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礼仪的精神内涵研究
——以“抱拳礼”为例

2022-12-16 15:08王晓楠刘永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0期
关键词:武者武德中国武术

王晓楠 刘永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 天津 301617)

中国古之明礼、古之文明,故而中国有了“礼仪之邦、礼乐文明”的称谓,而礼仪就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主线,“礼乐”成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显著特征。礼仪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更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1]。因此,要想充分了解中国之文明与礼仪、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内涵,就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的进一步认识、体悟。而武术乃中华之国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哺育的“果实”,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中国武术逐渐成了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传统文化外显形式之一,其内容也多种多样。除了中国武术教学中的套路、散打动作外,武术礼仪更是该项传统体育项目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占据着重要位置,而武术文化也由此有了独特的优势与机遇,不管武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群体的参与下,练习者都呈现出了非常好的传承基础。在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最明显的是抱拳礼,其广泛运用于各种练习场所与被授者身上,一般都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问候、致敬、感谢中。虽然武术文化以抱拳礼为教学活动的特色,但是传播过程中对其精神内涵的传承也存在问题,即为何要做抱拳礼?一掌一拳到底代表何意?以及其中都囊括什么内在本质含义?这均是在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武术礼仪的研究主要有3 个方面:第一,武术礼仪与跆拳道礼仪对比分析;第二,武术礼仪文化缺失方面的研究;第三,武术礼仪价值方面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对武术礼仪精神内涵的相关研究,为此该研究以武术礼仪之抱拳礼的精神内涵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深度阐释其精神内涵,提高习武者对武术礼仪的认知程度,并结合实际给予一定的建议,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1 武术礼仪的概念及精神内涵

1.1 武术礼仪的概念

中国武术自始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都有着不同表现形式,其背景也不尽相同。但长期以来,都是以文化为背景,以具有技击特征的内容进行传承与发展,尤其比较重视练习者内外和谐,最终达到全身心的发展。即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主要以具有技击的套路、格斗以及功法的外在运动形式,注重人体内外和谐、兼备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中国自古便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所说的礼仪基本都是起源于周礼,最初的礼与人们现在所说的礼仪含义大不相同,最初的礼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祭祀的规矩,并与人们所说的“仁”是相偏离的。原始人类主要有天地以及祖先两方面的崇拜,他们的宗教祭祀活动通过宰杀动物等方式来祭拜天地或者祖先,这种通过剥夺其他动物生命的方式自然与“仁”无关,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祭祀的规格与规矩。后来经过不断发展,中国礼仪制度不断完善,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2]。直到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才将礼与仁相结合。与周礼相比,孔子的礼更加注重规矩,这与后世所说的礼的意思就有了相同的地方,可以将其理解为由于人际交往的规矩,中国武术在中国礼文化的熏陶下,也形成了一套自身完备的体系,未曾学艺先学礼,更是武术礼仪对于习武者本身要求最直接的体现。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影响,也就塑造了习武群体的文化思想浓厚的观念,即中国人谦虚、礼让,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形成了武术独有的礼仪文化,武术礼仪文化的起源、发展、嬗变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无不与中国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3]。可以说,武礼是武术内在精神文化的直接反映[4]。武术礼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习练者的举止言谈,对之后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传承影响巨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自身的亲身经历,笔者认为,武术礼仪是习练者在行为、言谈上必须共同遵守的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一个习武者能够更好地在相互交流中制定的较为规范的准则,更是中国武术外在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外在礼仪文化的形成,其内在本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演变过程的见证。

1.2 武术礼仪的分类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的分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古代由于交通方式的不便,中国大地上形成了许多武术门派,他们所习练的武术各具特色。受地域的影响,各门各派的武术礼仪并没有形成统一。比如,在古代,师徒之间的礼仪就各不相同。古代武术礼仪主要有两点:一是师徒之间的礼仪;二是与武术界其他人的礼仪。武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武术礼仪体系,现代武术礼仪按照场合可分为竞赛场所的礼仪与训练场所的礼仪。其中,在武术竞赛、表演中包括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和接递械礼(递刀接刀礼、递剑接剑礼、递枪接枪礼)这一整套的礼仪规范[5]。

