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妮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包括其相关的教育或培训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管理是指在理想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决策、行动,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依据生涯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应有效整合个人资源与能量,力求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做到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变化发展、动态平衡。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20 世纪60 年代发现了第一个混沌吸引子,因形状与蝴蝶相像,便将其命名为蝴蝶吸引子(如图1 所示),这也是生涯规划蝴蝶模型的来源。
图1 从蝴蝶吸引子到生涯规划蝴蝶模型
蝴蝶吸引子左边像一个同心圆,运动到一定时候会突然跳到图案右边,接着又返回——“稳定性”与“内在不确定性”纠缠于其中。职业生涯发展的蝴蝶模型与洛伦兹蝴蝶吸引子类似,它的运动轨道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图中的箭头预示着运动的必然性和突变即将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关联计划(planned)和非计划(unplanned),蝴蝶模型强调对极有可能(稳定性)和意外(内在不确定性)事件的处理,这在本质上与蝴蝶吸引子相同。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的功能在于为生涯设定目标,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凡事预则立,但是不确定因素又如影随形。澳大利亚学者布赖特和普瑞在职业生涯领域引入混沌理论,用来解释职业发展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问题。基于该理论,两位学者着重关注了不确定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职业生涯的蝴蝶模型。蝴蝶模型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我们在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计划内我们极有可能控制的、确定的因素有考虑,更要考虑到职业环境中不确定、意外或者运气等不可控的因素,只有这样,在面对真实的工作环境的时候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图2 左侧为按照计划、预期可能发生的事情,右侧为意外、不确定、偶然的事件。蝴蝶模型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可能遇到的不确定事件有机联系起来,强调了我们要把握好原定计划和偶然修改的计划之间的关系,提早做好应对的准备。
图2 蝴蝶模型的实际工作案例
以大学毕业即将踏入中小学心理教师行业的大学生为例,全体同学在生涯规划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本次活动,每位同学一份蝴蝶模型学习单,大家一起来设想并描绘自己毕业一年、三年、五年、十五年后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学习单上填入设想的自己工作一年后的情境。假如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师工作,在蝴蝶模型的左图实线框内填入自己预想的结果。
2.访谈已毕业的学长或者心理学科名师,请他们谈谈自己工作一到十五年间遇到的不确定事件。如“学校不开设心理课”“心理教师从事德育干事”“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一系列在学校从事心理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在蝴蝶模型的右图实线框内记录下来。
3.访谈的过程中思考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对自己从事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并把影响写进偶然修改计划的虚线内。例如“学校不开设心理课,因此被学校安排从事德育干事工作”,从决策开始(大学毕业),沿着“计划圈”顺时针转,在相应的虚线框中分别填写“不确定事件”影响下需要修改的一至十五年后的设想情况。当然实线框中的内容也有可能会和虚线框中的内容一致,这说明偶然修改并没有影响某一阶段目标的实现。
4.填写完毕后,大家互相讨论生活中关于计划和偶然的例子,例如,某位中小学心理名师或已毕业学长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5.每个人展示自己的蝴蝶模型图,大家一起讨论它的事实真相及如何应对。
6.生涯教师总结:生涯是一个不断适应、动态发展的过程。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准心理教师们有意识地积极主动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打破大家原先确定的、按部就班的、按既定路线发展的思维模式,强化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不可控等意外因素的意识,更加务实联系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夯实基础知识,提升个人生涯发展,锤炼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未雨绸缪,走好每一步。
(一)心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职业生涯的蝴蝶模型强调,职业生涯发展的确定性和随机性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混沌中并不意味着无序,混沌中蕴含着有序,心理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不例外。基于蝴蝶模型,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现将专职心理教师前十五年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梳理,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新任生涯阶段、胜任生涯阶段、经验生涯阶段、专业生涯阶段。
1.新任生涯阶段——站稳讲台期
新入职的心理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入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概况、学生年龄阶段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熟悉教学目标、内容与进度,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工作前三年很多心理老师对工作充满热情,信心满满,想要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先要规范教案书写,适应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学会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多请教或观摩学习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技巧、课堂管理手段等,再到实际教学中去模仿或者演练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教学对象情况;邀请优秀教师指导自己上课,书写课堂实录和反思,及时修改完善教案。新入职心理教师观摩有经验的教师上课,然后以说课形式说教学思路并请相关有经验教师指导,经指导后再说完善后的教学思路,再去开展实际教学……如此往复循环,方能站稳讲台。
2.胜任生涯阶段——积累完善期
这一阶段,心理教师开始明确自己的未来奋斗目标,已经能够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自我觉知、积极进取,增强自己的勇气和沟通技巧,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自己的思路甚至特色,经常总结提炼,完成从新手型教师到熟练型教师的成功转变;通过积极参与本地区的心理教科研活动开始比较、体会如何才能上出拥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课,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心理课堂包容接纳的氛围,如何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等;总结日常学生咨询中的共性问题,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课主题,学会将教学反思或者教学实录以论文形式展现。这一阶段的心理教师学习动机最强,也最有工作热情,希望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通过专业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与他人交流经验,提升职业品质,丰富完善自我。
