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倩
(肥西县集贤路小学 安徽合肥 231200)
视觉与美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教师要求具备独特的视野,在一种意象性思想的引导下,自觉地、有目的地去看。学生视觉的敏感来自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去看、去表现,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题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表现形式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美版美术教材中“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习者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曲线及其美感,并初步尝试运用其表达方式。单纯的线条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是用美术的方法去表现就会比较抽象。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导入环节我引入“编花绳”游戏,使学生体会到用简简单单的一条绳子就能玩游戏,而且千变万化,从而引出了课题“我们身边的线条”。
教学中设计“寻找线条”“认识线条”“拓展线条”“舞动线条”四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去认识并了解更多的线条,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线条的丰富多彩。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有美感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图片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线条多和少、粗和细的搭配,总结出线条的疏密、粗细搭配使得作品更加美。教师示范环节,将生活中普通的帆布包进行装饰,通过疏密、粗细的变化,对知识点进行复习。
学生实践环节,我为学生提前准备了花瓶、帽子、裙子、灯笼、雨伞等物品的图片,请学生用线条对这些图片进行有规律的装饰。我先在黑板上粘贴了不同颜色的卡纸,再将学生作品贴在上面,这样增加了作品的装饰效果。
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不仅完成得快,而且大部分作品的线条装饰都很美。在学生互评环节,我引导学生从本课的知识点出发评价作品,巩固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寻找平时生活中一些常见线条,再将这些线条分类,从观察、感知到表现,能够有规律地组织这些线条去装扮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人美版美术教材中“漂亮的建筑”一课教学中,针对祈年殿有三层的圆顶、蔚蓝的琉璃瓦、鲜红的窗户、洁白的台基和护栏,如何用一些基本的图形把这座漂亮的祈年殿拼摆出来呢?这要求学生的视角从具象转换为抽象。教学重点一:学会用形状。首先,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建筑图片,通过认识、欣赏一些经典的建筑,能够用基本的图形表现不同建筑的美感。其次,通过开展巧手拼摆和趣味连连看等互动游戏,帮助学生掌握用基本型组合建筑的方法。最后,请几位同学上台画出六座建筑中印象最深的建筑,用时1分钟,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好。
教学重点二:学会用颜色。建筑和绘画在色彩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对小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学会搭配不同的色彩很重要。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互动游戏:佩奇和乔治带来了他们设计的房子,可是他们并不满意,那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看如何才能让房子更好看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选择颜色,并进行色彩搭配的讲解。
在学生实践环节,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几十年后,我们在父母为我们所建造的小家里长大成人,而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慢慢老去。长大后让我们也为父母亲手设计一座漂亮的房子吧!学生先在彩纸上画出房子的样子,再按照形状撕、剪下来,用粘贴、添画的方式制作完成一个美丽的小房子。
认识“形”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必要,而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看”。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一步去构思、设计。
人美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汉字的联想”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初步认识汉字的来历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者对汉字文化意义的理解能力,学会用中国画的方式对汉字进行大胆思考和创造。欣赏《36个象形字动画》等经典视频,感受象形字的奇妙,初步认识象形字。在导入环节,教师运用动画片段,视听结合,突出汉字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问,学生畅谈对画面中出现的形象的认识,总结出象形文字来源于对生活中物象的概括,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渗透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分发资料包,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欣赏、认识各种象形文字,分析象形文字的特点,感受象形文字的趣味性。同时,通过观察字和画的区别,初步感受“书画同源”的含义。
观看教学视频《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们认识了汉字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文化,并体会数千年来人类在各个时代中对汉字所产生的审美情感,感受不同字体的艺术特色。
通过赏析作品,感受汉字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调动其创造欲望。
