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亦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要推行积极教育,探索积极教育与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契合点,灵活地运用积极教育理念,并将其渗透进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中,使职业院校学生养成学会学习、勇于担当、积极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教育是结合了技能传授与幸福传递的教育。传统教育和心理教育将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修复损伤、治疗疾病上,但是积极教育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积极教育在鼓励“求知”的同时,强调激发学生的优势、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与幸福感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挫折与问题[1,2]。简单来说,积极教育是在传授学生学业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专注投入等能力。与传统教育相比,积极教育中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了情绪、心理、关系与价值等,几乎包含了积极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但是要注意不能将积极教育视作“幸福教育”,积极教育中提倡的幸福不只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心理状态。积极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使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掌握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
核心素养与职业教育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起源于通用能力。澳大利亚芬恩委员会在1991年发布的《芬恩报告》中针对competence一词展开了辨析,这一词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包含执行特定任务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对技能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有关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中。随着现代化产业对人才内在能力结构要求的提升,职业院校逐渐将核心素养作为培育重点,致力于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保证学生更加符合现代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核心素养培育具体指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进入岗位、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态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3][4]。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缺乏核心素养,会影响未来的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工作导向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方向通常基于目标岗位,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这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基础,也是学生竞争能力的外在体现。但是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品格与精神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养成,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确保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与其相适应,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具备时代性、创新性与稳定性。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证素质教育与基础技能教育的均衡性,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精神与品格,使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与情绪管理能力,并掌握高效的交流方式,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热爱的事物中。
在积极教育的视角下,职业教育要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充分发挥教育对个体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5]。因此在积极教育视角下,职业院校要创新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采用积极教育理念,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明确路径,制定有效的措施。
首先,学校要将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章制度,在职业教育的各项环节中融入核心素养,将其渗透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并保持高度衔接。制定人才培养的核心方案,将国家、社会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考虑在内,把控微观、宏观、定性、定量的分别,促进积极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其次,教师要采用积极教育的理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引路人与执行者的作用,通过自身的素养水平以及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将教育理念转向对人本身的教育上,加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分析与思考。教师可以主动前往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与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技能,自觉提升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水平。
积极教育视角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树立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课程观念也出现了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学观念。分工明确且复杂是现代化社会的一项基本特征,由以往的简单化逐渐朝综合方向发展[6],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人才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人才具备较强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直接手段,因此职业教育要基于社会发展方向,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
其次设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在开发新课程时,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传统课程门类分散,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符合积极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发新课程时,可以融合学科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具备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明确的质量标准,衡量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积极教育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首先,职业教育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职业院校学生通常缺乏理论学习能力,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剖析、情景模拟与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基于教学需求,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效学习[7,8]。教师利用目标导向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情境需要贴近实际生活,符合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扮演角色提前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岗位进行了解,提前明确岗位职责以及岗位内容。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索,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针对一些复杂的项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应用项目法教学时,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有价值的项目,利用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并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
其次,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在课程导入时可以使用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并适当给予学生帮助以及指导,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任务目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应用现有资源或是与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在知识检验时可以通过头脑风暴与即兴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加深知识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在技能操作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学习。这些教学方式并不是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固定使用的,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内容灵活应用,例如在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中,可以在新课导入时使用演示法。
首先,建设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校园人文环境。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内开展核心素养宣传活动,让全校师生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了解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涵。学校可以在校内展示牌或专栏展示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内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形成归属感与安全感。对于教师来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具备同理心,理解与思考问题时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情感想法,并做出积极的回应[8]。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经验、智慧与学生保持和谐的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深度的学习与思考,感受到教师的鼓励,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9]。
其次,营造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空间,在职业院校中社团也是除了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学生在社团中能够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如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等,这对于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意义构建能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10]。职业院校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不存在利益关系,依靠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形成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11]。参与社会实践是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学生提供服务,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热爱集体、服务他人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积极教育视角下,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应将培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上,运用积极教育的理念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与潜能,将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个体内心的成长与积极情绪的体验,提升核心素质培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