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王钊,唐云,李四真,邵华芬,段慧霓
(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云南 昆明 650051)
近年来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人均寿命延长,推动老龄化进程,老年人患有心脏疾病的概率升高,主要表现为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因心脏疾病生理解剖位置具有特殊性,保守治疗起效较缓,对患者心功能无显著增益效果,多以控制病情为主,应用价值受限。随着近年心脏外科技术不断优化,体外循环技术成为心脏外科手术的重要前提,受原发疾病及手术有创操作等多重因素影响,易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二次手术概率,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为有效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组织灌血不良,针对缺血性心脏病手术多辅以极化液(GIK 液),加强心肌保护,改善不良手术结局[2]。本研究笔者特采用改良GIK 液辅助体外循环手术,进一步观察临床应用效果。
选 取 心 脏 外 科2020 年2 月 至2022 年2 月接收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为探查对象,有效病例60 例,遵循双盲法分组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7-66 岁,平均值(43.19±2.01)岁,BMI 指 数18-29kg/m2,平 均值(24.11±0.73)kg/m2,合并高血压患者14 例,高血脂5 例;经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心功能21 例,Ⅲ级心功能9 例;原发疾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16 例,先天性心脏病9 例,缺血性心脏病5 例。改良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年龄35-67 岁,平均值(43.22±1.98)岁,BMI 指数18-29kg/m2,平均值(24.20±0.66)kg/m2,合并高血压患者16 例,高血脂4 例;经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心功能23 例,Ⅲ级心功能7 例;原发疾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18 例,先天性心脏病6 例,缺血性心脏病6 例。统计比对两组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病历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于下文开展分析。
为确保研究开展客观性,所选患者手术均由相同小组实施手术,给予患者静脉及吸入复合麻醉,取胸正中切口入路。
传统组于麻醉诱导前输注平衡盐溶液,取6.0g氯化钠、3.1g 乳酸钠、0.2g 氯化钙、0.3g 氧化钾制备,控制输注速度为60ml/h。
改良组于麻醉诱导前输注改良GIK 液,45ml 氯化钾(10%)、50IU 胰岛素、750mg 葡萄糖(20%)制备,控制输注速度为60ml/h。
比对两组患者术后ICU 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丙 谷 转 氨 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 草 转 氨 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肌钙蛋白Ⅰ(troponin Ⅰ,Tn Ⅰ)等指标;比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继发性心功能衰竭、全因死亡率。
使用统计校验软件SPSS24.0 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P<0.05,表明组间存在特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改良组患者术后ICU 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略短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转归指标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转归指标比较(±s,d)
组别 例数 ICU 滞留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传统组 30 2.73±0.82 21.33±2.17 9.58±1.05改良组 30 2.21±0.61 20.05±2.04 9.15±1.02 t 2.787 2.354 1.609 P 0.007 0.022 0.113
术前两组患者LVEF、CK-MB、ALT、AST、Cr、Tn Ⅰ水平存在同质性,术后两组患者LVEF 水平降低,改良组LVEF 水平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K-MB、ALT、AST、Cr、Tn Ⅰ水平不同程度升高,改良组CK-MB、ALT、AST、Cr、Tn Ⅰ水平升高幅度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药物应用下术前、术后心脏射血功能及心肌酶学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药物应用下术前、术后心脏射血功能及心肌酶学指标比较 (±s)
注:与传统组术后比对#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LVEF(%) CK-MB(U/L) ALT(U/L) AST(U/L) Cr(μmol/L) Tn Ⅰ(ng/ml)传统组 30术前 55.41±8.19 11.49±4.05 17.41±2.19 19.95±6.91 88.25±9.51 0.02±0.01术后 50.16±6.15 45.21±10.53 24.32±2.73 67.28±12.17 119.31±13.51 4.24±1.95 t 2.808 16.371 10.814 18.524 10.297 11.853 P 0.007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改良组 30术前 55.35±8.22 11.52±4.02 17.36±2.14 20.03±6.88 88.51±9.36 0.02±0.01术后 55.01±6.64# 42.03±9.53# 21.01±2.53# 60.34±10.05# 114.02±13.22# 3.14±1.58#t 0.176 16.157 6.033 18.128 8.626 10.816 P 0.86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改良组患者术后继发不良心血管事件概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n(%)]
体外循环是保障心脏外科手术开展重要指标,手术过程中易导致心脏缺血,影响组织灌注,导致心肌组织损伤,易于术后继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律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是导致二次手术的主要因素[3]。随着我国心脏外科技术不断优化,于临床大量样本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术早期应用GIK 液辅助治疗,预先开展心肌保护机制,可有效预防围术期房颤,稳定患者心脏射血功能,降低围术期风险事件,为近年临床学者探讨热点课题[4]。GIK 液最初于上世纪60 年代初借助胰岛素及糖作为辅剂,研发GIK 液具有极化作用,促使心肌细胞恢复极化状态,可有效稳定心功能,改善心肌代谢,有效预防心肌组织损伤及再灌注异常[5]。心脏外科体循环手术过程中,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大量堆积,短期内导致心脏射血功能减弱,增加再灌注缺血、心肌损伤,是导致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生理因素。GIK 液的辅助可通过输送更多葡萄糖,刺激心肌细胞糖代谢,发挥心脏保护作用,有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近年临床学者就GIK 液心脏保护机制课题探讨中发现,动物实验中单独给予胰岛素,可发挥与GIK 液相似的防护机制;将GIK 液去除胰岛素成分后,可因抗凋亡作用失效[6]。临床学者提出[7],GIK液心脏防护机制与胰岛素具有密切关联性,GIK 液心脏保护作用关键点在于胰岛素,因胰岛素注入可快速激活内源性eNOS 信号系统,改善血管舒张功能,扩张动脉,改善心肌灌注,可有效避免因心肌灌注不足导致的继发性功能损伤。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受原发疾病及手术侵入性影响,于术后12h 内可伴有胰岛素升高,高血糖状态会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概率,增加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体外循环患者术后易出现高血糖状态,可作为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独立风险因素。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需合理控制患者血糖指标,以免影响GIK 液心肌保护作用[9]。
传统GIK 液葡萄糖与胰岛素成分为4:1 或5:1,体外循环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糖情况,临床学者重视体外循环手术前胰岛素应用剂量,故在原有GIK 液基础上进行改良,将葡萄糖与胰岛素比例更改为3:1[10]。本研究通过分析改良GIK 液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应用效果可知,改良组患者术后ICU 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传统组,改良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略短于传统组,改良GIK 液可有效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避免胰岛素抵抗,改善全身供氧系统,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灌注,稳定围术期生命体征,效缩短ICU 滞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术后恢复。术后两组患者LVEF 水平降低,改良组LVEF 水平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两组CK-MB、ALT、AST、Cr、Tn Ⅰ水平不同程度升高,改良组CK-MB、ALT、AST、Cr、Tn Ⅰ水平升高幅度小于传统组,改良GIK 液可维持患者术前心肌糖摄取水平,促进机体糖代谢,在手术应激状态下,心肌迅速降解成糖原,对葡萄糖摄取需求量增大,以维持心脏功能,改良GIK 液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保护心脏功能。经两组患者手术结局评估可知,改良组患者术后继发不良心血管事件概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可有效降低术后风险,改善手术结局。
综上,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采用改良GIK 液,帮助患者平稳过渡围术期,缓解心肌损伤,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助于术后转归,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