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鲜明特色*

2022-12-17 20:20杨力源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化

杨力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赴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围绕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西藏工作座谈会、民族工作会议等,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经验,深入分析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2021 年8 月中央召开民族工作会议,系统提出了“十二个必须”的党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其鲜明特色,有利于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现实针对性:把准历史方位,突出工作主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关键期。2021 年7 月,在党成立100 周年的庄严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宣告,我国已“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这是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民族工作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事关社会稳定、边疆巩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2]

历史上大国的兴起,尤其是在即将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之时,各种难以想象的风险挑战都会接踵而至,一些国家定会想方设法干扰或迟滞该国的赶超进程,“修昔底德陷阱”现象已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西方一些国家也将其视为历史规律。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有根本区别。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加大对我国全方位打压与遏制的力度,通过民族事务干涉我国内政是敌对势力的惯用手法。加之国际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及一些极端思潮活动,尤其是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的泛民族主义思潮活动对我国的影响,使得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更加复杂。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在短短几十年,便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要走的发展历程。我国民族地区在此期间,也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变化,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可谓是“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民族地区在这种高速“并联式”“时空压缩型”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也逐渐聚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我国铁路、航线网的建立健全,各族群众之间交往联系空前加强,但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信息传播技术更新迭代时间不断缩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新技术支撑,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大大提高,各族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但国内外敌对势力也紧抓新技术转型换代过程中,我国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从事渗透破坏活动,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风险挑战也不可小觑。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效显著,但是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复杂多变。

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民族工作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3]

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民族工作需要把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定位,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才能从容应对实现复兴伟业道路上,民族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为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障。习近平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坚定各族民众的“五个高度认同”。

纵观历史,敌对势力每每利用我国民族问题“做文章”,必定先建构一套错误的分裂主义思想体系,扶持接受这些错误思想体系的代理人,怂恿他们向群众灌输错误思想,挑起暴力恐怖事件。分裂主义思想是这些分裂活动的思想根源。对于敌对势力我们需要严厉打击防范,但对于普通民众,需要增强他们对这些错误思想的“免疫力”。习近平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2]

在当代中国,对于我国民族现象的解释大致有五种理论框架,一是传统中国的民族理论体系;二是西欧的“民族”理论体系;三是苏联“民族”理论体系;四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民族-族群”理论体系;五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第一种理论体系反映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4](p4-6)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第二、三、四种理论体系的产生于中华大地以外的区域,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口、历史文化结构的产物,反映了不同国家处理不同人群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理论与实践不符合当代中国的民族实际。第五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它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的民族理论体系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党的民族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具体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其集中体现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就是党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传统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破除西方等国家民族理论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干扰,“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夯实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之基,增强各族群众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性,“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2]

二、继承创新性:总结历史经验,创新发展工作

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等四方面关系,着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艰辛探索中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民族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将各族群众从外部势力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深入调查我国民族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强调各民族当家作主,消除各种民族歧视的现象,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推翻封建主义压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各族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并完善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建立起以平等团结互助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根本保障与基本前提。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改变各民族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多措并举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注重保护各民族合法权利,颁布法律法规,完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江泽民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以国际视野观察我国民族问题,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促进民族团结,通过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密切了民族地区与祖国其他地方的联系,基本改变了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丰富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即:开辟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握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时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开拓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境界。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九年时间内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时指出,“党坚持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p51-52)

(二)正确处理“四方面关系”,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守正创新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既一脉相称又与时俱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好了四个方面的关系,“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2]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2]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族同胞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为了有效保护民族同胞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感受到新生人民政权的温暖,党对各民族的特殊实际给予了关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各族同胞的发展条件逐渐趋同,以往立足于特殊实际的差异性政策需要调整,否则将会固化或制造差异,更有甚者助长地方民族主义意识,不利于增进“五个高度认同”与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同时对于各民族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如: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饮食服饰、建筑风格等方面,需要尊重包容,也要赋予其时代内涵,总之,增进共同性是主导,尊重包容差异不能削弱共同性。

二是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去创造。各民族同胞的生活发展,所面对的自然社会条件,不仅是本民族先人所创造的,更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甚至交锋的产物,各民族都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中生存与发展。从古自今,各族同胞对本民族认同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一直存在,各族同胞都能不自觉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置于首位,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

三是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滋养,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才能姹紫嫣红。“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3]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文化认同是最根本最深层次的认同,保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不断增进共同性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将各民族历史上存在的优秀文化形式作为文化记忆保存,明确其历史性身份及与中华大地上其他民族的联系,同时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这些都是尊重与包容差异性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夯实“五个高度认同”的文化之基。

四是要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是一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面貌的改善,并没有自然而然的带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如:2008 年拉萨“3·14”事件、2009 年乌鲁木齐“7·5”事件都是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较好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之基,但是如果只注重改善民族地区的物质条件,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那么通过发展积累起来的成果,就可能转换为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民族地区要着重处理好“饱肚子”与“管脑子”的关系,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高度认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各族群众的精神境界同步提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背景下,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民族大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等,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基本内容,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历史全过程。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积累的新鲜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记初心使命,着眼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我国民族领域的政策制度向前发展,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源头和根本,新时代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2]

三、未来发展性:聚焦重要任务,拓宽工作内涵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上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发展权,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都能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2021 年4 月27 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6]2021 年8 月中央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将“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作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定团结的社会大局是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现代化的进程就可能迟滞或者中止。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是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为此“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2]

人不仅是现代化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对象,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一方面需要依靠各族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另一方面需要从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7]

环顾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经验,经济现代化是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前提,发展是现代化的基础。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党中央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同样也需要国家实行差别化政策,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兄弟省(市)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整体目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际不同,各地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不同。因此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2],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此外,鉴于民族地区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地区的发展还应“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2]

经济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但现代化不仅只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应涵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一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根据我国当前的民族实际,修订完善涉民族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2],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准确区分民族问题与一般问题,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二是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建设现代化的精神纽带。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2],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三是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推动民族工作。坚持“大民族工作”思路,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2]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是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地区作为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民族地区应“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其实践也相应的覆盖这些领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是开放的,其本质是要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创造条件,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内涵也将不断拓展。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发展过程与目标任务的统一,作为发展过程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作为实现的目标,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将得到满足。

四、全面贯通性:加强党的领导,构建新工作格局

“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2],是党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构建新工作格局,提升民族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回首过去,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群众翻身解放,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享受平等权利;确立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群众当家作主有了制度保障;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受到实质上的平等;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族群众共同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深刻变化,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一些未知风险和挑战。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频频打出“民族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挟洋自重,千方百计向国内渗透,试图挑起民族矛盾,破坏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历史与实践证明,国内外局势越是复杂,风险挑战越是严峻,越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应对民族领域各种风险挑战,凝聚各族群众磅礴之力的根本保证。在2021 年8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离开传统的聚居区域,来到东中部地区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大批内地群众到边疆民族地区旅游、经商、定居。各族群众在全国范围、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意味着民族工作已经不是一项区域性、单独性的工作,而是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8],仅仅依靠民族工作部门难以保证工作成效。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在和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着手,以整体性视角对民族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同时,根据现实工作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部门依法管理,统战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完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党委、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实现民族工作的系统性推进。

与此同时,民族工作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民族工作大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多元,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力量的广泛、有序参与,既可以为党和政府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支持,也可以为政治性治理方式提供必要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党的民族工作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探索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及党的民族工作,在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也指出应当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新时代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政府依法管理下,不断拓展与全社会合作以及公共进行社会治理的路径与场域。”[9]

总而言之,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需要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组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才能使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化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