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培育的教育策略研究*

2022-12-17 20:20王凯迪许亚锋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边境爱国培育

王凯迪 许亚锋

国之寸土,当倾力以守。爱国守边是义务、更是责任。2017 年10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勉励牧民群众“传承爱国守边精神”。[1]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要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强调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为了抓好强边大事,西藏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让边境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强起来,成为扎根边陲的哨兵、坚不可摧的哨所。2021 年12 月25 日,西藏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让边民的爱国守边意识强起来。[2]在此背景下,爱国守边精神和爱国守边意识的相关研究成为近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涉及爱国守边精神的形成、内涵和价值、边境稳定问题、边境安全问题、边境社会治理和固边强边对策等内容,但关于爱国守边意识的探究仍有待拓展,尤其缺少结合守边固边主体开展的系统研究。弘扬爱国守边精神,必须筑牢爱国守边意识,固牢爱国守边意识是传承和弘扬爱国守边精神的前提。西藏青少年肩负着建设家乡、守护边境的重任,对其渗透爱国守边意识非常有必要,学界关于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培育策略这方面的研究少之甚少,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学理上剖析爱国守边意识的内涵,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一般来说,意识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个维度,本文拟从这三个维度来界定爱国守边意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明培育西藏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的重要意义;最后,基于青少年的视角,从校园教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三方面提出爱国守边意识的教育培育策略。

一、爱国守边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爱国守边意识是对热爱国家和固守边疆的一种思维过程或认识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意识层面。笔者拟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纵向的维度剖析爱国守边意识的内涵。

(一)认知维度:对守土固边责任意识的理解

意识来源于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前提。守土是对祖国边境的每一寸土地有强烈维护的坚定信念,是爱国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责任意识是一种能力,一种担当,自觉性是其特性。守土固边责任意识要求边民不仅要有守护和保卫边境疆土的责任意识,更要有稳定和发展边境疆土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概括而言,就是有毫无怨言地承担有关守边固边等任何活动的思想认识。

具体而言,对守土固边的责任意识的理解是指边境人民对边境国土疆域的认知和对建设边境所负责任的认识。表现为对家乡寸土的依恋、对固守边土的坚定信念、行为规范的自觉约束和对所承担任务的服从态度。边境群体内部基于对守边固边目标的一致性而形成对国民身份认同为纽带的内聚力,这一内聚力就是边境群体对守土固边责任意识的表现。孙保全认为边民自觉地参与到边境治理活动之中,体现了一种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而边民守土固边的责任意识是领土意识、国民意识、相对获得意识的一种延伸。[3]从认知的角度来谈,对守土固边责任意识的理解可具体分为两点:第一,能够明确区分“我国领土”与“他国领土”、“我国边民”与“外国边民”等概念术语,知道边境领土被靠近、被跨越所代表的含义,具有站在我国主权位置上看问题的基本意识。第二,知道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明确我国边境区域的划分,不非法出入境和从事不法活动,不做有悖于边境稳定的事情,对边境安全有强烈的担忧。概言之,爱国守边意识的认知指对守土的责任意识和固边的责任意识的正确理解,对爱国守边意识的正确认知是形成爱国守边意识的理论自觉与根本前提。

(二)情感维度:对祖国疆土的热爱与认同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求的价值判断和情绪体验。[4]情感依赖于认知,又指导于意志。情感是精神和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爱国守边意识的情感是指边境人民对家乡热土的依恋、对边境疆土的热爱和对国家领土完整的认同,表现为边境人民对所处环境每一寸土地的热爱,对边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归属感。

熊刚毅、谢会时在对爱国守边精神的思想根源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到萌芽于内心深处、世代相传的自然流露的信任、尊敬和热爱,是其形成的思想根源。[5]对祖国疆土的热爱与认同从情感维度上可从三点来理解:第一,生活在祖国边境的群众,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国家有着强烈的依附和归属的情感。第二,以边境群众为主体对象,愿意世世代代守护所居地并身怀建设家乡的固边理想。第三,边境群众对边境治理机构及其治理行为秉持着情感上的认同和态度上的支持。边境群众对边境疆土的热爱与维护和对国家领土利益的认同,这一积极正确的态度体验有利于激发边民爱国守边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意愿。

