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伴睡眠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022-12-17 05:43孙跃飞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大肠癌障碍癌症

孙跃飞

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大肠癌(即结直肠癌)在临床中比较常见,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二位[1]。结直肠癌在我国全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四,病死率排第五[2]。有研究[3]表明,睡眠障碍在肿瘤患者中比较常见,而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于该病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1 中西医对大肠癌伴睡眠障碍的认识

1.1 中医对大肠癌伴睡眠障碍的认识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大肠癌属于“肠积”“积聚”“癥瘕”“肠蕈”“肠风”“脏毒”“锁肛痔”等范畴。多数医家认为其发病机制系正气内虚,瘀血、痰湿、瘀毒等多种病理产物相互纠结于肠道而成肿块[4],也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及七情内伤有关[5]。睡眠障碍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近现代中医则称之为“不寐”,其病机为阴阳气血失衡导致阳不入阴而发病。病因包含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脏腑失和、体虚等,根本在心,受到肝脾肾影响[6]。

1.2 西医对大肠癌伴睡眠障碍的认识

睡眠障碍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比较常见,长期短睡眠(<5 h)与大肠癌患者的病死率呈负相关[7];同时,长期睡眠障碍还可导致大肠癌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升高,睡眠时间越少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越明显[8]。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尚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比较能接受的有“过度觉醒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是患者皮质和皮质下某些脑区功能和代谢异常所致)”和“3P 假说(认为易感因素、促发因素、持续因素三者累计超过发病阈值而造成失眠的发生和维持)”。肿瘤患者的睡眠障碍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睡眠外环境的变化、心理应激及角色转变的不当反应(焦虑、恐惧、内疚、抑郁、无助)、家庭及社会支持不足(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医疗花费过多)、疼痛、腹泻、癌性疲乏、化疗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自我调节能力欠缺[9]。同时肿瘤分期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类患者大部分已失去手术机会,常伴有远端转移,临床不适症状更明显,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比较局限,预后较差。由此产生的巨大身心负担可造成睡眠障碍的风险剧增[10]。

2 大肠癌伴睡眠障碍的治疗

2.1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推拿、耳穴贴压、综合护理干预、心理调节、运动。高浩美等[11]通过对76 例肿瘤失眠患者的研究发现,耳穴贴压法在治疗轻、中度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6~15 分)时有效率较高。房永纯等[12]通过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观察发现,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睡眠情况。针刺可以调节气机,促进脏腑气血调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谢晶军等[13]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灵龟八法在治疗肿瘤患者睡眠障碍时总有效率可达69.77%,效果较好。崔劲花等[1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雷火灸可有效改善宫颈癌患者的轻、中度睡眠障碍。推拿治疗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以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以调和气血、阴阳。吴晖等[15]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手足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轻、中度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情况及便秘状况。有研究[16]表明,运动,包括瑜伽、气功,对于癌症患者亚临床水平的睡眠问题是有效和安全的。张晓霞等[17]对96 例癌症患者接受正念减压治疗与否进行对比观察,随访7 周发现,正念减压治疗可以调节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其轻度睡眠障碍。

2.2 药物治疗

2.2.1 中医药治疗 林友燕等[18]通过研究发现,中药熏药对于老年肿瘤患者轻度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6~10 分)疗效确切。中医认为双足是人体多条重要经脉的汇聚之地,足浴可以有效促进人体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陆伟华等[19]通过研究发现,足浴在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轻、中度睡眠障碍方面效果较好。马继红等[20]通过临床对比观察,随访一个月发现穴位贴敷可以显著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睡眠质量,对轻中度睡眠障碍有效。李雪莲等[21]通过研究发现,枣仁宁心胶囊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气阴两虚型睡眠障碍。林开敏[22]通过对80 例肿瘤相关性睡眠障碍患者的对比治疗发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可以有效改善肝郁化热型睡眠障碍,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范国宇等[23]通过研究发现,北冬虫夏草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睡眠。

2.2.2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以苯二氮 类、非苯二氮 类、褪黑色素类、抗抑郁药物、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为主。苯二氮 类目前推荐主要用于原发性失眠,不宜长期服用,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越明显[24]。该类药物口服效果较好,约l h 可达血药浓度峰值,长时间用药易产生头晕、共济失调、嗜睡、乏力、呼吸抑制、药物依赖等症状[25],故不宜应用于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非苯二氮类 类半衰期短,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比较适合于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研究表明,非苯二氮 类镇静催眠药(尤其是艾司佐匹克隆),在改善睡眠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依从性[26]。而唑吡坦在10 mg 时可以有效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睡眠而不会提高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氧减指数,相对安全,增加剂量则会造成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升高[27]。有研究[28]发现,唑吡坦在改善睡眠的同时白天残余嗜睡及跌倒的风险较低,但可产生幻觉、增加自杀倾向,反弹性失眠比较常见,这可能与用药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抑郁药具有镇静作用,用于失眠很普遍,但目前没有一个被批准用于失眠。由于不良事件报告有限,抗抑郁药对失眠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尚无证据表明阿米替林(尽管在临床实践中常用)或长期使用抗抑郁药可以治疗失眠[29]。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新的治疗失眠方式,研究表明其可以减少入睡时间并增加睡眠持续时间,相对不良反应较弱[30],但在从其他治疗失眠药物转换为suvorexant 治疗的初期,其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初始即接受suvorexant 治疗的患者[31]。褪黑色素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癌症患者的睡眠效率,但对于癌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不推荐应用于治疗癌症患者的睡眠障碍[32]。

3 小结

睡眠障碍是人们的常见问题,在肿瘤患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可能与肿瘤患者面对的心理及生理压力较大有关。现代医学对于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于西药的方便性及速效性,临床中睡眠障碍患者多数接受西药治疗,但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加重呼吸抑制、乏力、幻觉、嗜睡、增加自杀倾向等,还易产生耐药性及成瘾性。中医综合辨证可以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特别是在治疗顽固性睡眠障碍方面具有优势,但药物剂型、口感及较长服药周期的不便性限制了中医药的应用。目前针对睡眠障碍更倾向于心理、运动及中西医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这也符合临床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制订易于施行且集有效性与统一性于一体的诊疗规范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大肠癌障碍癌症
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癌症“偏爱”那些人?
警惕大肠癌的蛛丝马迹
大肠癌 早期诊断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