1.3 武术礼仪的精神内涵

从逻辑学角度来说,概念是所有逻辑结构的起点。武术礼仪的精神内涵是武术礼仪文化的外延,内涵是整个武术礼仪文化最本质、独特的属性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精神,是指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6]。武术精神的内涵反映在武术人对武术文化认同的意识、思维活动及一般心理状态上的统一[7]。武术精神有宽容、拼搏、爱国主义、侠义、和合的精神。而武术礼仪的精神内涵即是习武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思维、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中国武术文化独有的本质属性。在真正实践过程中,武术礼仪与武德的联系最为紧密,且相辅相成,这也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体现。

武术礼仪中抱拳礼与体操、游泳等竞技项目开始时的礼仪或行礼的作用基本类似,是最基本且能够表现习武之人表达精神、风貌的礼仪。这样的武术礼仪并不是无依据捏造出来的,而是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作揖礼(两手相叠,拱手),在作揖的同时,身体向前稍弯,向对方行礼。这种谦恭、尊重的行为与中国武术礼仪的抱拳礼密切相关。对于习武个体来说,武术礼仪的精神内涵是以习武个体思想修为、道德、内在品质以及交往能力为基础,以崇尚武德、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前提,形成的谦虚礼让、包容、尊重内在精神含义。

2 武术礼仪的精神内涵分析——以“抱拳礼”为例

每一种礼仪的形成都会受到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制度,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的影响。同理,武术礼仪文化的形成也会受到每个朝代统治者的观念意识与社会发展等影响,但这些影响因素长期以来就是无形的意识形态,更体现着习武者或者武术文化传播者在国际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能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且能树立较好的国际形象[8]。

今天的“抱拳礼”是在1986年武术竞赛中统一制定并实行的[9]。武术礼仪的抱拳礼是最具有项目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拳和掌组成。一般来说,都是左手为掌、大拇指内扣,右手为拳。其中“掌”有3 种内涵:其一,五指为掌,即是五湖四海皆为朋友,天下武术门派皆为一家;其二,表示习武者的德、智、体、美齐全,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其三,拇指内扣表示习武者不自大。“拳”,即为武之意,整体来说,掌掩拳相抱投于胸前,表示习武之人应是文武兼备、谦虚礼让、勇敢且不滋乱之意。武术礼仪的抱拳礼,虽说有不同阐释,但其礼仪文化内涵的形成,最主要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影响,表达的是一个习武之人的精神与人格,即儒学思想中以“礼”为核心,重在谦让与勇敢,以和为贵,形成“仁义”的人格,从而形成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长期的演变与受到的儒学思想的熏陶,武术礼仪之抱拳礼具有了更深的精神内涵,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影响极大,也促使习武之人的行为更加规范。

2.1 武术“抱拳礼”的精神内涵之相互谦虚礼让与尊重

与西方文化相比,谦虚礼让是最符合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最为凸显的传统美德,它的存在能使个体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并提醒个体对待个人利益要善于自我控制,不邀功,不争辩。这种以和为贵的传统观念能够让人心神宁定,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与中国传统儒学孔子“礼之用,和为贵”不谋而合。另外,“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如武以德立、武以德先[10]。从社会生活角度来说,谦虚礼让的方式是获得和气的有序结果,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中国武术门派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主要是受习武之人谦虚礼让精神的影响,追求思想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外在表现,就是习武者之间施抱拳礼,也是武德教育体系的一种。

在中国武术传承中,能够体现出谦虚礼让与尊重的精神内涵的武术礼仪之抱拳礼,是拜师学艺与相互切磋。中国武术注重言传身教,不管何门何派,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都非常注重武德与行为规范,比如,“未曾学艺先习德”“学拳先立德”和“仁义、诚信、谦虚”,以及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等,都是武德的内涵。武术礼仪抱拳礼,手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礼让、相互尊重、不自大,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交往方式;曲臂成为圆,表示不管任何理由,习武之人都要和谐为一家。另外,要谦虚礼让(在切磋武技的过程当中表现尤为突出,各种武术都规定点到为止),其主要起到“德为先,武为辅”的作用,形成德武合一的武术礼仪文化。武术礼仪抱拳礼也是尊师重道的体现,教导人们要有兼爱的品行,延伸到现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国武术文化的尊重。然而,目前不管是武术学校、普通中小学中的习武之人,还是受高等教育的习武之人,都不十分重视对武术友人与传授者的尊重。