(三)意志维度:催化守土固边的自觉性行为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6]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困难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兰涵旗、余斌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文中谈到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意志,把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战胜困难、强国报国的坚定信念,并做出相应的言行。[7]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继而催化行为的产生。通过坚定边民守边固边的意志,促使其产生自觉固守边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的基础上,由内而外地将爱国守边意识转化为爱国守边的自觉性行为。

爱国守边意识的意志特征体现在边民自觉建设边疆的目的性、调节和控制自我固守边疆的行为性以及在强边固边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的预知性。意志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爱国守边意识的意志具体可表现为:第一,秉持着建设和发展边境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长此以往地以守边固边为目的的行为倾向。第二,在国民身份认同的基础下,恪守边民本分,自愿参与边境治理工作,主动履行守边义务的行为。第三,边民不惧自然环境艰苦,无畏社会环境的复杂,依旧持有在未知因素中坚守边疆的初心。

基于上述,本文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来界定爱国守边意识:边民在历史进程和现实发展中形成的坚守和固牢祖国边境疆土的共担意识,是人们对祖国边疆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心理活动的总和。与之相对应,爱国守边意识的培育,既包括爱祖国、爱家乡意识的培育,也包括守边境、固疆土意识的培育。爱国守边意识可以增强边境群众间的凝聚力,情感认同与自觉意志的整合可概括为是边民守护边境疆土、维护国土利益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觉固守家乡每一寸热土的族群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意识是爱国守边意识的本质属性。爱国是守边的前提,守边是爱国的体现,两者是有机统一的。“爱国守边意识”的起点是对边境边疆领土的确切认识,对边境乃至国家每一寸土地强烈的维护心理与坚守信念。

二、西藏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爱国守边意识是“过程”,爱国守边精神是“产物”。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是儿童转变为成人这一过渡时期的群体,青少年期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思想最活跃、可塑性最强。抓住这一改变、转化的关键时期来培育青少年的爱国守边意识尤为重要。在此期间加强对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其对祖国边疆强烈的热爱和认同,促使其产生自觉的固边行为,使其发挥出爱国守边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爱国守边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培育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有利于祖国疆土完整统一

做好西藏边境治理工作,确保边防巩固、边境安全意义重大。马小军在对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统一与安全的再认识中谈到,中国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和安全都尚未实现,其一,迄今为止,尚有大面积的中国领土,即已被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领土(陆地与海域),长期以来却为外国占有或者实际控制。其二,我国国家领土主权尚存在重大的现实安全问题和隐患。[8]因历史原因,我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尚未解决,同印度的边界问题最为复杂。西藏边境地区民事力量建设不足,近年,中印边界印方实控线一侧边境居民已达120 万人左右,而我区边境地区总人口较少。[9]边境冲突事件频发,青少年作为边境热土的继承者,理性判断和正确认识边境问题对青少年来说很有必要。

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的培育能使青少年人群萌生为国家主权完整、祖国疆土统一尽力尽心尽责的觉悟,坚定青少年建设家乡、守护边境的理想信念。意识指导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爱国守边意识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边境群众爱边守边行为,培育青少年的爱国守边意识会激发其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催使其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边境安全贡献心力,最终促使其将内在意识转化为维护疆土完整的意志行为。

守卫边境不仅是边防将士的职责,更是每个边境群众的责任。爱国守边意识的培育能提升边境群众对边境管控治理工作的参与度,使边境群众热衷于跻身边防部队的阵营中,成为边防工作中坚强有力的候补军、构筑坚不可摧的战斗防线、形成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边境群众将会是边境治理工作中富足的守边资源,是保障边境安全和疆土完整统一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

