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育研究中心/ 蔡明
外国一位教授说:“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中国一位教授说:“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我想说,没有课堂的新生态,核心素养就难以落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正是由教育“以生为本,向生而生”的生态本质所决定的。教育基于生命,为了生命,更是发展生命。课堂作为教育的基本样态而存在,毫无疑问,就是向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业进步和精神成长而去的。本文拟就新生态课堂的基本特质与实施策略,做点粗略扫描与浅陋思考。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不同的视角观照,对新生态课堂属性的表达是不完全一致的。有人认为,生成性、整体性和开放性是三个主要特征;也有人认为,和谐平等、开放心态、可持续发展和活动式教学是新生态课堂的基本特点;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互联网+、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方式的出现,催生了课堂新生态。这里拟从教育和课堂的本质出发,结合国内外新生态课堂研究和实践者的相关成果,略说综合性以外的三个基本特质。
特级教师陈芳说,新生态课堂是生态课堂的升级版,生态课堂是契合“三维目标”立意的课堂样态,也是基于多种课堂样态研究基础上的课堂主张。究其本质而言,生态是对课堂最贴切的表达,是对教育的最好表达。我们主张“教育即生态”。作为教育主阵地之一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生态的。
在对课堂的形式与内容、沿革与变奏、要素与关系、作用与目的等问题多维度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曾提取了课堂的本质属性,它不只是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形式物理空间,而是学习活动真正发生的生态场域,即多重生态的圆融互摄;它的任务也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向生而生”,是身心健康生长。
课堂生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受软硬件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要立足于课堂生态的本质,建设生态化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学生、教师、课程(学习内容)、环境和资源等多重元素组成的新生态课堂里,首先必须明确各自的生态位。师生两个主体中,谁是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次是系统运转过程中,把什么活动和目的放在首位?是以教材、知识的学习为首位,还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为首位?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首位。生态性体现在创设和运转的课堂是指向鲜活生命的,是为着每一个生态因子——学生的发育生长而去的。因此,课堂学习的动态生成性和能力、品质的养成性有机统一,正是生态属性的应有之义。
因此,安徽蚌埠的周化俊、罗时新两位老师说:“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关注学生学业成长,又重视学生品德的养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积极构建有梯度、有温度、有高度、有宽度的课堂新生态。”
生态性符合学习的本质和成长的规律,是生命体在生态环境下的自我生长。学习活动是由学习者个人完成的,成长的过程是成长者个人“灵魂深处的革命”,用哲学的话来表达,内因是决定因素。生态场域中诸多因素也只有通过学习者、成长者这个决定因素才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用安德烈·焦耳当的研究来表达,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完成的,老师无法把知识塞到学生的脑子里;同理,成长也是成长者自己完成的,他人无法把能力、品质注入学生的灵魂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云推云、树摇树、灵魂撼动灵魂的过程,通过这些推、摇和撼动,让学生主动与知识互动,与高尚同行,同生共长。
无论是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种俯仰天地的大课堂,还是亚里士多德和弟子在林荫道上边走边聊的“逍遥学派”;无论是两宋时期集图书馆与报告厅为一体的各种书院,还是柏拉图那样像沙龙和俱乐部的雅典学园,至今仍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好课堂。如今的社会实践课堂、研学课堂、实习课堂、生存演练课堂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早已是开放课堂,风景这边独好。
而适应新时代而来的新生态课堂这个独特的生态场,之所以富有活力,正在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因为开放,课堂追求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和共生,提倡阳光、温暖和绿色,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知识建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实践创新、素养形成便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孕育和诞生。又因为开放,课内与课外打通,学习内容与生活、社会打通,与时代、热点等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联,学习活动变得有价值,有用武之地,发散求异、变化创造成为一种时尚。还是因为开放,生疑、质疑、争辩、讨论、迁移、运用、实践、操作、验证、反思等学习行为、认知方式和思维品质才会得到真落实和真培养。
因为开放,跨媒介、跨学科学习变成了课堂学习的现实,并成为一种新样态。互联网+时代,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之微课、慕课、智慧校园、教育大数据、翻转课堂和创客运动的助推,以信息技术为中介,支持的是学生的学习,追求的是新课程和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线上线下融合、交互探究的课堂,并且积极探索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融通,逐步构建了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互联网学习新生态”。
大数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现代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老师、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和开放性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生态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信息化背景的课堂中,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创新的机会。教材只是参考的资料,更多的课堂资源来自根据学生需求而设定的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指导意义和代表性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教学立体化”。
情境性,是新生态课堂的又一显著特质,其情境是生活的、真实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动态变化的、丰富复杂的、任务驱动的、富有挑战性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学业水平评价中还指出其“考试命题应该以情境为载体”“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课标的这种反复强调和多处表达,恰恰体现了新时代课堂学习的新走向,与新生态课堂的情境性这一基本属性是不谋而合的。
