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曹 琛
中职语文学科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对接、融合,在古诗文教学、词语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思想上、方法上、行动上做出积极辅助,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习惯。
古诗文在语文学科教材中占据重要比重,从教材内容角度可以看出,古诗文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做好传承对接设计,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实现文化对接教育。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有创新探索的意识,为学生传递更多学法,以提升其学习效率。
古诗文是语文学科重要内容,初中阶段占比达到35%,中职阶段这个比例有增无减,这说明古诗文具有更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从识字起就开始背诵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感情更为深厚,进入中职学习阶段,学生古诗词认知积累比较丰厚,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展开学法研究和传授,为学生顺利进行古诗词鉴赏学习提供良好服务。
教师执行古诗词教学方案时,要刻意做出提示,让学生从诵读开始,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让心情沐浴在传统文化之中,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大气磅礴,不仅有宏大的场面,还有一定的气势,在追念历史的同时,曲折表达怀才不遇的遗憾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这首词时,要求学生透过画面感受词人的旷达心胸,借古抒怀是古诗词最常见的写法,而苏轼有不同寻常的气魄,展示出震撼力。学生在鉴赏这首词时,对意境有了全新认识,对诗词特有表现力留下深刻印象。教师结合鉴赏情况,对古诗词表现形式做归结,鼓励学生从古诗词学习中感叹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传诵这些经典,这足以说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强劲。古诗词有太多鉴赏价值,培养学生建立良好意识,对培养其良好素质也有一定帮助。
中职学生对文言现象的积累和把握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从文言现象梳理角度展开教程,引导学生利用文言现象展开延伸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借助更多信息渠道展开对应学习和探索,能够顺利进入到文言文核心,与古人展开多元对话。文言文属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做好对接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法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品质。
文言文本身就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对文言文现象做梳理,还要对传统文化要素做深度发掘,让学生接受健康文化的教育。如教学《劝学》,学生需要借助文言文辅导材料展开阅读,扫除阅读障碍。这篇文言文揭示道理比较通俗,“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对刻苦学习有不同理解,教师从这个主题解读角度引导学习,让学生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勤奋好学的典故,在班级内讲述交流。历史上有太多刻苦学习的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生敬佩,教师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学习的道理,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无论到什么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会传承下去,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育,学生自然是受益匪浅。
词语教学与传统文化有诸多联系,词语发展历史见证传统文化的融合和进步,特别是成语、典故、童话、寓言等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更多,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无论什么样的文体,都需要经历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为学生认识文体创造条件。
成语是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组成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成语时,需要对成语的来源和用途做深度发掘,如果能够结合一些典故、寓言故事进行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建立立体学习认知。学生从小学阶段便开始学习积累成语,在中职阶段,成语学习已经不是重要任务,教师要注意从词汇教学和生活积累应用角度展开布设,让学生自然进入传统文化对接环节。
学生对成语是比较熟悉的,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不会将成语作为一个环节,但在鉴赏阅读时,往往会有所涉及。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鉴赏学习,找出精彩的描写片段,从不同角度展开鉴赏分析,准备做集体展示活动。学生进入鉴赏环节,大多选择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鼓励学生从典型词语运用角度进行鉴赏,或者是对成语做鉴赏处理。学生对成语最为熟悉,但鉴赏角度选择从来没有涉及过这个方面,教师推介之后,学生积极行动。“锲而不舍”“目不窥园”“沥尽心血”“心不在焉”等,这篇课文中运用大量成语,从不同角度对闻一多先生性格、品质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些成语是语言的精华,通过鉴赏体验,对其表达效果有了全新了解。
现代文体与古文体有区别也有联系,教师从文体特点区别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做好对接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体知识体系。童话、典故、寓言、谜语、童谣等,这些文体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与传统文化有太多联系,做好区别分析,能够帮助学生自然建立学科认知。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与古文的赋,在形式构建方面有诸多联系,教师要做文体剖析。
现代文文体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做对接处理,让学生学会比较,结合文言文体特点做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学习认知积累,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对接和渗透。如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这是日本小说,具有现代特点,小说三要素交代都比较清楚,故事情节也有清晰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从解题展开阅读,围绕这个线索进行深度思考,对小说主题做深度发掘。虽然是日本小说,其主题与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彰显亲情美、人性美,小说通过写母子三人相互激励、坚强抗争的经历,突出团结、向上、奋争的正面主题。小说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古代有小说,现代也有小说,这是古今皆用的文体,自然有诸多相似之处。教师鼓励学生对小说特点做细致分析,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现代文阅读与传统文化也有不少联系,学生有阅读经历,积累不少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方法、意识、能力,在解决现代文阅读任务时,自然会联系传统文化内容。现代文阅读在语文学科的比重也比较大,这些典范的作品,蕴含丰富传统文化要素,为学生提供学习契机。