2.2 武术“抱拳礼”的精神内涵之相互包容与勇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虽然看似不相关,但在中国武术礼仪抱拳礼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包容即宽容、容纳之意。换言之,包容就是“仁义与度”的融合。先秦时期,任何形式的武术内容在开始前都有相应的武术礼仪形式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一种约束力,在周朝时期也是如此。一直到现代,武术在比赛或切磋武艺之前都施以抱拳礼,同时身体稍弯曲(作揖式的鞠躬礼),均寓意着相互包容。在比赛时点到为止,也是习武者拥有包容之心的体现,从而让彼此达到相互切磋、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的目的。从中国武术整体观来看,武术门派、武术拳种众多,它们之所以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武术体系有一种包容体。如形意拳的形成就是太极拳、少林拳融合的成果,除了技术上融合外,更重要的是基本礼仪的相互包容。

其次,勇敢即是有胆量,不怕困难与危险。历朝历代都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说,对于个人来说,文武双修是每个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也孕育着身心、精神的均衡发展。而中国武术不仅仅塑造人的身心,更能够培养个体勇敢、坚毅的精神,具体表现为习武者除恶扬善的正义感。其中,勇是中国武术武德的内涵,也是练武者在某种情况下的临危不惧。武术礼仪之抱拳礼,掌与拳合抱,寓意先礼后兵,在有胆识的基础上,也有自身技术水平,是武术延续千年传承下来的根基,它不仅是武林人士行为准则的约束,更影响到普通的老百姓,人们受武德“勇”精神的影响,敢于同一切反派势力、邪恶势力做斗争,维护正义,更是个体涵养高深的体现[11-14]。

2.3 武术“抱拳礼”的精神内涵之内外合一与自强

武术的内与外、形与精都有相互制约、关联、双向同构的整体,使人体身心能全面发展,即中国武术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中国武术礼仪“抱拳礼”中的“掌”“拳”分别代表的是“文”(内在修养)与“武”(外在功夫),即全面发展思想背景下,武术意、气、力的3 个要素,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完善人格的目的。再者,评价一个人,要从其道德、文化修养的方面来看。同理,习武者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因此,习武之人即使武术技术再好,也不可缺乏文化内涵,故而武术礼仪抱拳礼时刻提醒习武者,要内外合一,这才是真正的习武之人。

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最初源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即人要有积极向上、刚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武术礼仪抱拳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寓意是要通过积极参与练武,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获得健康的身体,培育现实竞争意识。抱拳礼,这样的礼仪文化在实践活动中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在武术发展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起到积极作用。再者,武德精神的首要点是禁暴,不轻易动用武力,出手的目的是制服对手,不伤及要害,不伤及性命,习武的目的不是打人,不是为了炫耀武功,恃强凌弱,而是在习武中长功夫,磨炼意志,锻炼体魄,培养良好的武德精神。新时期的武德精神,培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们在练习武术时,首先要立德,德立而功夫深,习武要求武旨正。其次要厚德,为其他素质的提升做基础,厚德、积极向上塑造习武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该文通过对中国武术礼仪抱拳礼的阐释,认为武术礼仪抱拳礼的精神内涵是以习武个体思想修为、道德、内在品质以及交往能力为基础,以崇尚武德,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前提,形成谦虚礼让与尊重,相互包容与勇敢,内外合一与自强的内在精神含义。

武术礼仪抱拳礼的精神内涵之内外合一与自强的教育、传承较好。

3.2 建议

(1)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抱拳礼文化背景的教育,强化尊重师长、同学等意识,从而使中国武术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在教学实践中应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同时从思想、意识方面着手,加强武德教育,塑造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的精神。

(3)新时期的武德精神,培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们在练习武术时,首先要立德,德立而功夫深,习武要求武旨正。其次要厚德,为其他素质的提升做基础,厚德、积极向上塑造习武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猜你喜欢
武者武德中国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飞檐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