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2-12-17 13:59:29
新农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科学农业

赵 博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普通PE地膜一般认为具有良好的保温保墒、节水保土、抑草防虫等作用,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据统计,2020年我国农膜使用量239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136余万吨,覆盖面积0.17亿公顷,用量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据专家估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农作物产量一般较裸地栽培增产30%左右。在我国,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每年可因农作物增产所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对于保障我国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体系和重要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作出了重大突出贡献,对于支撑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整体调整,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普通PE地膜长期覆盖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我国部分用膜地区农田耕地土壤中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2020年6月,国家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土壤中平均地膜残留量为67.5公斤/公顷。那么如何合理规范科学的使用地膜产品,既能充分发挥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又不给土地造成污染,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地膜的科学使用回收来源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为有效解决传统地膜生产、使用、回收链条中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等问题,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2022年3月2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起草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2〕3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重点用膜地区,选择地膜使用量较大、工作基础较好、普通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等地膜主体积极性高的县进行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科学有序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稳妥有序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系统解决传统地膜使用种回收难、地膜替代产品成本高的问题。同年,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膜使用大省相继出台了地区地膜科学使用实施方案,细化了实施措施和工作目标。例如,2022年4月,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和辽宁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辽宁省2022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辽农科〔2022〕64号)确定,2022年在辽宁省内重点用膜地区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科学有序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

2 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定义与特点

目前,多数地区使用的是厚度在0.01毫米及以下的超薄地膜,易破碎、难回收,处理成本高,危害耕地质量。当前,由于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传统地膜在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大规模推广应用还存在一些制约,高质量低价格的地膜有效供给还不足,地膜污染治理压力依然较大。因此,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推进,从全生物降解地膜和传统地膜两个方向同时发力,一方面,通过提高传统地膜厚度与强度,实现高质低价易回收;另一方面,在适宜作物上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降低生产和回收成本,为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支撑。

加厚高强度地膜的产品标称厚度不小于0.015毫米,有效覆盖使用时间不低于180天,且使用后最大拉伸负荷、断裂标称应变等力学性能指标不小于初始值的50%,保障地膜使用后能够有效回收。并且在产品原材料中不添加再生料以及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者对作物生长有害,有损耕地土壤的助剂。同时,要求总灰分控制在0.5%以内。

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成分为具有完全降解特性的脂肪族聚酯、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加入适当比例的淀粉、纤维素等,以及其他无环境危害的无机填充物、功能性助剂产品水蒸气透过率在400克/(平方米·24小时)以下,有效使用寿命在60天以上,完全分解后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实现了不用回收也不会污染土壤。

3 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相关建议

3.1 稳妥有序推进地膜科学使用

鼓励各用膜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展地膜覆盖适宜性评价,强化地膜源头减量,推广高效科学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动通过抗旱品种选育、种植结构调整、一膜多用、改进覆盖等方式,提高地膜持续使用效率,降低地膜单位使用强度。进一步加强可降解地膜产品对比验证,补充完善区域性全生物降解地膜推荐产品技术名录。

3.2 健全科学高效回收利用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工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供销合作社等多部门联动,充分依托我国传统供销合作社系统已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或网点,按照“定点回收、分类整理、集中转运、无害化处理、公共财政扶持”的原则,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社会服务组织,逐步探索构建以旧换新、经营主体自主上交、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主动回收等多元化废旧地膜回收机制,提升废旧地膜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的能力。鼓励有条件地区,充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将无法再利用的废旧地膜进行无害化或能源化处理。

3.3 抓好科技支撑

鼓励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积极协同合作,系统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以及配套农艺技术措施科技攻关力度,有效解决地膜使用回收技术关键点、难点,突破地膜产品堵点。

3.4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地膜回收氛围

鼓励各地人民政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充分宣传废旧地膜回收重要意义,同时结合短视频、政务公开、农业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对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地膜科学使用与积极主动回收的宣传引导,逐步提高基层干群对地膜残留污染危害的认知,不断增强残膜回收利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猜你喜欢
科学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学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