3.经验生涯阶段——反思提升期
对于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师而言,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会不断反思,甚至让自己停下来,不要线性往前冲,而是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其他方式。通过复盘反思来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反复实践教学细节,提高对学生的感知感受能力;观看自己的上课录像,写课堂实录、教学反思,阶段性反思总结等。这一阶段心理教师会对自己的课堂精益求精,经常自主思考心理课怎么上才能满足学生需要、受到学生喜欢,课程结束后学生是否有体验、有感悟、有成长。在纪录片《寿司之神》中,出生于1925年的小野二郎指出:“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
4.专业生涯阶段——创造辐射期
该阶段的心理教师,实现了“人职匹配”,职业满意度较高。很多心理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或者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开始带领团队指导和影响薄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年轻心理教师成长,或者通过讲座、培训、展示课等方式打开年轻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提升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通过听评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引领、专业指导使大家能够快速站稳讲台,促使年轻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例如: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绘画技术,但是很少有老师能提炼出现场同学们画画后的心理需求。课堂氛围很安全包容,学生勇于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问题与困惑,但是很多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简单地回馈,学生的内心被心理教师打开后却没有被抚慰甚至看见,那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定期走进薄弱学校规划并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适学生心理、引导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提升普通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带动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向前,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铸心育才”的教育功能。
(二)心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提出: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超越我们孤独的生存状态,超越此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之意义的需要。这就是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的力量。
1.知己知彼
系统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因此心理教师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先认识自己,诚实地自问:我的性格如何?兴趣是什么?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有哪些技能与众不同?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愿意在工作中使用哪些技能?哪些东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我最渴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已经开始从思想上努力匹配心理教师这一职业,态度上积极面对真实的工作世界。知彼主要是指学校整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规划,学校对心理教师的具体工作要求,心理教师在学校处于什么地位等,开阔思维,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工作信息可以促使心理教师准确定位自己,提升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2.决策行动
经过权衡个人特质和工作的实际需求后,心理教师已经清晰自己某一成长阶段的职业目标。此时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或者请教专家快速成长以匹配工作需求,且能够为自己的生涯发展设立长远和近期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自己能为自己承担责任,自主决策,并落实到行动中。例如想要学习个体心理咨询的技巧或者绘画资料,需要明确:最近一年,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目前已经做到什么程度?要怎么提升?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今天我能为此做的一点点改变是什么?所以我们做出的任何决策不仅仅包括选择也包括行动,同样任何决策也都是承上启下的。
3.变化发展
这个阶段,心理教师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并愿意花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涯,但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那就是有时播下的种子未必能马上发芽。新入职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就是: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如此循环往复,这也是教与学的基本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不简单。只需要三年时间,每一位心理教师的成长变化快慢不一,有些心理教师特别用心地反思和实践有经验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形成个人独特的工作魅力;有些心理教师可能发展为学校某一心理方面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团辅教练、家庭或者个体咨询师等,因为能够切实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清晰地认识自己、突破自己,有明确的成长目标并不断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复盘,及时修正自己的成长道路。
4.动态平衡
所有心理教师的角色会随着自身发展发生很大的转变,工作环境会对不同阶段的心理教师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很多心理教师在工作上可能会产生身兼数职分身乏术的疲倦感、单打独斗缺乏同伴支持的无力感、学生心理问题复杂的耗竭感、家长不配合学校边缘化的无奈感、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的愧疚感、不能处理好自己和自己关系的无所适从感,这些都会影响心理教师情绪的变化,紧张、烦躁、焦虑、抑郁、难过等会影响心理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心理教师需要平衡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先照顾好自己。“虚室生白”,就是要留给自己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心理教师需要先看见自己,自己和他人都同等重要,不可能满足他人的所有要求。工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伴随着生活,育儿同理。心理教师只需要理顺自己: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和谁在一起是放松的?你可以从哪里获得支持?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体?什么情况或者和谁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对自己是否有信心?这些问题是心理老师成长的核心信念,因为一切连接都始于自己。
所有心理教师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踏入这份职业的,酸甜苦辣个人感受不一。希望本文能为所有新入职的心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点思路和成长模式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片热土上有所建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