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涌现、新工业革命来临,传统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急需大批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必须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培养“能力为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1]65,助力国家“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职业教育法》 也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能力为重”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备受关注,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高职活页式教材开发顺应了新时代发展要求,成为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迎来工业革命,各职业岗位技术快速更新,对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知识本位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如何改革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成为西方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由此萌芽。能力本位教育(CBE) 最早实践始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培训跨职业领域转岗的技术工人,依据操作能力达标标准考核职业能力水平,效果比较理想[1]35-36。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能力本位教育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高等学校教师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并逐渐扩展至职业教育领域。能力本位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全球很多国家关注,我国就在这时期把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引进职业教育领域,并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和实践,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2]。
能力本位教育是与传统知识本位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知识本位教育以客观世界为目标,主要对学习者传授经验与知识,注重学科知识系统地获得与储备,而非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习者的内在变化与成长关注较弱。能力本位教育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主要对学习者能力进行开发,注重能力系统地获得与质量,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把内在品质即影响个体活动的能力作为教育目标[1]69,对学科知识强调必须与够用,重视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工作及社会活动中的应用与创新,强调人在社会中的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归纳为两方面:一是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如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技能、信息运用、数字素养、团队协作、应变决策等;二是与现实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般能力,如学习、洞察、创新、沟通交流、人际交往、抗压调节等[1]65。也有专家总结为会知识、会技能的专业能力;会学习、会工作的方法能力;会共处、会做人的社会能力[3]。这些能力的获得能保障从业者跟上产业转型升级或跨界就业的新要求,重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融入新职业中,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水平跃升,成就自己成为完整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最能体现教育教学改革落地程度与实效性。因此,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经济、新技术涌现,信息化、智能化来临时代,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核心理念开发教材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职业教材开发主要参照大学本科模式,基于传统学科体系设计,是知识本位的教材。专门关于职业教材开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专业课教材种类很少。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20世纪末发展较快,教材开发受北美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影响,价值取向由学科知识学习转向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4]。但初期开发的教材大多只能算学科整合,很多是对本科教材的裁剪。2006年国家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开发了很多高职教材,教材主要为任务驱动、项目驱动主题导向,强调实践行动,关注职业能力培养。后期随着对能力本位研究的深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姜大源教授团队开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教材主要基于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设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对知识进行应用,并关注人的持续发展。
虽然以能力本位理念开发教材得到高职教育界的共识,但教材开发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当前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深化改革以成功转型升级,基于能力本位的活页式教材逢时而生,在高职教育界掀起了开发热潮。
目前我国高职教材种类较多,但高质量教材缺乏[5]。通过对学生、教师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并对一定数量、不同专业、不同出版社的教材从理念、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高职教材有一些典型问题。一是教材开发缺乏宏观统筹规划,同质化严重;二是教材育人功能不足,没有很好融入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关键内容;三是教材类型特征不明显,教材结构设计、内容选取与编排、内容组织与普通高等院校传统学科体系教材差异不大;四是教材时代特征不鲜明,教材内容陈旧,新知识、新技术等前沿知识未及时体现,教材以纸质为主,形式单一,与教育数字化发展有差距;五是教材服务行业、企业能力不足,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度低,应用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六是教材服务教学功能不足,教材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教材开发缺乏系统化思维,课程原理与学习原理体现不足,对教与学指导性不够。
2021年前后,有活页式教材发行出版,但通过分析其中一些活页式教材文本发现:大多数教材主要是装订形式上体现活页式,其整体结构、内容选取与编排、内容组织还是有明显的传统学科体系痕迹,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体现不明显,主要还是知识本位,能力培养环节不够,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高职活页式教材很少。