“无情境不学习”“让学生在情境和任务的驱动下学习”是新生态课堂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联结点,情境是由知识学习转化为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桥梁。置于情境下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地“师传生受”,不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知识到做题,而是要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形成能力,走向核心素养。客观上,生态系统中的真实或仿真实情境会有非常丰富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学生关注、捕捉、提取并纳入学习任务的完成之中。或许我们会说,学习需要那么复杂吗?回答是肯定的。“随着进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富有挑战性,更能在挑战性任务的完成中迁移创新、增智生慧,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新生态课堂是立德树人的课堂,是能够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课堂,是以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的课堂,是让课堂有了灵魂的新时代课堂。实践新生态课堂需要勇气和决心,敢于向昨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知识中心的课堂告别,更需要富有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的智慧。这里拟就如何实施提供若干策略,以资参考。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①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认真学习国内外有关生态课堂和新生态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情况,阅读《生态课堂概论》《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课堂生态研究》等专著及相关论文,充分了解生态课堂和新生态课堂的发展过程及其变化。借助生态课堂和新生态课堂的比较,可以从场域、样态、中心、关系、因子、方法、路径、立意和背景诸维度进行要素比较。②认真阅读并领会你所从教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相关解读,义务教育阶段以2022 版学科课程标准为准,高中阶段以2020 年修订版为准,把握新时代核心素养立意的大方向。③阅读近年来党和政府就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政策法规,包括“双减”的相关文件,认真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担当。④根据条件,主动与新生态课堂先行学校或老师取得联系,争取现场学习与调研考察的机会,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实践的规划与安排。
新生态课堂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系统的整个课堂的转型。即便以教室里的一节课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变化:学习目标的准确出现,学习情境的精心创设,学习任务的有效驱动,学习过程、态度与质量的自我评价和知识能力的迁移创新,更有其间学生自主学习、成长共同体协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调控和适时帮助,等等。更何况,教学不再以教师教授为主,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也不是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一课一课地学、一章一节地学,而是根据学科特点,提炼大概念,重组大单元,开展项目化、专题化、综合性的深度学习和具身学习。组织好一堂课的学习,起码要做好:①结合学习内容,化核心素养到学段目标到单元目标到课时目标,提高学习目标的编制能力。②依据学科关键知识,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创设课堂学习的真实或仿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而预设好相关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的设计,如以情境认知思想构建课堂学习情境的做法就可以借鉴。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关经验,预测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准备好学习资源包和学习支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④根据任务完成的目标要求,指导或帮助学生编制评价量表,及时开展评价活动。⑤备课从备课件转变到备学习资源,上课从自己主讲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老师要习惯做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和欣赏者。
全国模范教师陈芳说:“生态研究的对象是关系,建构的是系统,遵循的是规律,追求的是和谐与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新生态,是一个系统而全息的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课堂为基点,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情境、活动贯穿始终,进而创建课堂学习和区域教育的‘青山绿水’。”她明确提出了课堂教与学的运作策略:在新生态课堂“这个多维、立体的时空场域中,处于中心位置转动的球体是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平台环境等都环绕中心球体或远或近、或上或下、或快或慢地‘公转’着,它们各有分工,相互影响,彼此成全。”为了让实践者更为直观地把握,陈芳团队还制作出新生态课堂动态运作系列课件,示范播放。为了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高品质,团队在培育学生成长共同体和学生学习力上下足了功夫。
课堂基本范式或模型,并不是束缚课堂的开放,而是为了保证课堂更生态、更开放、更有品质。本期专题中的宋锦洲老师的英语演学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范式的建构可以根据学科、学段的不同层次和资源条件,建构契合新生态课堂的实施需求的范式。项华团队的“数字科学家A-STEM 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而创设,很值得理科课堂教学借鉴。如图所示,该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ASTEM 教育理念的教学建模。所谓的数字科学家是一种A-STEM 教育与创客教育项目。这一模式的运作,学生在教师微讲授启发下,围绕真实问题或者项目,借助学科概念性知识、实物工具、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让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实验在课堂上变成了现实。
数字科学家A-STEM 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本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指向核心素养立意的新生态课堂也一定会春色满园,争奇斗艳。她需要更多专家关注、呵护,更欢迎更多同道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