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评,万雯洋,李 超,孙少彬,彭 浪
(1.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4; 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3.重庆九禾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规划研究所,重庆 401120)
京张高速铁路(北京北—张家口,以下简称“京张高铁”)作为我国高速铁路规划网络“八横八纵”京兰通道的起始段,是连接京津冀、保障冬奥赛事的交通纽带,沿线拥有多元的自然人文资源与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站前广场作为高速铁路客运站和外部城市交通的过渡空间,是城市象征符号和地域特色的直接体现,更是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和精神内涵展示窗口,然而受建设工期时间紧迫、站内外管理权属分离及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等现实因素影响,现阶段京张高铁站前广场面临着文化主题感知度弱、广场空间形式趋同、地域风貌特色缺失等现实问题,使得京张高铁沿线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彰显不佳,站前广场门户形象模糊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关键论题与建成文化强国发展契机,如何结合广场差异化的形态特征,转译京张高铁沿线历史人文资源并植入冬奥文化,以此探索地域化站前广场景观优化提升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梳理当前景观领域高速铁路站前广场研究,主要集中于站城融合设计及站前广场空间综合设计、站前广场功能布局、综合交通枢纽流线设计及地域文化传承下站前广场景观塑造等方面。康利富[1]将站前广场作为站城融合的接合器,高效联系站内外交通组织、有机融入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活力效应;周正[2]认为站前广场景观设计要立足站内站外一体化和以人为本原则,进而提升客运效率和服务功能;胡立成等[3]探讨了高速铁路站区及站前广场整体功能布局和景观设计手法;曾凤梅[4]提出高速铁路站内外旅客流线设计对提升出行体验和衔接城市功能有重要意义;封华等[5]强调场所精神和地域性特征是广场空间提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个别站点的文脉延续与演绎、文化本土性表达、人文景观设计等,对于线性交通廊道的区域文化资源提取、站点主题系统化演绎、文化塑造植入方法等方面研究不足。
由此,基于文化转译理论制定京张高铁文化生成与转译技术路线,并以京张高铁站前广场特色人文景观塑造为目标导向,通过沿线优势资源识别,结合各站点空间形态与载体差异性,提出区域尺度文化“轴”译、广场尺度文化“意”译、节点尺度文化“形”译的多层次文化转译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线路廊道站前广场景观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转译”源于语言学范畴词汇,是将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语言翻译为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翻译行为[6],而“文化转译”是指将文化内涵传达给另一群体,传统文化元素从原有系统融入到新系统的转化过程,涉及文化信息解读表达与文化转译运行机制2个层面,以此构成“原型提取—主体表达—审美体验”的认知过程。景观范畴的文化转译,其本质可看作一种景观文化原型提取到意义表达的整体性设计过程,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要素本源并概括提炼有效信息,将具象或意象的信息原型结合特定转译手法加以表达,最终得到文化原型在当前语境下的展示与呈现。当前转译理念在除语言学外的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应用,其中景观范畴内的文化转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信息解读与叙事景观重构[7]、文化符号提取与转译[8]、古典园林空间图解转译[9]、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与转译[10]等方面。研究立足文化资源类别与站前广场空间序列模式分析,强调文化要素的表征物化和内涵转译,运用形式抽象、符号引用、概念隐喻、逻辑同构等转译手法,通过物态空间摹写、情感空间传达和精神空间升华等手段转译到三维景观空间中,以此赋予场地空间美学意义、功能价值及意境内涵。
京张高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既展示了我国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也承载了百年京张的文化底蕴,从百年前的京张铁路(北京丰台—张家口)到京张高铁,空间横向尺度与时间纵向尺度的交融,孕育了京张高铁丰富的自然、人文、科技等文化内涵。为响应“一站一风景·京张醉人文”的总体目标与定位,针对当前京张高铁沿线存在的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足、片区文化定位差异性弱、文化资源分散不集聚等现实问题,优先通过文献研究、实地勘察等方法对沿线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和空间标注,初步建构涵盖传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新生文化资源三大类型及其资源词条信息的“京张高铁三类五项文化基础数据库”,形成文化展示和视觉设计的数据基础,为京张高铁沿线文化资源存储、再现和利用提供全面的资料支撑,京张高铁“三类五项”文化基础数据库如表1所示;其后依据“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站前广场地域文化转译途径—文化信息传递”的文化转译路径,提取各类型文化资源的空间集聚区段与集聚模式,识别其文化资源类型与分布特征,依据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与可用度等评价内容建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各高速铁路站点辐射范围的文化词条,对各站点优势资源进行价值识别与提炼,为进一步确定各站点代表性文化与差异性主题定位提供数据支撑;转译途径层面强调“设计师创作—转译信息载体表达—欣赏者认知”的框架体系,设计师结合相应的转译手法将原型信息抽象提炼向特定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形态进行创作,并借助空间和物质载体进行区域尺度、广场尺度、节点尺度的多层次主体表达,从而满足站前广场各类使用主体的审美与使用需求,最终实现情感、意义的共鸣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京张高铁站前广场文化转译路径图如图1所示。
表1 京张高铁“三类五项”文化基础数据库Tab.1 “Three categories and five items” of basic cultural databases of Beijing-Zhangjiakou High Speed Railway
图1 京张高铁站前广场文化转译路径图Fig.1 Cultural translation path for station squares of Beijing-Zhangjiakou High Speed Railway stations