(二)培育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有利于西藏边境社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稳定是西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对西藏边境地区长期的政策扶持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边境稳定奠定了基础。但从长远来看,西藏边境稳定仍存在潜在危险,“藏独”势力始终是影响西藏边境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10]近年来,境外“藏独”势力多次利用特殊节点试图冲击我国边境线,进而从事破坏和渗透活动,对我国边境地区安全造成威胁。[11]“藏独”势力的潜在威胁严重影响到边境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爱国守边意识培育能够转变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能有效引导青少年对待分裂势力作出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意识会促成认识活动的产生,爱国守边意识的培育能深化青少年对边境问题、边境现状的认知度,使青少年对边境的社会问题有着全面的解析,学会用独到的眼光审视领土争端等边境安全问题。概言之,爱国守边意识是维护西藏边境统一的思想基础。有学者认为,在藏族青少年双重认同发展阶段模型中,处于协调整合期的藏族个体能够依据具体情境自如地进行身份转换,他们在学校里就是一名学生,讲普通话;面对外国人时,自己就是一名中国人。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理解藏族人和中华民族一员这两种身份的关系及对自身的意义。[12]爱国守边意识的培育能够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深化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在认同的发展阶段过程中强化对国家、边境的理解和认知,坚定青少年抵制“藏独”势力的决心。

(三)培育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有利于各民族团结与融合

西藏边境地区所居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和跨境民族为主,不止有藏族,还有汉族、门巴族、回族、珞巴族、僜人、夏尔巴人等,他们与藏族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渊源与宗教崇拜。由于地缘和多民族聚居等原因,边境县社会的构成更加多样和复杂,村落、民族和社群纠纷相对较多,宗教信仰相对较浓厚、社会矛盾相对更多,社会冲突可能性比腹心县更大。[13]地缘造成的差异一方面容易固化各民族对自己特定族群的过分认同,另一方面会滋生狭隘的民族意识,使边境各族群众囿于本民族的小圈子,产生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心理,甚至会削弱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加深边境各民族间的心理隔阂。边境地区特殊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环境也会加大统一思想、整治管理以及民族团结与融合工作开展的难度。

边境作为边境群众的边境,全国人民的边境。边境全民应树牢守边固边这一理念来应对边境的紧迫形势。意识在人的实践中分为记忆、思想、情绪、念头、观念等形式,爱国守边意识作为指引边境群众作出正确思想和积极行为的一种认识活动,利于凝聚边境各族群众的共识,提升边境各族群众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有幸成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从而使边境各族群众间产生巨大合力。“认同产生亲和力,引发民族共同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最终形成民族成员和个体民族对民族国家的整体向心力。从认同到向心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反映的是分散的民族个体走向有组织聚合的实质”。[14]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国守边意识能拉近边境群众的心理距离,增强边境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了解,缓解一定程度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

深层次的意识培育能够更大限度地在思想上、行为上加强各民族内部团结。爱国守边意识下的爱国守边行为表现能够强有力地锻造边境群众不畏艰辛的顽强品格、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性、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促使更多的边境群众投身于伟大的边境建设事业中去,边境群众在切身体会到边防巩固的不易后,人人便会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完善社会家庭中的小我,成就边境群体中的大我。固牢爱国守边意识是新时代边境工作的主流思想,在共建共担共享的理念下、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觉悟下,爱国守边意识的培育能够弱化边境群众对自己特定族群的过分认同,缩小边境各民族间的心理隔阂。使边境全民在同心协力的基础上肩负起守边护边、稳固疆土的责任与使命,实现边境各民族间的融合共通。

