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文借一个故事来聊聊学科逻辑的趣味、信息技术学科的逻辑趣味。
先吐槽一下,本学期的时间意料之外的短促,再加上各种非正常事件的冲击,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课时也许下一步就落空了。吐槽之后回到现实,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取舍与整合,这倒引发了一个重新安排内容顺序和繁简处理的问题。对于算法与代码编写,传统教学是先讲算法,以算法理解作为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问题细化环节。我将它放在代码编写里同时进行,将示例代码、算法呈现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层次一并给出,通过截断面比较,让学生观察三者的不同层次。
重整之后如何简洁地解释新的安排,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20年前我在杂志上读到的,后来也为当事人演讲所证实。人称“中国合伙人”、后来的新东方三巨头之一王强,在美国要申请攻读计算机硕士,以便毕业之后容易找高薪工作,但是申请被拒,因为他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这是典型的文科专业。王强用三点理由说服了计算机专业教授同意招收他。首先,计算机通过语言来运行,他在语言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学会计算机编程语言不难(相当于再学一门外语,他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生)。其次,他说自己学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因为算盘的原理启发了计算机的设计原理,而自己了解算盘,因而有计算机基础。最后,他认为自己有比较强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计算机的学习。而自己从事人文方面的研究多年,能迅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真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
这个故事如果是真的(即使经当事人陈述也未必是真的),较之脑洞大开,令人佩服的是其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逻辑说服力。
王强面对计算机教授的地位,和课堂上的学生面对信息技术老师的理解水平是差不多的。反过来,学生对计算机在哪个逻辑层次上来解决问题,是需要进行概念澄清的。引用诺瓦克理解三层次模型——表征、概念和意义,王强借用外语来表征了他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用算盘延伸到计算机,来表征对计算机所代表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思维的理解,他虽然还没有掌握计算机的运算语法,但他是熟悉这种运算规则的转换的。这两者放在一起,构成了他对计算机的概念理解。这种表征当然略去了他并未学习的计算机语言细节,但如果相信一个人不拿对自己学业和人生至关重要的专业学习开玩笑的话,则计算机语言的语法知识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后补的。关于第三点,我认为与其说是审美能力说服了对方,不如说是经历了人文学科学习和研究的人,其在概念与意义的理解与建构能力方面,同样是可以迁移到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的。这是在概念建模之后,问题建模的能力要求了。
关于概念早年读过“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一语(李泽厚译康德语),但教师所要做的日常教学,则是带领学生习得这种表征能力、概念掌握和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意义整合能力。能否将学科内的知识转述为别的故事,或通过别的故事领略到本学科的逻辑,是一件有趣同时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