京张高铁作为连接北京城区至塞外的线性廊道,串联了高楼密集的北京城区、湖山融合的塞外风光与璀璨夺目的人文风景,全线与京张铁路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呈现“自然地理跨越性、风景连续动态性、多元文化叠加性、历史时空延展性”等基本特征。
通过京张高铁沿线的优势自然风景资源与历史人文景观梳理,发现沿线地域文化特性明显,自然风景资源包括燕山、太行山、鸡鸣山等山岳形胜,永定河、妫水河等江河溪涧,官厅湖、康西草原等水域草原风光,京西沙漠城等风沙地貌景观及沿途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与森林公园;历史人文主要集中于京张铁路历史文化与高铁科技的线性铁路文化,以及沿线北京历史古城文化、长城文化、古驿站文化、宣化古城文化、张家口古塞北关口文化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立足京张高铁沿线优势文化资源整合和遴选,依据京张高铁沿线文化资源轴向关联化、集聚化、组团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确立了“百年京张—科技京张—人文京张”的轴向地域性空间主题。“百年京张”展示了中国铁路科技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是对跨越百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接续和传承,如北京北站老站房(原西直门站)、清河站老站房等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京张铁路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科技京张”强调京张高铁以智能、高效、经济、绿色安全的铁路技术推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精神,如八达岭长城站拥有目前国内单拱跨度最大的暗挖铁路隧道,是体现京张高铁科技水平的杰出代表,生动诠释了我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毅力与智慧;“人文京张”强调立足京张高铁沿线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完整性和整体性,依托文化资源内涵阐释及转译,加强地域文脉与场所精神延续。同时,结合各站点地理分布位置、环境本底条件及资源价值评估,采用萃取、优化和融合等方法确定各站点主题定位,并关注各站点地域文化与冬奥文化的个性表达,为后续各站点主题演绎奠定基础。京张高铁各站点文化主题定位与解析如表2所示。
表2 京张高铁各站点文化主题定位与解析Tab.2 Positioning and analysis of cultural themes of Beijing-Zhangjiakou High Speed Railway stations
文化“意”译强调站场空间形态的系统认知,将广场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投射到物质空间并进行空间秩序的安排,进而引起使用者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对物质空间载体形态特征的归纳总结和叙事逻辑的梳理是站前广场文化“意”译的重点。站前广场拥有本身的尺度与形态特质,如点状空间具有聚集特性与易辨识性,常作为景观序列高潮与标识性节点;线性空间以其狭长感与纵深感常作为承接的空间单元凸显引导性;块状空间具有长度、宽度、深度三维空间特征,拥有很强的区域边界且集聚度高,常作为文化展示的空间载体;面状空间具有较强的平铺感,呈现二维空间特征且视线通透,可承载多样功能空间类型。通过上述“点、线、块、面”物质空间特性和情感特征的作用关系分析,进而梳理影响设计师对空间情感特征判断和整体设计方向与手法的关注要点,其后依据站前广场形态的系统认知,结合平面空间组合形式、空间模式构成、尺度关系,提炼文化主题叙事结构。叙事结构的组织和架构作为广场空间秩序设定和文化信息完整性表达的重要环节,以交通路径作为站前广场空间线索并串联多个景观空间是最典型和最主要的叙事编排手法,基于广场差异化的空间原型和情绪氛围的分析,以站前广场的文化主题和空间功能为指引,可以形成多样化的路径空间组合模式,并将交通路径作为空间逻辑形成单向行进的线性叙事、多线编织的网状叙事和阵列布局的散点叙事等叙事结构,使各个散布的景观空间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空间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信息需要通过路径在各个不同的空间节点中不断闪现,紧凑完整的空间序列让人逐一体验不同的场所事件,感受连续的审美体验,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空间组合模式与叙事结构解析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空间组合模式与叙事结构解析示意图Fig.2 Analysis of spatial combination modes and narrative structures
站前广场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融合的展示窗口,也是城市魅力与城市价值体现的场所,当前地域性和文化性发展趋势使得广场主题和个性塑造尤为重要。依据京张高铁区段与各站点主题定位,结合其空间组合形式与特征,考虑标识文化重要性与空间转译载体适配性,完成中观与微观层面的主题文化“形”译。其中,中观尺度的站场文化“形”译强调优势文化资源符号提取,将其演绎进平面形态构图中;微观层面通过站前标志性文化解码,运用母体重复、逻辑同构、形式抽象及演化、符号引用以及概念隐喻等重构手段,将景观小品、雕塑、铺装、公共配套设施等作为承载地域文化的景观载体,将文化元素的符号化演绎与空间景观载体进行融合,形成文化视觉感知,增加站前广场空间魅力,彰显地域文化底蕴。如太子城站提炼了冬奥文化、冰雪文化,将冬奥会世界举办地经纬地图、滑雪赛道、雪花元素植入点、线、面空间构图中,以此隐译“雪国崇礼、缤纷冬奥”主题定位;东花园北站提炼了海棠花、葡萄酒杯形态融入广场主轴空间中,形成了“标识LOGO -文化铺装-主题景墙”的景观文脉结构,展示“春华秋实、美好而来”的主题定位。京张高铁太子城站前广场文化“形”译如图3所示,京张高铁东花园北站站前广场文化“形”译如图4所示。
图3 京张高铁太子城站前广场文化“形”译Fig.3 “Formal”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t station square of Taizicheng Station of Beijing-Zhangjiakou High Speed Railway
图4 京张高铁东花园北站前广场文化“形”译Fig.4 “Formal”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t station square of Donghuayuan North Station of Beijing-Zhangjiakou High Speed Railway
文脉传承、演绎及地域特色的彰显是提升京张高铁站前广场门户形象的重要手段,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重大命题,重点关注文化要素的表征物化和内涵转译,以此赋予场地空间美学意义与功能价值,促进地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文脉传承。其中,区域文化资源识别与提炼是线性交通廊道文化主题分段与站点主题定位的基础数据支撑,而多层次空间尺度的文化转译策略是各站点共性与个性表达的重要探索路径。总体而言,线性廊道的序列主题串联、站前广场场所精神与地域性表达是广场空间提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