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兰
(甘肃省临夏市实验小学,甘肃 临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具有可拓展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应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解决数学学习任务,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确保问题与情境自然融合,设计问题能够引导小学生相互合作讨论学习,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养成独立自主、探索求证的学习意识。
一方面,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小学生智慧,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问题情境可引起小学生共鸣,激发小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小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常以小学生日常生活或常见事物作为背景,因为学生熟悉的事物背景能够有效降低数理知识、数学公式等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难度,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促使小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问题深入思考之中,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并且数学教师还可在问题情境中融入思政内容,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问题情境教学能够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问题情境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主导,由学生提出、思考、探索数学问题本质,学生作为数学教学活动主体学习数学知识和获取经验,这样能够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全,难以保证较长时间专注于单一、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若数学教学内容理解难度较高,小学生还会因学习受挫打击数学学习信心,产生厌学、畏难情绪,形成数学学习恶性循环,影响后续数学学习。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可提前利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调研,根据学生调研结果创设趣味性数学问题情境,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动力,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小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能够准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在对这一课进行巩固复习教学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的卡通图片,展示多组包含正方形、长方形等面积大小不一的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的闯关问题,如第一关可设置为“迷踪阵”,要求学生准确找出图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回答两种图形的数量,小组学生商讨完毕后统一将答案写到纸上,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换,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第二关可以设计为“图形算算算”,需要学生计算出大屏幕中展示图形的面积,将计算结果填写到“迷踪阵”的空位上才能解开迷阵到达下一关。每个小组每答对一个问题可以积1分,累计积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可以获得教师准备好的奖励物品,通过比赛的形式赋予问题情境趣味性和活力。
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于学生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获取数学实践乐趣。因此,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代入感和沉浸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作为问题情境创设依据。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物体分类”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教师提前制作动画课件,动画内容为一名小学生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张,不同数量的钢笔、铅笔等随意堆放在课桌上,预备铃响了,这名小学生需要将书桌清理干净准备上课,请同学们帮助他想想办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引出分类这一概念,进而探究不同类别物体分类的具体办法,教师将学生划分多个小组,小组学生代表讲解本组同学合作探究出的分类方法,如可以按照纸张颜色进行分类,按照纸张形状大小进行分类等,在各组同学都汇报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总结和点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如果是清理同学们课桌上的物品,你们打算怎么处理呢?请同学们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讨论出来的方法。”教师还可向学生提问:“不同种分类方法依据是什么?对应分类方法优势是什么或你为什么选择此种分类方式?”将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后延伸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此种生活化问题情境以学生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将物体分类教学从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教学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并且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创设合作探究式问题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之间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换数学学习意见,拓展学生看待数学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生活场景中都有哪些地方经常出现小数,如超市中商品价格会出现小数,学生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对小数进行加减计算,进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在学生基本掌握小数运算规则后,教师可播放PPT创设合作探究式问题情境,如图片展示场景为书店,在书店收银台处一个女孩手里拿着两本书,一个男孩手里拿了一本词典,词典和书上标注好了价格。教师向学生提问:“你可以根据图中展示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和同桌一起探讨研究,比比看哪组同学能够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可将学生分组,设计合作闯关教学活动,每组学生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抢答,抢答数目和准确回答数目最多的小组评为优胜小组,通过游戏活动形式鼓励各小组学生团结合作,相互交流数学学习经验与技巧,实现小组学生数学整体水平的提升,教师可将第一个问题设计为:找一找图形中有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先自行讨论每组图片中有几种图形,每组图形的个数是多少,教师邀请各组代表回答,带领学生一起从图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案。第二个问题:在多媒体设备上找出图形集中到一张图片上,并分辨哪一个图形的面积较大。第三个问题: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简单推算一下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面积计算方式的探索。第四个问题:根据学会的计算公式对大屏幕展示图片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行计算。通过逐级问题设置,巩固强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由于不同小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新知识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需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完成数学知识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率。数学教师预先对学生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基础情况进行调研,掌握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的薄弱环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教师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此种分层数学问题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加深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教师可将数学基础扎实,对新知识吸收理解效率较快的学生分为A层;新知识学习效率一般的学生分为B层;学习基础差,新知识学习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分为C层。在对平行四边形相关数学知识教学时,对于C层次学生,要求结成小组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学习、讨论,能够回答教师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特征的相关问题;对于B层次学生,可在C层次学生的基础上提升问题难度,如探究平行四边形与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对于A层次学生,学生基本掌握平行四边形相关概念特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究如何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设备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根据小学生反馈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感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帮助小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框架,为其后续数学思维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