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运才 陆永晏 伍考兰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农业农村中心,广西 贵港 537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贵港市出产的荸荠具有个头大、体形佳、色泽紫红鲜亮、皮薄肉嫩、渣少汁多、爽口清甜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欢。同时,荸荠可以加工制成罐头或荸荠粉,供消费者生食或熟食等。荸荠可谓是“地下雪梨”“江南人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广西是我国荸荠主产地之一,大力发展荸荠种植业对提振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贵港市港南区为例,简要总结荸荠高产栽培技术,为类似地区栽培荸荠提供技术支持。
通常,荸荠育苗采用组培方式。由于荸荠幼苗直接栽植于大田会降低其成活率,增加幼苗死亡风险,因此,需要在幼苗成苗后移植至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二次培育[1]。通过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给,保持其长势良好,直到荸荠幼苗长至多分蘖的壮苗期,才可以将其移栽到已经做好土壤消毒的大田中,从而保证荸荠幼苗移植成活率,降低种植风险。同时,农户种植实践表明,采用组培方式培育的荸荠幼苗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出现死亡或生长缓慢等情况。为了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农户在二次培育过程中要注意田块的选择。一般以种植过其他农作物的田地为宜,同时要进行翻地、整地等处理,保持田块平坦、肥沃,为荸荠幼苗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已经种植过其他农作物的土地常常肥力不足或者有对荸荠幼苗生长不利的因素,因此,需要做好消毒、施肥工作。一般每667 m2地施腐熟农家肥3 000 kg、过磷酸钙60 kg,并且每667 m2用60~75 kg石灰粉混合肥料犁耙田块[2]。
荸荠组培苗育苗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苗种选择以一代组培苗为主。虽然一代和二代组培苗是同一品种的不同代系,但是由于二代组培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出现变异、分离等情况,影响育苗质量和幼苗生长的稳定性。待荸荠幼苗生长到可种植的要求时,即可按照每667 m2田块种植200株荸荠组培苗的标准进行田块分厢、开沟,并及时移栽。移栽后,要为幼苗补充水分和养分,并避免阳光暴晒或者暴雨洪涝对幼苗造成损害,以提高幼苗移植成活率。幼苗移植一段时间后,即在田块中生长30~40 d,再将其移植至二段田进行二次育苗,二次育苗成功后即可将壮苗移植入大田进行栽种。此时的壮苗生长稳定,各方面素质达到了移植标准,移植入大田后不会出现幼苗大面积死亡情况。
1.3.1 肥水管理。育苗期的肥水管理是保证育苗成功的重要技术支撑。许多种植户存在灌溉不及时、浇水不透或者过度浇水毁坏荸荠幼苗根部导致其溃烂腐败而死亡等情况,影响育苗质量和效率,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因此,合理进行育苗期肥水管理尤为重要[3]。荸荠育苗期肥水管理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有所区别。第一阶段保持土壤疏松、湿润,荸荠幼苗移栽10~12 d后,待幼苗长出新根,要及时施肥、灌溉,每667 m2撒施硫酸钾复合肥[m(N)∶m(P)∶m(K)=15∶15∶15]15 kg,保持浅水2~3 cm,为幼苗定根生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阶段每667 m2田块用巨微生物磷钾肥5 kg、硫酸钾复合肥[m(N)∶m(P)∶m(K)=15∶15∶15]25 kg作为基肥;幼苗移植后10~15 d施返青肥,每667 m2施硫酸钾复合肥[m(N)∶m(P)∶m(K)=15∶15∶15]25 kg;幼苗分蘖后根据长势合理追肥,此时要使田块水深在2~3 cm,以保证荸荠幼苗快速生长;待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再使水深增加至3~4 cm,保持田块水分充足;荸荠幼苗生长35~40 d时排干田中积水,进行轻晒田处理,保证荸荠幼苗根部有充足氧气,促进其进行呼吸作用,为幼苗茁壮生长提供能量,加速其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促进幼苗强壮生长,减少后期生理病害造成的死苗、烂苗现象。
