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到底长什么样?
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憧憬,且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学校的模样。但若离开了真实的场景奢谈心中的理想,多少会有些无聊。因此,我想从自己身处的校园入手,聊一聊关于“未来学校”的一些理解和愿景。
朱永新先生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曾大胆预测:“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我认为,这样的未来学习中心,应该同时还是一个活动中心,一个娱乐中心,一个学习生活化和社会化的综合性学习中心。正是有着上述对未来学校的理想化预设,在新校区的校园环境建设和学习空间设计里,我发现了一些关于学校“未来”的新元素。
例如,我们把学校的图书馆设计成一个“语文综合课程基地”,于是图书馆同时也是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言语交际室,一个创意写作空间,一个阅读分享中心,一个沙龙研讨中心……且完全不局限于为“语文”单科服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服务中心。
又如,我们将“玩·学·创”数学实验室,设计成一个室内学习和室外体验一体的学习活动中心,学习间隙,既可以在室内玩一把数学魔术扑克,也可以去室外玩一玩孩子们自己手作的数学小学具。
还有,学校南北贯通四幢大楼的室内连廊被称为“研学大道”,孩子们随时可以把自己外出游学的体验和收获做成小抄贴到研学成长树(一个作品栏)上和小伙伴们分享,也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纪念品放进研学展示柜进行短期的公开展示。科技楼底层东西走向的室内长廊是“科学探秘长廊”,长廊以小学科学学科内容板块进行了区域规划,因此科学老师近期经常把科学课的课堂转移到廊道里,他们把和孩子们一起做的树叶标本、昆虫标本放到展示区,在模型、标本展示区和学习互动交流区的空白处,则贴满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一些他们自己的答案。我从两个廊道的设计和应用中得到启示:预算再充足,也要留些许空白给孩子;预算再不足,也得留多些接口给未来。
数日前,学校和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国际设计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一个“普蓝星·自然观察课程”的项目,其中一项内容是把三楼的空中花园改造成孩子心目中的“理想花园”,让孩子自己参与选种、培育和养护,并最终逐步成型,花园植物的色彩、形状、气味等给孩子们带来全方位的身心体验。设计中心的艺术家们还会在上千平米的农植园里设计一架巨大“钢琴造型”的智能化垂直绿化带,当绿植与艺术融为一体,当科学创新与艺术创新互为观照,当学生在深度参与科学探究的同时,用艺术的形式将其物化,并将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品(我们暂且把儿童手作看作“艺术品”)置于极具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加以展示,这定然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
未来学校到底是啥样?
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去说清,但未来学校的未来样子,一定就是由我们身边学校现在的样子慢慢“进化”而来。
因此,努力去发现我们身边每一点“进化”的痕迹,并用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催化”,未来学校的未来愿景,终会慢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