高职教材的这些典型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影响了应用型能力人才的培养。如何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激发教材活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重大论断。从2019年初开始,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发文推动倡导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开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十四五” 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多个方面明确了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相关要求。教材开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性质为职业教育类型,教材开发主体为校企双元,教材开发要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进行创新,教材开发内容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要“新”“实”,要解决陈旧老化问题,教材结构要科学严谨,教材形式要多样,倡导开发活页式、融媒体教材,教材要及时编修,教材要解决“多而少优”问题。总之,教材要突出权威性、前沿性、原创性,要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通过教材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贯彻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改革发展要求。
目前,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高职活页式教材开发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分析理解能力本位高职活页式教材可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教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教材职业类型特点;三是学习者能力目标的获得;四是教材灵活性的体现。因此,能力本位高职活页式教材要围绕培养德技双馨人才,在教材开发中有效融入思政育人内容;基于能力本位,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教材内容以职业岗位(群)要求的专业能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一般能力为依据,对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产品为载体;教材结构需要把学科体系教材进行解构,再重构序化设计行动体系结构; 内容组织围绕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关注师生双主体在课堂中的创生性;教材形式围绕灵活教学与更新,以纸质教材组合相关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本位高职活页式教材本质内涵特征不是简单的装订形式改变,而是对传统知识本位学科体系教材的整合、重构与升级。
能力本位高职活页式教材具有教材与学材双重属性,以人为本,秉持基于工作的学习,注重知识、技能、态度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等整体能力,强调职业能力本位要求,致力于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教材为依托,力求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融通合一,知识与能力内化合一,学习与工作贯通合一,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
教材开发要明确新时代要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这里主要以课程思政育人为切入点研究。
首先,同一专业所有教材开发人员要集中讨论本专业所有教材要传递的思政精神,每本教材要体现的思政精神侧重点,以便不同教材在结构、内容、形式上科学合理融入思政内容,尽可能避免同专业课程思政同质化。其次,教材开发人员要认真思考如何把文化自信、民族信仰、爱国精神、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做事做人道理等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教材整体框架及内容中,形成一条隐形的思政教育主线。再次,课程思政融入的形式可以灵活,可在纸质载体中通过知识点、技能点、任务实施、实践训练、能力考核等内容融入,也可线上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载体体现,让课程思政随时能见、能听,通过VR 技术还能参与。最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责任通过教学活动把德育精神传递给学生,教师可采取讲故事、问题导向、示范引领等方式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根植学生头脑。以此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面向精品教材开发,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出版社多元教材开发团队。要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类型精品教材,组建高质量多元教材开发团队是关键。团队由学校课程专家、专业骨干教师、资深思政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出版社编辑等人共同构成,整合各自优势,通过共商需求、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相互协作、全过程深度参与的方式展开教材开发工作。
以校企双元育人为前提,教材开发过程中,各方人员工作职责各有侧重。进行行业、企业调研时,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人才需求,能详细描述职业岗位真实要求,剖析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确定工作领域,提炼企业生产一线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过程、典型案例、新技术、新工艺、1+X 技能等级要求及职业资格要求等相关信息。同时,行业、企业人员擅长把握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对工作模块划分、职业能力分析、能力清单提炼、能力标准整合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保障了教材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学校课程专家、专业骨干教师、资深思政教师擅长把握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及学习成长规律,擅长教学设计,能把来自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先进技术、真实案例等进行教学化处理,恰当融入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产业、企业元素德育内容,形成适合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教材,保障了教材的育人性与通用性。出版社编辑人员可对教材形式设计给出指导,把关教材文本组织规范性及外观质量,保障教材出版标准符合要求。结构合理、科学的多元教材开发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通过思想碰撞,有利于创新教材开发,是教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课程体系规划教材开发。教材是课程重要的展示资源,教材规划必须面向专业(群),对接课程体系宏观统筹、整体规划,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同时避免教材重复开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行业、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教材开发需要面向职业领域展开调研。
