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芬
(淮北市梅苑学校 安徽淮北 235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工作在新课程标准下已经开展,落实“双减”工作,贯彻课堂变革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课堂。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二十多年的一线数学教学生涯中,结合“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和作业的要求,经常鼓励学生,课堂上“做数学”,课后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及“双减”作业布置谈几点心得体会,以期与同行们共勉。
学生学习数学是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而“做数学”为主旋律的课堂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转化生成教学资源。“做数学”强调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能够积极思考,获取知识。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中可能会发生偶发事件,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听课不专心,或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师要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有准确判断,巧妙引导,妥善处理,机智面对,将其转化生成课堂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来自学生身边,来自课堂教学,更能够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面对课堂中的意外事件,不要消极退避或“一棒子打死”,而应积极面对,因势利导。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播放了音乐让孩子们放松一下,此时许多学生都唱起歌曲《找朋友》,笔者灵机一动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呢?”笔者拿出了1根小棒,接着说道:“和我组成10,就是我的好朋友。”很快就有好几位学生拿出9根小棒和我的1根凑在一起,我主动和学生握手拥抱。这时学生都很兴奋激动。笔者又拿出2根小棒,问道:“找呀找呀找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这时有更多的学生拿出8根小棒。以此类推,在游戏中完成了10的组成,笔者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以做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索和学习,这也是对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小棒,动手“做数学”,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这些偶发事件生成的动态教学资源,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料之外的精彩。
教师不要害怕学生问问题。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学生喜欢提问题一般是教师和家长经常鼓励的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捕捉例题提供的有用信息并提出问题来,在现实情境中提问题“做数学”,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善于、乐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在学生熟悉的公园场景中导入问题:“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观察主题图时积极思考,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产生了探索的欲望。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数学”,需教师学会放手和等待。放手可以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等待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新知,看过听过不如亲自做过,这样才会加深理解。“做数学”让学生获得知识、启迪智慧、碰撞思维,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放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一旁给予提示和引导。在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和探究。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教学就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秩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教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到,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数学这个未知领域,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学生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唯有学会放手,学生才能展现出独立、张扬的个性。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用猜一猜、试一试的方法猜绳子的长度,感受古代人没有测量工具时是怎样知道物体的长度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绳子的长度。学生汇报可以用一拃、一拳、一脚等来测量这根绳子的长度,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不然就太麻烦了。在学生了解了1厘米长度概念后,放手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3厘米,并说出理由。在探究新知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的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认真对待学生所发现的亮点,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如教学“可能性”时,笔者先让学生“猜球”,体会“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接着让每人体验“摸球”:每组准备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放在盒子里,每组每人摸一次并记录下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往往会舍不得多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特别是在学生有困难时,就急着提示,从而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机会。有时学生生成的结论可能不成熟,也可能不完全正确,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自主完善所探究的知识。
从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少年儿童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他们通过“做数学”,从中获得自信,感受到快乐。教师恰当的语言鼓励和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数学。
小学生喜欢冒险和挑战,好奇、好胜。他们喜欢模仿、喜欢探究新事物,乐于接受挑战,只要被允许、被鼓励,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去探究、去摆弄学具。很多时候学生通过玩耍与探索来学习,玩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把玩转化为学习新知的经验,使数学课堂学习充满乐趣。学生对喜欢的东西会认真思考和学习,从而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综合实践课“摆一摆,想一想”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圆片,感悟数学奥秘。教师从准备好的学具袋里拿出圆片和数位表,说道:“同学们,别小看这小小的圆片,它可神奇啦!它能在数位表上变魔术,想不想玩?”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探究与玩的特点,设计动手“玩”活动。第一次玩:一个圆片摆在数位上有两个不同的数,那么两个圆片呢?第二次玩:“谁愿意用两个圆片在磁性黑板上摆一摆?”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有规律摆一摆。学生迫不及待地摆弄圆片。学生兴趣盎然,全体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笔者趁着学生情绪高涨之际,提出了第三次玩:“任选几个圆片,你能摆出几个数?”先让学生猜测再验证,思考圆片个数和所摆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摆放的速度明显慢下来,一边摆一边记录,边摆边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发现了数字排列规律,学会学习与思考,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既然不做书面作业,那么可不可以做不动笔开口“说数学”、动手“做数学”的作业呢?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设计分层作业“做数学”。如设计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四个课时分层作业,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双减”提质增效目的。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角的认识”作业设计(时间5~10分钟):1.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找生活中的角,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说给家长听。2.折角,参照教材第39面,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怎样折角,自己动手折一折,把折的角指给家长看,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3.做活动角,在家长帮助下,准备两个小纸片(或小棍)做一个活动角,理解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4.画角,通过画一画、辨一辨,分别从直观和抽象角度理解什么是角。这次作业通过指角、找角、做活动角、折角、画角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特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快乐。
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作业设计(时间5~8分钟):1.画直角,用三角板画直角,给家长演示画直角的过程。2.从生活中找直角。教师动手演示作业“做数学”,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其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三课时“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作业设计(时间5~8分钟):1.画角,分别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说说画法并判断画得是否正确。2.变角、比角,用活动角或折角变锐角、直角、钝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比较大小。这次作业通过说、折、画、比等,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锐角、钝角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拼一拼角”作业设计(时间5~12分钟):1.用一把三角尺拼角。先说一说三角尺上都有哪些角,边指边说,再用两把三角尺拼钝角。深化对角的认识。2.用两把三角尺拼锐角、直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既巩固学生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认识,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关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单元的作业评价采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堂上口头汇报,点名学生回答完成情况,另一种是把实践作业记录在数学簿上,教师跟进批阅,把学生动手操作折的、拼的、画的角,贴在班上作业展示栏,减轻教师批改作业负担。每课动手作业“做数学”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高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地方,“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超越自我,在课堂上应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放手和等待。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探究需求“做数学”、“双减”分层作业“做数学”,使动手学习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快乐,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