三、西藏青少年爱国守边意识的教育培育策略

(一)校园教学中的认知培育

实现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路径包括认知符号的建构及心理认同的实现两方面。[15]其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又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由此可见,西藏的战略性地位不言而喻。作为西藏边境的青少年必须对边境的地理位置有着强烈的认知,边境学校应利用校园中的任何资源来引导青少年准确认知西藏边境这一地理概念。地图既能装饰教室,又能传递知识,动态化的中国地图和边境地图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西藏在国内和国际中的位置,墙面装饰、空间布置、语言文字提示等具有象征性的语言符号也应全面体现在校园环境创设中;校园广播是学生了解校内和校外世界的桥梁,配备专人负责播放西藏边境的相关新闻,并及时地传达当天及近期的时政新闻和社会动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事新闻,丰富学生自我的认知度。正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爱国守边的责任感意识源自对国家和边境足够的认知。其二,课堂是获取知识和更新思想的主要场所,意识培育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足功夫,通过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爱国守边意识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此外,教师应贯彻以学生为本原、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边境各级各类学校还应极力做到课堂内容贴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四讲四爱”实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学校国防教育等系列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边境国防安全教育融入到常规课程教学中,将西藏边境发展史与前沿时事政治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进而达到课堂上激发爱国守边意识认知培育成效。其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益于发展学生思维,“爱国守边”主题课堂教学能够唤醒青少年的爱国守边意识。教师是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引导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对边境现况的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进行探究式讨论,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提升个人参与感。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激烈的言语讨论能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对边境的关注,进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守边意识。

(二)主题教育中的情感培育

爱国守边意识情感培育要将理论教育与体验教育相融合。理论教育要突出真实性、价值性。体验教育要突显青少年的主体性,尽可能地丰富形式的多样性、扩大活动覆盖面,让青少年在活动体验中发自内心地固牢爱国守边意识。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教师应在遵循青少年心理及生理特点的前提下,以由浅到深、动静结合的方式向青少年科学地渗透爱国守边思想。其一,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爱国守边等边境教育经典读物、观看守边固防等相关影视及纪录片,并交流讨论读感观感,使青少年对人物、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其二,教师还应适时地将历史人物、卫国戍边相关社会热点、经典故事等引入课堂,比如分享边境感人事迹、解读边境英雄人物等。引导青少年进行角色扮演,在情境中加强学生对先进事迹中人物、事件的理解,使青少年在情景体验中感受、思考和成长。其三,将“爱国守边”主题教育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以“3·28 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等相关节日、纪念日为契机,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提前了解、熟悉节日的由来,通过唱、讲、颂、赛、画等多种形式使青少年亲身感受和体验。

(三)实践活动中的意志培育

参与边境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利于青少年实地了解边境形势、认清边境局势,易于塑造青少年坚毅的品性、磨砺青少年坚强的意志。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优质的社会资源是培育青少年爱国守国守边意识的重要载体,整合实体和虚拟两大空间资源来丰富教育实践形式。其一,以体验沉浸式教育为主,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各类主题纪念馆、带领学生瞻仰烈士陵园、深入红色革命老区亲身体验和了解边境发展的历史。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16]因此,应充分挖掘守边固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物、红色人物、典型事迹编进课程教材和经典读物里,使爱国守边思想意识深入人心。其二,1998 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17]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和教育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在新兴的互联网线上教学中,应为学生进行深度个性化学习提供独特的路径。在西藏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下,开设虚拟网馆教育、线上红色教育等远程信息化边境教育恰如其分。

另一方面,建立“军校通”的长效机制。“军校通”协同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边境国防意识,增强守边戍边的思想意识觉悟,而边防意识的核心就是爱国守边。“军校通”边防教育实践模式意为深化边防部队与各类学校之间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如建立志愿服务学生岗位、设立边境守边护边公益劳动站、开展边境军事国防训练营等,在实践中培育青少年的爱国守边意识,坚定青少年固守边疆的理想信念。在实践过程中,军队和学校双方应引导青少年清醒地认识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不光是国家和军队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国民的责任。通过切身实践,能使青少年从历史角度和世界角度认清边境在国内、国际两个大背景下主要矛盾的变化,激励他们在对边境有着明确认知和自愿守边固边的强烈意愿下,增强自我忧患意识,增强青少年的边境实践成效。

猜你喜欢
边境爱国培育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爱国学·晒佳作
蟑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