教师准备报纸、彩色宣纸、喷壶、板刷等各种媒材,示范揉纸、喷洒、拼贴、拓印等创作技法。引导学生突破中国画传统技法,大胆实践与创新,结合丰富的联想来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各种媒材融入创作的特殊效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用品与艺术创作的紧密联系,很好地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连环画”这节课要求学生以故事为剧本,创作一幅连环画,需要同学们将文字通过联想转化为图画。以同学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提出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个故事的全过程画下来,还要让人能看懂这个故事?”引出课题。连环画也是现代美术的一部分,用多个画面连续描写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美术形态。自主探究环节,分组画一画故事《乌鸦喝水》。通过带领学生观看每一则漫画的创作过程,探究绘制漫画的方式。学生总结:步骤一,按照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分段;步骤二,寻找重点情节中的重要内容,并设计主角人物形象;步骤三,为各个情节配上适当的画面,并设定文字的正确位置;步骤四,设计出连环画的封面;步骤五,装订成册。通过指定的故事练习,学生训练思维转换能力。在实践作业环节,提供自选项目:1.以故事《狮子与报恩的老鼠》为剧本,创作一幅六格连环画;2.自创剧本,画一幅四格连环画。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据此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任何美术形态都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里需要渗透“形态呈现具有不确定性”的思想,明确对概念形态的把握需要回到生活中的物象上来。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概念图形与生活中的物象结合起来,在对照中深化学生对形态表现的理解,引导他们在心理上形成意象。
美术教师需要激发、调动儿童的情感。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或者承载的是人类的情感。同样一个主题的绘画作品,因为绘画者的思想、经历不同,因而作品也被寄予了不同的情感。
例如,人美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亲亲密密一家子”一课的教学,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使学生感受亲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前请同学们准备好自己和父母的合照,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分享展示,让同学们回忆并感受和父母在生活中的甜蜜温馨,适时开展亲情教学。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的成员、最亲近的人,同学们一起回忆家庭生活中最甜蜜和动人的时刻,充分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温暖。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记录、观察、欣赏使学生认识到,亲密可以从表情、动作、距离等中体现,知道该怎么表现亲亲密密一家子。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路,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仅人,动物间也存在着亲情,它们也有自己的家庭。
“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这节课需要学生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纹样。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艺术造型才能,但汉族文化纹样却不多见,也没有相应的民族文化背景资料。因此,教师应利用神话故事和直接对照指导学生鉴赏、感受汉族传统纹样的美,掌握汉族传统纹样的历史背景、底蕴和有关常识,并体验多姿多彩的汉族传统社会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汉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由于古代苗族人无文字,聪明的苗族女子们便用纹样把本族的历史人物描绘于衣服上。苗族同胞也喜爱把本民族的英雄刺绣到自己的服饰上,以缅怀、纪念他们。因此,红苗刺绣艺术又被称为“彩线上的史诗”。比如务茂媳是苗族人眼中的“花木兰”,传说她英姿飒爽,战无不胜。在战场上她骑着一只双头鸡,右手上的大伞能够使她隐形,而左手所拿的令旗则能够招来天兵天将。后来人们为了缅怀她,就把她的事迹绣在衣服上并世代相传。通过务茂媳的故事,学生们认识到民族纹样不仅是一种艺术呈现,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研究环节,课前收集,小组汇报: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纹样,你还收集到哪些资料?不同民族纹样有哪些含义呢?学生整理收集的资料,得到:维吾尔族以密集的花朵纹居多,代表了强大的生命力;苗族人的蝴蝶纹样有多子多福的含义;彝族人把八角纹绣到衣服上,期盼获得神的庇护;而哈尼族最喜爱使用几何纹样,三角纹代表山川、银币象征日月,寄托着哈尼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服饰文化。
课上小组代表汇报各个民族的传统纹样,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历史资料,更加熟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的历史、文化和有关常识,在体验少数民族传统纹样韵味的同时,培养了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总结民族传统纹样的意义,由“纹样知识”引出“纹样设计”。
学习“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时,通过彝族传统纹样“八角纹”,解释单独纹样的概念。再结合其他传统纹样,观察、分析单独纹样,可分为对称式纹样和均衡式纹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案,讨论总结适合纹样的概念。再通过对比两种三角形适合纹样,得出对称式适合纹样和均衡式适合纹样的不同之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对称式纹样和均衡性纹样构图,根据教师提供的单独纹样,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里拼摆出适合纹样并描述自己用到的骨式,在实践操作中自主设计适合纹样。
在自主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习的设计纹样的方法,设计一种美观并能装饰、美化生活的纹样;引导学生说一说寓意或者灵感来源,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情感表达。
绝大多数的思考都离不开看,不同的看引起的思考自然有所不同。面对同一个主题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并产生不同的情感。
在实际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眼睛,能够从对眼睛的思考开始,以新的视角来知觉常态美术,让学生在面对周围的事物时从单纯的“看”转化为“欣赏”“使用”,从而学会用眼睛去理解生命、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