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莲,张晓改,赵恩广
(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海 016000)
脑卒中临床具有患病率高、起病急促、合并症多等特异性表现,具有较高致残率及死亡率,预后不佳,约50%以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1]。脑卒中康复周期较长,于恢复期,因脑神经功能损伤导致的下肢功能活动障碍,以侧身偏瘫症状为主,表现为口眼涡斜、言语不利、吞咽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开展有效康复治疗对策尤为重要[2]。与此同时,近年我国传统中医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反馈,针对脑卒中偏瘫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借助艾灸原理,可有效改善肢体活动功能,为恢复期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增效,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3]。本研究笔者特针对督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效性进行探讨。
择取2020 年9 月至2021 年9 月医院收治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74 例,采用计算机1:1 均分病例,各37 例,对照组:男性22 例,女性15 例,年龄41-68(56.01±1.19)岁,病 程3-15(8.11±0.76)月,原发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19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2 例,合并高血脂患者7 例,合并冠心病患者5 例;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4 例,年龄42-70(55.98±1.32)岁,病程3-15(8.08±0.81)月,原发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18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0 例,合并高血脂患者5 例,合并冠心病患者6例;统计分析上述2 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病历资料,资料存在同质性,排除组间性别占比、年龄范围、病程、原发疾病及合并症等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P>0.05)。
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研究开展要求;排除皮肤破损、急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对照组予以传统康复训练,评估偏瘫患者功能活动情况,针对上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负重情况开展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研究组在传统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督灸,训练方式同上,于督脉循行从C7 至S1 进行常规消毒,涂抹鲜姜汁后将由沉香、干姜、丁香、肉桂、伸筋草、附子、海风藤、桑枝、斑蝥、麝香、草乌、透骨草、桂枝等药物制备的铺灸粉均匀铺撒于督脉上,覆盖桑皮纸,呈梯形状进行铺放,再取长条艾柱,点燃后连灸3 壮,每月督灸一次。
(1)基于《中医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相关标准,针对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症状,如口眼涡斜、言语蹇涩、共济失调、半身不遂,对上述症状量化评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症状程度越严重[4]。
(2)评估治疗前后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采用Fugl-Merey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改良Barthel 日常生活功能评分、Breg 平衡量表(breg balance scale,BBS)、临床症状、综合痉挛量表(comprehensive spasticity scale,CSS)评估指标,患者分数与下肢功能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则下肢功能恢复越好。
(3)采用屈伸角速度(angular velocity of buckling and extension,AV)、最大伸展角(maximum extension angle,MEA)对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膝关节功能进行量化评分。
治疗前,两组偏瘫患者口眼涡斜、言语蹇涩、共济失调、半身不遂等症状积分存在同质性,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口眼涡斜、言语蹇涩、共济失调、半身不遂等症状积分较比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偏瘫患者口眼涡斜、言语蹇涩、共济失调、半身不遂等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统计(±s,分)
表1 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统计(±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口眼涡斜 言语蹇涩 共济失调 半身不遂对照组 37治疗前 4.02±1.88 3.28±1.72 3.31±1.77 4.55±1.97治疗后 2.71±1.62 2.25±1.52 2.43±1.60 2.19±1.43 t 3.211 2.729 2.243 5.897 P 0.002 0.008 0.028 0.000研究组 37治疗前 4.05±1.90 3.31±1.69 3.29±1.80 4.61±1.99治疗后 1.83±1.33 1.65±1.29 1.72±1.41 1.64±1.39 t 5.822 4.749 4.177 7.44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偏瘫患者FMA、MBI、BBS、CSS 评分存在同质性,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FMA、MBI、BBS、CSS 评分较比治疗前升高,研究组偏瘫患者FMA、MBI、BBS、C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评分统计(±s,分)
表2 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评分统计(±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FMA MBI BBS CSS对照组 37治疗前 9.83±3.86 50.48±3.68 35.06±2.68 14.05±1.85治疗后 20.05±4.25 62.38±4.22 38.41±3.31 12.28±1.67 t 10.828 12.928 4.785 4.320 P 0.000 0.000 0.000 0.000研究组 37治疗前 9.91±3.91 50.52±3.71 34.99±2.72 14.02±1.88治疗后 27.54±5.50 69.73±4.68 42.17±3.63 10.72±1.59 t 15.892 19.566 9.628 8.15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偏瘫患者髋关节、膝关节AV、MEA 指标存在同质性,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髋关节、膝关节AV、MEA 指标与治疗前存在差异,研究组髋关节AV、MEA,膝关节AV 指标大于对照组,膝关节MEA 指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关节活动度统计(±s,°)
表3 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关节活动度统计(±s,°)
组别 例数 时间 髋关节 膝关节AV MEA AV MEA对照组 37治疗前 46.52±7.85 6.02±1.13 62.36±9.25 2.21±0.86治疗后 62.53±9.25 7.76±1.20 89.26±11.46 1.72±0.64 t 8.027 6.421 11.110 2.780 P 0.000 0.000 0.000 0.007研究组 37治疗前 46.61±7.91 6.01±1.09 62.19±9.33 2.19±0.91治疗后 77.52±10.64 9.57±1.56 98.43±12.28 1.20±0.52 t 14.181 11.379 14.294 5.746 P 0.000 0.000 0.000 0.000
偏瘫作为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该阶段为康复开展的重要时期,若没有给予患者有效的康复锻炼,则易导致肌肉退行性改变,具有较高致残率[5]。我国传统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瘫发生主要是因脉络受损,导致气滞血瘀,无法有效濡养经络,导致肌肉挛缩,异常运动,纳入到“偏枯”、“痿证”范畴内,认为主病灶在肾、肝、脾[6]。本研究采用中医特色疗法督灸进行针对性治疗,督灸治疗原理主要沿脊柱铺设姜泥、药物、艾绒,行如长蛇,临床别称为长蛇灸;是集药物治疗、温热疗法于一体的特色治疗手段,重点针对督脉进行艾灸[7]。传统中医认为,督脉可入脏腑、通头项,固涩全身阳气,通过艾灸温热疗法,以激发督脉,调节脏腑功能,有效缓解受损神经功能,改善肢体活动能力,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症状转归。网络药理分析显示,艾灸治疗借助皮肤渗透原理,可有效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机体舒适度[8];与康复锻炼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肢体活动能力,提高平衡功能及肌肉协调性,有助于下肢功能恢复[9,10]。研究观察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偏瘫患者口眼涡斜、言语蹇涩、共济失调、半身不遂等症状积分存在同质性,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口眼涡斜、言语蹇涩、共济失调、半身不遂等症状积分较比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偏瘫患者口眼涡斜、言语蹇涩、共济失调、半身不遂等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灸作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通过调节机体阳气,改善肾、脾、肝等三脏功能,有效促使偏瘫症状转归。治疗前,两组偏瘫患者FMA、MBI、BBS、CSS 评分存在同质性,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FMA、MBI、BBS、CSS 评分较比治疗前升高,研究组偏瘫患者FMA、MBI、BBS、C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偏瘫患者髋关节、膝关节AV、MEA 指标存在同质性,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髋关节、膝关节AV、MEA 指标与治疗前比对存在差异,研究组髋关节AV、MEA,膝关节AV 指标大于对照组,膝关节MEA 指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部督脉艾灸具有通督解痉、温经散寒、消淤通痹、固卫安营之功效,与西医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具有良好调节机制,可有效调节运动功能,刺激大脑神经中枢运动调控能力。
综上,康复训练配合督灸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症状,促使下肢功能恢复,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