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气质量十年巨变

2022-12-16 10:34法人李韵石
法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空气质量京津冀

《法人》全媒体记者 李韵石

初冬午后,漫步于北京五福堂公园,巨石上醒目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字样,彰显着极强的生态属性,棉花一样的云朵倒映在湖水里,令人产生美好的错觉。所到之处,用手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3年到2020年这7年,中国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 发展清洁能源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中国空气治理的重要手段。黄润秋介绍,近1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我们大力实施了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不仅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上明显提升,而且也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因为我们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黄润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对于燃煤的危害,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在2017年的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提出,散煤使用是当前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薄弱环节,是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的原因之一。《法人》 记者12月6日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他告诉记者,散煤通常是灰分、硫分含量高的劣质煤,燃烧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环保措施,单位燃煤污染物排放量是电厂的10倍以上,而且燃煤点数量多、分布广,大多为低空排放,难以监管,对环境质量影响显著,尤其是对环境中二氧化硫、PM2.5 浓度的贡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也曾表示,治理前,京津冀地区散煤燃烧对大气中PM2.5的年均贡献约为每立方米7.2微克~9.2微克。

资料图片

对于散煤燃烧取暖产生的污染,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李先生深有体会。“我家附近有个锅炉房,之前每到冬天,烟囱冒出的浓烟很呛人,我们都不敢开窗。”12月1日,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小区锅炉房旁边有一个大型的露天停车场,冬季供暖时,停车场的车辆停一宿就落一层灰。“高烟囱下方的铝合金烟囱是煤改气之后新装的,自从改为天然气,冬天就再没有那层煤灰了。”

对于散煤的治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大气环境治理目标引导下,中国散煤综合治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小锅炉治理、小窑炉治理、民用散煤治理均取得明显成效。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今年7月“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3.6%,替代散煤1.5亿吨以上。散煤治理的阶段性胜利,对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北方取暖使用了清洁能源外,中国还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超过3000万辆。据有关部门测算,淘汰8.4万辆“国三”高排放老旧车可年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污染物排放共计约0.7万吨。

在机动车排放治理中,重型柴油卡车超标排放一直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国家大力发展车联网技术,对重型汽车排放进行实时监测,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核验。

以山东省为例,11月8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和山东省公安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型柴油车远程监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为落实《山东省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21—2025年)》有关要求,推进《重型柴油车车载排放远程监控技术规范》实施,加强对重型柴油车远程监控,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

对于重型柴油车的远程监控,以此业务为主的天津布尔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闫方超在12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面向国六的重型柴油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用于采集、存储和传输车辆OBD信息和发动机排放等数据处理,实现实时监控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情况,并上传至生产企业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配合核验。

在淘汰老旧、高排放机动车及治理重型柴油卡车的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从侧面推动了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使用。2021年10月29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显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25个省份2022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约385亿元资金。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7月,公安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千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八成。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发展

能源结构的调整,意味着产业也要随之升级。

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推动行业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按照要求,全工序有组织排放超低限值较国内现行标准收严33%至83%,相较于欧美等一些国家现行标准,中国超低限值除个别节点颗粒物排放浓度相当外,绝大部分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标准。

“从北京到河北,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首钢’)完成的绝不只是一个钢厂的搬迁,更是对绿色制造行业发展趋势的引领。”首钢集团安全环保部部长刘丙臣告诉记者,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首钢京唐”)在建厂之初,就采用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建成世界首例“燃 — 热 — 电 —水 — 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年节约16.4万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首钢京唐成功应用了自主研发的高炉高比例球团矿冶炼技术,三座高炉冶炼的入炉球团矿比例逐步达到50%至70%,每冶炼一吨铁水,碳排放量比传统工艺降低10%以上,促进了铁前工序清洁生产,开创了国内同类型高炉的技术先河。公司以转炉煤气等副产煤气为原料,建成年产4.5万吨的燃料乙醇项目,通过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汽车及航空用燃料乙醇产品;建成国内首例白灰窑尾气CO₂回收用于CO₂—O₂混合喷吹炼钢项目。

其实,首钢的节能减排只是中国钢铁产业的一个缩影。黄润秋在记者发布会上介绍,近10年,中国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中国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6.3亿吨粗钢产能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另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有30家企业、1.7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22家企业完成部分环节改造,并在中钢协网站公示。

防治大气污染 法律法规护航

空气治理,立法先行。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修订和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12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于文轩告诉记者,在法律层面,中国在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8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及2020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都针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具体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地方政府对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生态环境部门对省级政府实行考核,未达标城市政府应当编制限期达标规划,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对未完成任务的下级政府负责人实行约谈和区域限批等措施,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于文轩介绍,2017年,中国又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深入“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所谓的“2+26”城市是指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多地。2018年,中国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

在行政法规层面,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2015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修订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2021年制定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这对于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层面,2020年《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是主要的规范性文件。”于文轩介绍,部门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2017年《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规则》、2022修正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等。

2018年到2022年,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制定并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各地还出台了涉及地方应税大气污染物、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防治、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30余部省级地方性法规、100余部市级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

“为加速空气治理,我国还开展了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工作。”于文轩告诉记者,2012年,中国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要求在“三区十群”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工作,为推进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以京津冀地区为例,2013年9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2018年,调整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多年来,京津冀地区多措并举,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完善监测发布 推进减污降碳

马军告诉记者,中国虽然在蓝天保卫战中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仍有35.7%的城市空气质量尚待达到二级标准;重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还未完全消除;多地夏季臭氧污染呈现多发态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环境健康警示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PM2.5 二级标准值仅是世卫组织过渡阶段的第一阶段目标值。

对于未来空气治理工作,马军提出了4条建议。第一,治理需要完善监测网络和信息公开,各地结合实际,落实生态环境部要求,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综合标准站、微型站、单指标站、移动站等多种模式,实现县城和污染较重乡镇全覆盖;将加密设置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其他尚未公布的监测站点以及“十四五”要求新增的站点向社会公开实时监测结果。

马军表示,今年10月11日,全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正式运行,该站位于浙江省武义县以及浙江省遂昌县、松阳县三县交界海拔1100多米处,其功能是对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地基、大气湍流和能量交换、大气成分通量和环境容量以及云雾物理、化学、生物成分等进行观测研究。

第二,对标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导值,进一步提高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第三,做好精准预报和精细化健康防护提示。

第四,要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两个维度识别源头。

“现在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物高度同根同源。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有两个主要目标需要达成,一是应对气候变化,另一个就是改善空气质量,将两者在这个点上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马军告诉记者,在大气治理的新起点上,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减污降碳的建议,旨在借鉴十年治理的成功经验,继续完善监测和信息发布,提升预警应急和健康提示能力,同时从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两个维度确定并披露污染源,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通过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产业、能源、交通、民用等部门结构调整,这样能够高效地促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保护公众健康福祉。

猜你喜欢
空气质量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多功能空气质量远程检测仪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2015年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