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昝曙花
“价值引领,素养导向”是当前学科教学的新方向。核心素养既是英语课程内容的纲要,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主线,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呢?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课时教学”概念,从课时走向单元,站在育人与单元的高度,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板块设计,开展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能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与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语言认知规律和心智特征,重视多元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凸显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联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最后,教师要建立英语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意义关联,从教材走向生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用英语学”,提高他们迁移与创造的学习能力,最终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软着陆”。
“课时主义”是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处理教材的刻板印象。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存在以课时定位课堂的教学定势,在课前预设或者课堂设计的过程中,以课时为计量单位,准备这堂课所需的“食材”,确保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吃得饱”,对于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联,课时与单元教学之间的关联,并没有做深度的考量以及严谨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课堂教学容量,不利于学生对于单元主题的理解以及主题意义的深度探究,导致很多学生在课时学习之后,很难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梳理,阻碍了知识的结构化进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增强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体验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逐渐从课时走向单元,从“板块备课”走向“单元整体或集体备课”,站在单元的高度,统整教学内容,深化单元知识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勾连,促进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吸收与消化。在课前预设过程中,教师要能基于单元主题,深挖主题意义,并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认知水平,有目的性、有选择性、有延展性地整合并拓展单元教学内容,建立“大单元”教学框架,促进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意义探究。
在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七Unit 2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这单元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话题是“understanding each other”,涉及的语篇类型比较多样,有视频、讲座文稿、专题文章、杂志文章、短剧等,可谓丰富多彩。本文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有效沟通,同时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并增进中外语言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笔者站在育人高度,从课时走向单元,深化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如在教学“Extended reading”这一课时板块中,笔者聚焦“外来词Borrowed words”,设计一系列具有关联性、进阶性与探究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在读后拓展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外来词”这一角度,进一步理解“汉语热”的社会背景,最后在“创造个性化外来词”的迁移活动中,升华学生对主题意义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能走出课时备课的教学定势,以单元统整的形式,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与素养,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发生的重大变革。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将英语教学与命题考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导致英语教学出现“浅”的现象与“僵”的局面。在以知识本位为主的英语课堂中,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层”上,能理解,会做题,但不愿做深层的主题探究,高阶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关键能力得不到扎扎实实地锻炼,止步于浅层学习,难有实质性突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容易受限于教师的讲解,受囿于思维固化,无法有效迁移运用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逐渐从知识走向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设主题语境,深度解读文本,优化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 Nature in the balance的Reading 2这一课时中,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深化读写整合,指导学生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探寻“How to make a abstract figures better understood by readers?”在 解答这个核心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make comparisons with familiar things”“offering reference figures of familiar things”和“Create a scenario to illustrate abstract figures”这三个角度,理解文本是如何帮助读者读懂抽象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探究与理解数据的方法。随后,笔者设计了Thinking and Writing的迁移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方式,试着借助数据向小伙伴介绍Singapore。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入文本的“心脏”,习得表达方法,并以读写整合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意义表达,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选修一Unit 1 Reading“Comfort food”时,笔者在教学拓展活动中,创设真实活动情境,引领学生由读到写,在表达的过程中,内化本课的语言知识。
Task: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Dear Li Hua:
I have been to china more than two months,and I am missing my hometown so much.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for relieving my hometown?
请你代替李华给网友Jack回信,建议他做一些comfort food,以减轻对家乡的思念,并且分享自己的comfort food。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具体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话题及语境,要能积极建立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和主题与内容产生“共情体验”,并在“共情”的基础上,创造语言输出的真实语境,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从教材走向生活,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改变内容的呈现形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英语学习转化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设计结构化、情境化、过程化的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知识学习走向迁移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能聚焦主题意义,基于生活话题或生活问题创设活动语境,并以多媒体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真实语境的创设,学习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活动内容的设计,思维品质的培养有赖于问题的设计,而文化意识的提升则需要依靠于文化素材的运用。
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 Festivals and customs为我们介绍了不同国家的节日和风俗,深化了学生对其他国家的主要传统节日和习俗的了解,旨在通过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并坚定文化自信。在阅读拓展中,笔者聚焦Robert A.Heinlein的名言“Customs tell a man who he is,where he belongs,what he must do”,开展基于“异国文化盛典”的项目实践活动。在这个项目实践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围绕教材中所展示的传统节日,如泰国的“水灯节”(Yi Peng Lantern Festival/ Loy Krathong)、瑞士的仲夏节(Midsummer’s Day)、墨西哥的亡灵节(The Day of the Dead)、西班牙的番茄大战(La Tomatina)、巴西的狂欢节(Carnival)等。在这个项目实践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小组感兴趣的1-2个传统节日,以PPT汇报或制作小视频的形式,在小组内和班级内做presentation。在这个项目活动中,学生对相关节日的来源、背景、习俗等进行了深入探究,透过节日了解异国风情,如有的小组以结合视频材料,带学生制作水灯,感受水灯节的寓意。在介绍亡灵节时,有的小组则从电影《寻梦环游记》着手,将项目活动转化为电影评鉴。在这个项目活动设计中,笔者引导学生聚焦主题,继续深挖其主题意义,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导向核心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挖掘更多生活资源,去探寻节日所蕴含的意义,从节日的视角感受文化的魅力,深刻感受到如同“低头思故乡”一样,每逢佳节,人们都会感受到强烈的集体归属感以及难以割舍的文化认同。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下,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要坚持“应教尽教”的原则,潜心思考如何将教师的教学合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单元教学的意义统整,注重教学评价的一体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主题意义引领的教学探究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保持在同一频率上,确保学生的思路一直紧跟着教师,明白教师讲的是什么,并循着教师指引的方向,继续深挖、继续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高阶思维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