面向职业领域调研主要从行业产业、企业、岗位群、工作过程四个层面进行,体现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第一层:行业产业调研,重点调研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内容及目标;第二层:企业调研,重点调研企业生产岗位群、岗位布局、人才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产业链;第三层:岗位群调研,重点调研详细的岗位名称、岗位要求、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未来5—10年动态;第四层:工作过程调研,调研者最好在相关工作岗位上亲身体验几天,归纳工作过程逻辑、具体能力要求、相关知识。通过调研分析,形成工作岗位调研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优化重构专业(群)布局、课程体系,进而形成教材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一门课程可对应多本教材。
3.根据高职学生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基于行动导向,构建行动体系教材结构。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材结构极大影响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认知结构是学生能力获得的关键。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主要遵循学生在感知知识、方法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行动建立清晰的表象,通过“做中学”逐步认识内在的知识逻辑、能力逻辑规律,从而获得并积累技术技能,最终形成经验[6]184。当前高职学生所用教材很多都属于学科体系结构,是基于学科知识逻辑关系构建,关注学生对知识储备的多少,多年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教材结构让高职学生难学、难懂,缺乏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的引导性,不容易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满足能力培养要求。因此,高职教材开发要跳出学科体系框架思维,基于行动导向设计教材结构。
行动导向最早由英国瑞恩斯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很快受到全球职业教育领域的推崇。行动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实际工作过程或任务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并内化为能力,其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基于行动导向设计教材结构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通过工作过程逻辑关系构建,从而形成行动体系教材结构。行动体系教材结构设计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目录框架结构设计,二是教材知识逻辑结构设计。
第一,教材目录框架结构设计。教材开发离不开课程开发模式,能力本位高职活页式教材开发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教材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
首先,根据职业特征、工作逻辑、学习逻辑及完整思维对典型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化处理,取工作六要素环境、对象、手段、内容、组织、产品之一作为参照系,设计三个以上同一范畴具有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3]的学习情境/模块/项目,基于学习迁移理论,三个以上目的是可通过比较、迁移和内化的学习过程达成学习目标。如学习情境/模块/项目比较复杂有必要设计子学习情境/子模块/子项目,这些学习情境/模块/项目或子学习情境/子模块/子项目构成教材一级宏观框架目录或一级目录的子目录结构。其次,对各学习情境/模块/项目对应的真实工作过程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岗位工作任务细分为相应的系列能力,将各学习情境/模块/项目要求具备的系列能力,遵循知识(习得—转化巩固—迁移应用)、心智技能(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操作技能(定向—模仿—整合—熟练)、态度(服从—认同—内化)的能力形成一般规律,遵循单向能力到多级整合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能力提升规律[7],整合序化系列能力,将能力对应于具体的知识、技能、态度构建各学习任务,构成教材二级工作逻辑目录结构。再次,遵循完成工作任务普适性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组织序化学习任务具体内容,构成教材三级微观教学目录结构。因此,教材的目录框架为学习情境/模块/项目→任务→步骤。
如《AutoCAD 工程制图》教材目录框架:一级目录以专业制图对象为参照系,模块一:机械图绘制,模块二:道路工程图绘制,模块三:建筑施工图绘制,模块四:网络布线图绘制。二级目录以任务为载体,以模块一为例,任务一:绘制简单机械平面图,任务二:绘制复杂机械平面图,任务三:绘制轴测图,任务四:绘制三视图。三级目录为步骤,图纸识读→任务分解→方案设计→图纸绘制→自我评价→总结验收,每个任务的步骤相同,但具体内容不同。
第二,教材知识逻辑结构设计。行动体系教材相对学科体系教材在知识逻辑结构上可以这么理解:适度够用的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其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空间的物理位移[3],而是融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与过程中。即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要求完成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理论知识恰当融入实践技能中,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形成能力。以做学合一、育人导向原则设计教材知识逻辑结构。
首先把原来学科体系结构的知识解构,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实际工作过程产生的逻辑关系,把解构后的知识按需融入要完成的各个工作过程或步骤中,实现知识在学习任务中的有效序化。如搅拌混凝土这一工作任务,按“准备原材料→开始搅拌→搅拌结束”三步进行知识序化。第一步准备原材料,融入的知识点有:原材料组成、选用、原材料检测,思政点可为科学严谨工作作风;第二步开始搅拌,融入的知识点有:搅拌方式、投料顺序、搅拌时间,思政点可为团队协作精神、安全规范意识;第三步搅拌结束,融入的知识点有:拌合物的合理利用与废弃处理、实验室清扫与整理,思政点可为环保意识、职业道德。学生在这个学习任务中通过“做中学”习得并内化了知识与技能,获得了搅拌混凝土的能力。
4.面向行业、企业需求,遵循职业成长逻辑发展规律选取、编排教材内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遵循职业成长逻辑发展规律。美国护理教育与研究学家本耐和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德莱福斯兄弟等通过研究发现:职业成长逻辑发展规律要经历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最后到专家五个阶段。教材内容要充分遵循此规律,以适合各阶段学习者需求,内容选取范围要合适、难易程度要恰当,内容编排逻辑顺序要合理。
第一,明确内容选取来源。教材内容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是需要持续传承的专业学科经典知识;二是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等;三是专家、名人推荐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相对静态的、也有相对动态的。静态知识主要依据经验确定,动态知识则需通过职业领域调研获得。总体原则是内容来源要对接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助力学生成为完整职业人和社会人。