1.3.2 间苗、除苗。间苗、除苗其实就是一个严格的除杂去劣过程。在育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幼苗变异、瘦小、长势不佳等情况。间苗就是要将这些质量不好的幼苗剔除,保证荸荠幼苗质量均衡、生长可控,避免幼苗移栽入大田后出现叶状茎矮化、生长发育缓慢、苗叶细弱发黄或干枯萎缩、生长衰弱或停止生长等不良现象,造成经济损失。间苗除杂去劣工作一般在二段幼苗培育过程中进行,要注意保证该项工作的严谨性和严格性。
1.3.3 病虫害防控。当幼苗生长至6月下旬,可667 m2田块用苯醚甲环唑20 mL、戊唑醇20 mL兑水喷洒,预防秆枯病、白粉病。7月上旬,667 m2用丙环唑30 mL、三唑酮60 mL兑水喷洒,可预防秆枯病和白粉病;如果在田间发现第二代螟虫等,可加入氟硅唑40 mL和锐厉200 mL进行防治。
2.1.1 大田准备。选择避风向阳、水源丰富、耕层较浅、排灌方便的灰泥田或黄泥田作为荸荠栽培田,注意保持大田土壤肥力中上、质地疏松。如果选择之前种植过其他农作物的土地,应在其他农作物收获后及时采用一犁两耙的方式整地翻地,保证土壤疏松且无僵块、硬块。同时,为了增强土壤肥力,可在最后一次耙田时施入腐熟的鸡粪22.5 t/hm2、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硼锌铁镁肥75 kg/hm2[4]。
2.1.2 起苗。起苗时如果发现幼苗生长过高,可以用工具割去幼苗梢头,保持40~50 cm的茎高进行移植,以防止幼苗移植后因风吹雨打而扎根不稳或被风吹倒等。剪下来的幼苗末梢需要移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病菌传播。起苗时要注意用力均匀,用手从幼苗基部轻轻挖出来,使荸荠苗能带土拔出。栽苗时宜轻拿轻放,避免折断或损伤叶茎。如果发现幼苗主根过长,可以适当修剪主根茎,保持主根长约2 cm,避免幼苗根系漂浮破坏幼苗正常结荠。最好选择阴天起苗,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晴天上午或者下午光照较弱时也可以进行,避免光照过强损伤植物根系。另外,注意保持起苗与种植的连贯性,最好当天起苗、当天种植,避免根茎枯萎。
2.1.3 幼苗定植。幼苗定植时间最好控制在7月中下旬,并根据定植时间与土壤肥力决定幼苗栽培密度与深浅。如果定植时间较早,大田土壤肥沃,就采取稀植方式,栽植密度控制在6.0万株/hm2,株行距控制在40 cm×43 cm,植株入土深度控制在8~10 cm;反之,采取密植浅插方式,栽植密度控制在6.3万株/hm2,株行距控制在40 cm×40 cm,植株入土深度控制在6~8 cm。插植时要顺手抹平、压紧根部的泥土,提高荸荠幼苗成活率。
施肥以秋分为分界点,控制秋分前期的施肥量占整个生长期施肥量的35%,后期施肥量占整个生育期施肥量的65%。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前期施肥过量导致田间荸荠幼苗疯长,并保证荸荠幼苗生长稳定,避免前期施肥量不足导致荸荠苗出现长势不均匀或者植株瘦弱等情况,以免发生白粉病、秆枯病、生理性红尾病等病害。另外,施肥时可采用平衡施肥法,遵循3个原则:前期稳定、中期控制、后期猛攻。定植后7~10 d施返青肥,化肥以硫酸钾复合肥[m(N)∶m(P)∶m(K)=15∶15∶15]为主,施肥量控制在750 kg/hm2;8月中期开始施分蘖肥,一般施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并配合除草工作,最好于8月底前结束;9月可施壮苗肥,一般施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9月下旬施结荠肥,一般施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地王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10月中期施球茎膨大肥,一般混合施入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地王1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施球茎膨大肥15~20 d后,再施加尿素187.5~225.0 kg/hm2,防止荸荠生长早衰。施肥要与田间灌水同时进行,保持田间水分充足。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施加大量元素肥料外,还要配施硫酸锌和硼砂,为荸荠幼苗提供适量的微量元素,降低僵苗和生理性红尾出现概率。同时,要注意合理把控施肥时间。例如,秋分前期通常高温多雨,此时如果施肥过多,就会造成植株徒长,延长幼苗生长期,使植株生长细弱,不堪风雨,易倒伏、易折损,造成后期荸荠低产;秋分过后,光照时间缩短,荸荠开始结荠,此时施肥有利于提高荸荠果实的大果率,保证果实产量;寒露过后,昼夜温差日益增大,荸荠球茎迅速生长膨大,加之光合作用和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光合产物快速积累,此时施肥可以促进植物吸收营养,避免荸荠植株因营养不足出现早衰或生理红尾现象,保证荸荠稳产增产,提升荸荠果实品质。