现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对文本做深度解析,在内容分析过程中,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地方语言等。学生都有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这些知识是阅读文本的重要基础,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做文化融合处理,能够建立更多学习起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时,要对内容做深度发掘,唯有做好对接引导,才能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文本鉴赏环节。在教学《荷花淀》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引起学生学习关注。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教师对小说内容做整体介绍,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小说诞生背景与传统文化有更多对接,教师引导学生做背景梳理,感受人性之美,领会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学生在深度阅读时,自然接触到“荷花淀”派风格话题,教师与学生展开阅读对话,从更多角度解读这个写作流派特点,对接传统文化进行感知体验。至纯、至真、至朴、至美,这是“荷花淀”派艺术风格的精神内涵,与传统文化倡导的思想高度契合,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核心,在深度发掘中建立学科认知。
阅读教学需要拓展和延伸,教师对文本内容做深度发掘,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文本内容,建立课内课外练习,也要关涉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学生阅读学习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教师鼓励学生做对接思考,能够对传统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做重点推介,让学生主动展开学习和实践。
关爱他人、善待生活,这是《好雪片片》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做深度阅读时,要求学生对流浪老人性格做鉴赏学习,突出其人性之美,归结阅读鉴赏的方法。学生对人物性格分析有更多积累,能够从描写角度展开思考和归结。为激发学生研学兴趣,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展开延伸阅读,寻找类似的文章做对比阅读,总结鉴赏方法。人物鉴赏本身与传统文化传承有直接关联,教师从人物表现的性格特点角度展开分析和引导,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鉴赏环节,对鉴赏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创造更多传承文化的机会。学生有比较丰富的人物分析方法积累,教师鼓励学生做学法交流活动,这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共享、分享、善待他人,这也是传统文化极力倡导的精神。
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对接和融合更为自然和丰富,作文主题立意时,要树立正确的观点,建立健康的价值观,这些观点都与传统文化有更多契合。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习作学习需要素材支持,教师鼓励学生对接生活立意选材,为习作学习提供更多正面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有意识对接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效提升作文品质,让习作渗透自我教育的内容,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
读写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让学生学会立意和选材,弘扬健康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关键词,都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作文训练时,要做自然对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孝德”“尊老”“奉献”“宽容”等,这些作文主题,都带有传统文化的味道,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
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读写训练组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围绕母亲性格特点展开情节,写出母亲的勤俭诚实,这是典型的农家妇女形象,自然属于传统文化倡导的贤妻良母,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做深入梳理,对人物形象做学术鉴赏,并布设习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母亲为写作原型,描绘现代女性形象。在人物思想、性格、特点做解读时,要对接传统文化,教师对主题立意做对应引导,为学生带来更多写作启示。母亲形象塑造离不开贤惠、勤劳、慈善、宽容、温柔等美德,这些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更多关联,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和启迪,为学生规划清晰习作路线。
传承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要求,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时,要有优化的意识,将传承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习作是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做实践探索,弘扬社会正能量,自然要对接到传统文化上。教材上有很多经典文本,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也能够搜集到一些适合的典范作品,这些都属于习作学习的范例。学生对范文做深度研读,能够汲取丰富营养,建立健康的学习观念。
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需要传授方法,也要关注立意。莫言的《卖白菜》,以回忆录的形式,展示童年生活的一段经历,形塑了“母亲”诚实厚道的形象,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教师利用多种素材信息做引导,自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在读写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以相同的写法,对童年生活做回顾,写出自己的启蒙者。这个习作任务很常见,学生无数次写过“最难忘的人”,教师要求学生呈现一种精神,用人格魅力打动读者,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体验展开写作,其思想经历更多锻炼,在选材、立意、构建、表达中经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学生对习作有不同认知,其操作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从传统文化渗透角度展开组织,引导学生弘扬社会正能量,确保传统文化渗透的高效性。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自觉行动,教师适时做好引导最为关键,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才能带来内化效果。
传统文化有丰富内涵,与语文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深入教学研究,对教学环节做优化对接处理,能够创造更多传承文化的学习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古诗文、成语、现代文、作文教学,都需要对接传统文化内容,教师需要有融合意识,展开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规划科学的教学程序,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到传统文化传承之中,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