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士海 安徽省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即由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理解、能力的发展,由碎片化的知识状态转向清晰的学科大概念的形成。但通过教研活动笔者发现,信息科技教师对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能够熟知,可对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们普遍表现得比较茫然。
新一轮课程改革,国家已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大单元教学是指基于核心素养、学生发展与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最小学科教学单位,体现在对学科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的二次开发和整体设计,其特点是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它与课本教材内容单元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知识内容,而是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
“大单元教学”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或大概念,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开展大活动,并进行思维大迁移、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
大单元的设计、确定,首先需要通过研读信息科技课标和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其次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最后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并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信息科技大单元设计,倡导以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而是起统领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或问题,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主设计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单元设计与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因此,进行大单元设计,一是能让一线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有利于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二是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三是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
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任务、大活动开展。这是因为基于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从知识逻辑走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开始更多关注到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任务会分解到每个学生身上,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达成深度学习。
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要从“大任务”转向“做事”,即通过信息科技学习做某件事或完成某个任务。这样的“大任务”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封闭统一、绝对可控的。
大单元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创新,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同的追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
(1)目标创新。目标创新要从关注传统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转变为关注课程核心素养。关注课程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加关注育人价值。
(2)内容创新。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教师要明确应实现从关注学科概念到关注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或者大概念的转变。
(3)活动创新。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能创新完成教学内容?面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关注点应从关注探究转变为关注探究与实践。
(4)方法创新。在情境创设上,教师要创设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同时,要让学生在此情境下能够完成线上线下交互式的混合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必备素养。
(5)评价创新。要按照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逆向设计,评价先行,通过评价育人。
(6)作业创新。要对大单元目标、评价、任务、情境、活动、作业、资源等进行系统思考,处理好作业和目标、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不可孤立地设计作业内容。
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而应从“在何种情境下能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来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进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这样才能够倒逼教学的改进。
笔者通过所在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联片教研活动及对教师的调研和访谈,发现教师对如何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来确定大单元,如何使用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如何在大单元学习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存在一些困惑。
大部分信息教师对信息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有一定的概念认识,但对其内涵和本质,在理解、应用等层面还有待提升。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信息科技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科技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抓住其具体表现,强化信息意识,启迪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赋予社会责任。
信息科技教师往往局限于达成一节信息科技课的教学目标,而对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比较茫然。同时,教师不能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建立联系。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由于多年传统的讲练结合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的惯性,很多教师对大单元教学中使用项目式学习可以更好地达成素养目标心存疑虑。
根据对以上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扰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解决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虽然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但教学绝不是把储存在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再储存起来。只有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才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知识主要由教师讲授,其弊端是隔离了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学生难以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也不能参与到知识提炼的过程中,进而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使用项目教学方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学习中的项目来源于现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问题需求等,选择合适的项目及学习方式。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课程改革不仅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命,更是一场课堂技术和教学行为的革命。教师们正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努力落实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能力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