指标表现中等,处第三位。处理D株高38.4cm,平均根长41.9cm,平均根粗1.14cm,平均根重35.7克,各项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差,处第四位。处理E株高36.7cm,平均根长36.4cm,平均根粗1.03cm,平均根重26.4克,各项农艺性状指标表现最差,处第五位。

2.3.4 产量调查

得出结论:处理B平均小区产量18.5kg,折合亩产量616.7kg,特、一等达69.5%,产量最高,差异与D和E处理极显著。处理C平均小区产量17.2kg,折合亩产量573.4kg,特、一等占比达62.8%,产量较高,差异与D和E处理显著。处理A平均小区产量16.3kg,折合亩产量543.4kg,特、一等占比达73.2%,产量中等。处理D平均小区产量14.6kg,折合亩产量486.7kg,特、一等占比达54.7%,产量较低。处理E平均小区产量12.4kg,折合亩产量413.4kg,特、一等占比达47.6%,产量最低。

2.4 黄芪露地种植不同密度试验结论

结论: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地区开展种植密度试验很有必要。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芪商品性性状及产量有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高,株高降低,主根长度缩短,芦头直径变小。当露地黄芪种植密度达到 14000株/667㎡左右时,产量最高。正真影响商品性状和产量的是田间保苗密度,而种植密度要根据田间管理水平适当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各项影响质量与品质的农艺性状,本项试验研究出临夏州高寒阴湿区露地常规种植下适宜的密度是每667㎡12000株至14000株之间,行距40㎝,株距12-14㎝之间,可在同类和相关地区相同种植方式情况下参考和推广应用。在生产中还是要推广以地膜覆盖种植为主的其它高产优质种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参考本项露地常规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降低,每667㎡10000株至12000株之间比较合适[3]。

3 讨论

黄芪是作为药食同源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近年来的需求逐年加大,然而由于长时间过度采掘,野生黄芪严重减少,用家种黄芪替代野生黄芪。满足市场需求,势在必行。本试验正对临夏州黄芪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总结出了临夏州高寒阴湿区家种黄芪的最适栽培模式和建议栽培密度,按照要点要求,黄芪成药要求2年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在今年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有机黄芪的试验,充分发挥临夏高寒阴湿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无污染的优势,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利用生物农药,进行人工种植。同时,大力发展临夏仿野生种植,不断提高黄芪品质,确保临夏州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露地株距农艺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露地甜樱桃雹灾前后的管理措施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5份果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初报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绿色农产品露地黄瓜三大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