第二,明确内容选取范围和难易程度。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要面向从初学者逐步成长为专家,因此,教材选取范围和难易程度就是关键。宏观上要依据“提供职业入门教育、提供职业关联性教育、提供职业功能性教育、提供知识系统化专业教育”[8]四个层次选取。如路桥专业(群)中,“路线测量”内容提供职业入门教育,“路线设计”内容提供职业关联性教育,“依据地形图设计公路”提供职业功能性教育,“依据公路设计项目进行评审和优化”提供知识系统化专业教育。同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及实践经验,“是什么、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尽量少选,“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的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合理选用[6]185。微观上要围绕工作过程,依据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必须、够用、适度原则选取具体内容。
教材内容选取还要考虑三点:一是内容选取源于企业和实际生活,也要适当高于企业和展望未来,要继承传统精华,彰显文化自信,也要对接国际标准,引进优质国外资源,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及适应全球化能力。二是企业案例、考核测试等内容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要基于教学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工、凝练。如某公路边坡滑坡案例,放入《工程岩土》教材主要选取“滑坡产生现象、过程,常见处置方法”等内容,放入《路基路面施工》教材主要选取“防护与加固技术、施工工艺”等内容。三是内容选取充分考虑课程思政要求,以盐溶于水、润物无声方式显性或隐性融入教材以感染和启发学生。
第三,合理编排教材内容逻辑顺序。宏观上教材内容编排要对接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训课→毕业设计为主线编排设计,亦即从职业基本工作内容→工作系统、综合性任务整体性内容→复杂工作任务功能性内容→结果不可预见工作任务内容[8]四个层次递进编排,以培养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较高职业责任感→职业情怀,逐级进阶的职业素养。微观上教材内容编排要对接课程标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易学到难学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能力提升规律,并注意统筹好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保障教材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如《工程力学》为专业基础课,属于职业基本工作内容,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放在大一年级学习;《工程力学》中“结构基本变形”内容要放在“结构组合变形”内容之前学习,前续的内容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等,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公路工程》等提供铺垫。
5.基于能力本位教学论,立足“师生双主体、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组织教材内容。能力本位教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获得、是否完成达到相应能力标准的学习任务,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创造者,教师为学生发展提供指导、促进、激励作用,教师是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传统师生关系自动解构,重构形成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的互动关系。其理念与“师生双主体、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完全一致。“师生双主体、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是在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基础上拓展开的,得到很多教育专家、学者的推崇。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强调学生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指导、示范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奥苏伯尔也指出有意义的教学需要教师发挥主体引导作用和学生发挥主体认知作用两种途径实现。能力本位高职活页式教材内容组织基于以上理论,围绕教学过程实施,通过教法、学法相互转化,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有意义的教学。
组织教材内容把握好四点: 一是基于成果导向,围绕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设计明确的模块成果、任务学习成果,设计完整规范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学生依据评价标准评定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成果导向教育(OBE)由美国的Spady 在1981年提出,深刻蕴涵了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二是基于“做中学”设计学习任务,可依据完成工作任务六步法设计,如: 学习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完成任务→能力训练→学习评价。三是“做中学”环节要有趣,可采用企业生产场景再现模式、故事模式、学生工作学习模式、情景表演模式等组织内容,并设计一些热点问题、创新性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讨论、深入探究、深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内容文字表述要精炼、简洁、直观,可设计任务单、工单、信息单、计划书、评价表等引导文,恰当位置留白,方便学生记录,恰当位置插入图表,增强教材可读性和可观性,促使学生愿意翻开教材学习。
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差异大,为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不同情境学习需求,适应师生更好地教与学,助力人才培养全过程,能力本位高职活页式教材开发要充分体现灵活性功能。
1.设计“纸质+信息化资源”立体化教材形式。数字化教育是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线上学习、移动学习、智慧教学等已成主流。设计“纸质+信息化资源”立体化教材形式,能灵活学生选择学习时空、灵活师生使用教学资源、灵活教师组织教学、灵活更新教材内容。纸质教材内容主要展示教学重点,以“做中学”为主导,体现出“做”的过程和步骤中需要的基本、必要的内容,相对简洁直观。信息化资源可用微课、视频、动画生动展示抽象知识、拓展知识、工艺流程、真实工作场景、规范操作演示等;用AR 增强现实、VR 虚拟现实形象展示复杂结构产品、危险场景演练、大型设备操作体验等。信息化资源可用二维码对应到教材具体位置,也可建立专门信息化资源库。同时,新知识、新技术要及时补充到信息化资源里,落后内容要及时替换,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
2.探索基于能力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基于能力模块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成果和过程表现评价学生,用能力形成替代知识灌输[9],让学生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灵活考核学生,教师因材施教更具灵活性。其教学设计以能力作为教学内容最小组织单元,从原来的工作任务下移到能力,如胜任这项工作任务需要多少条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概括的、抽象的,而是清晰的、具体的、可进行操作的,要联合行业、企业专家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中充分挖掘以形成系列能力清单[10],依据能力形成规律及能力目标整合能力清单形成能力模块,围绕能力模块融入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设计教学内容。基于能力模块设计教学内容为高职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探索了一个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