科学管水是保证荸荠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应根据荸荠不同生长期对水层深度的不同要求进行控制[5]。一般幼苗刚刚移栽时宜浅水灌溉,保持幼苗生长稳定,促使荠苗返青;幼苗生长至分蘖分株期,可灌浅水3~5 cm,加速幼苗分蘖;荸荠结荠膨大后,应配合施肥加大灌水量,水深控制在8~10 cm,以加快结球速度,提高荸荠结果率;荸荠结荠后期,田中不再灌水,此时田间水层宜保持下降趋势,保证田间干湿平衡,避免荸荠茎叶生长过旺;采收前2周排干田水,此时只要保持土壤正常湿润即可,以便荸荠球茎生长获取充足氧气,加快球茎中的养分吸收和糖分沉淀,为稳产增收做准备。
2.4.1 秆枯病。该病发病时间一般在8月中后期,易发生和流行于高温高湿天气,且伴随风雨、流水等迅速传播,给荸荠生长带来极大伤害。为了降低秆枯病发生率,定植时可将荸荠苗放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醚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中齐腰浸泡,3~5 h后再种植到大田里。发病初期,选用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多硫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喷洒,5 d喷洒1次,病情控制住后隔10 d喷洒1次,且要注意轮换用药,以降低秆枯病发生率。
2.4.2 白粉病。该病通常伴随秆枯病产生,常暴发于夏季高温或春季潮湿时节,往往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农户可以在该病发病初期喷施40%多硫悬浮剂(灭病威)600倍液或15%粉锈宁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隔3~5 d喷洒1次,连续喷洒两三次即可。
2.4.3 枯萎病与白禾螟。枯萎病与白禾螟的病症有着极高的相似之处,农户常常会因为判断失误而防治不到位,影响荸荠生长,因此,做好两者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荸荠白禾螟主要症状为叶片两头绿、中间红,植株顶部出现红片,红色部位长度在10~13 cm。如果叶片黄绿部分各占1/2,则需要进行更深一层的鉴别诊断。此时,要注意观察荸荠茎叶的黄色部分,如果该部位出现许多针眼大小的细孔,则可断定为白禾螟;如果没有,且茎基内部呈黑褐色,说明该病为枯萎病。枯萎病与白禾螟的防治方法完全不同。对于枯萎病,农户需要在预防上下功夫,如定植前将幼苗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中浸泡18 h,同时剔除病弱苗。如果出现枯萎病,可在发病初期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防治,隔7~10 d喷洒1次,连喷两三次。对于白禾螟,应在3月上旬前清理并集中烧毁田间遗留的荸荠茎秆,消灭越冬虫源;5月上旬前后,铲除荸荠田遗留球茎抽生苗,杜绝一代虫源;在2、3代害虫孵化主峰后一两天,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隔七八天再喷雾防治一次。
2.4.4 生理死苗和生理红尾。生理死苗和生理红尾都属于荸荠生理性病害。前者的主要表现是荸荠苗顶端出现急性脱水,之后青枯、死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插植过浅、施肥量过多等。后者则是由僵苗、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白禾螟危害等引起,尤以白禾螟危害引起为主,具体表现为荸荠茎秆尾部部分黄化、无斑点、无孔眼等。虽然两者都属于荸荠的生理性病害,但形成原因有很大区别,因此,对其防治也有所区别。对于生理死苗,农户应做好大田轻晒田工作,保证荸荠根系纵向生长,必要时可以使用硫酸锌和生根剂辅助栽培,提高幼苗栽培成活率。对于生理红尾,农户则要做好白禾螟防控工作,避免荸荠叶面因虫卵堆积造成大面积红尾,导致荸荠苗枯死。
荸荠一般于11月下旬开始采收,此时荸荠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后陆续枯黄,其埋藏在地下的球茎也生长成熟。需注意的是,虽然11月下旬已进入荸荠采收季节,但是12月上旬至春节前才是其最佳采收期,此时收获的荸荠口感最佳。另外,农户应选择晴好天气采收荸荠,并注意排水,防止果实腐烂变质。
作为我国荸荠主产区之一,贵港市尤其港南区的荸荠栽培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生产体系。采用这套种植技术,可以实现荸荠高效化、标准化种植,保证果实品质,促进荸荠种植业增产增收,为我国荸荠产业出口创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