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

2022-12-16 14:23:51
现代英语 2022年20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王 园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202162)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意义重大。在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性和实施框架进行探索。[2-4]同时,也有部分研究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5-6]。这些研究提出了挖掘课本主题的思政元素和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思政教育资源等课程思政实现途径,但对大学英语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并未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文章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详细地展示一个完整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其中不乏育人的元素。但目前现有的教材,以外研社、外教社和高教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仍难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提出的新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与目标。[2]因此,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实现思政元素的全过程渗透。研究依据美国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泰勒的课程框架四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7]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单元教学可以依循以下路径进行展开:一是梳理教学单元的思政元素,以确立单元教学目标中的思政目标;二是结合单元思政目标,挖掘课内思政素材、增补课外思政素材;三是基于教学目标与素材,制定思政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四是对思政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的主要四个步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教材选材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其中第三册第一单元主题为“The way to success”,涵盖两篇文章“Never, ever give up!”和“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第一篇文章以温斯顿·丘吉尔等五位人物的人生经历为例,论述了锲而不舍是获得成功的秘诀;第二篇文章讲述了莱斯·布朗执着追求自己的DJ 梦想直至最终实现的经历。[8]

(一)确立思政目标

对于一个教学单元而言,实施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首要步骤是确立本单元的核心思政元素,即单元教学目标中的思政目标。由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包含了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思想政治等多个层面,故一个单元的核心思政目标确定一个为宜。如若囊括多个思政元素,恐导致其他层面的教学目标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也无法使学生对核心思政元素产生深刻的印象。大学英语课程能够承载的思政元素较为丰富,如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德行品格、文化精神、跨文化交际等。通过分析教材的单元主题以及课文内容,可以大致确定该单元的核心思政元素。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和两篇课文的内容可以初步确定该单元的思政元素关键词是“成功”。该单元的核心思政元素可以围绕有关成功的价值追求以及获得成功应具备的品质两方面进行展开,即该单元的思政目标可以确定为学生能够形成对成功的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及对获得成功应具备的品质有正确的认识。但并非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都同第一单元一样“显而易见”,部分单元的核心思政元素较为“隐蔽”,很难从单元主题与课文标题中直接提炼。因此,教师需要细读课文以挖掘文章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每个单元思政元素的提炼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教师从同一单元中提炼出的思政元素可能不尽相同。这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但重要的是教师所提炼的思政元素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且符合高等教育育人的精神。

(二)筛选思政素材

1.课内思政素材挖掘

由于现有教学素材尚不足以实现有效的思政育人,教师可通过“分析—筛选—增补”三个步骤,挖掘与拓展现有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4]在确定了单元的核心思政元素后,教师需深入挖掘并筛选课本中的思政素材。课本中的思政素材是指安排在读前活动、课文、读后思考题以及课后练习题中与核心思政元素相关的素材。教师需要根据单元思政目标和教学设计,筛选其中能为自己所用的思政素材。

此前已经梳理出了第一单元的思政目标:学生能够形成对成功的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及对追求成功应具备的品质有正确的认识。在该思政目标的指导下,从课本中挖掘的思政素材如下:在读前活动中,教材设计了一段有关如何实现成功的短文听力;在课文中,教材列举了温斯顿·丘吉尔等五位名人的例子以说明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实现成功的重要品质;在读后问答题中,教材提出了一些有关成功的思辨类问题;在课后习题中,教材设计了有关青年创业类的翻译训练,以上课内思政素材均可供教师筛选使用。其中课文作为读写课的重要载体,课文中的思政素材也应是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该单元课文中涉及的名人成功案例可以作为课内的主要思政素材。

2.课外思政素材增补

课内的思政素材是很有限的,因而教师需要进行增补,从课外拓展丰富的思政素材。课外的思政素材其实非常浩瀚,从文学历史到艺术哲学,从时事新闻到人物故事,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科技,凡是能够与单元思政主题相契发挥育人功能的素材都可以为之所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有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思政素材更应得到积极地利用。此外,教师在筛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素材时也可以将学生的专业背景作为筛选的一项依据,适当选用贴近学生专业的思政素材。

在筛选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该思政素材所适用的教学环节,以确保教学过程连贯自然。以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为例,课程导入、读后思辨以及任务布置等环节,其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启发性为课外思政素材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而这些环节所适用的思政素材也各有特点:课程导入环节选用的课外思政素材应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读后思辨环节选用的课外思政素材应具有启发性、高阶性,能够触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三)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与思政素材收集事实上是同步进行的。思政素材的筛选增补是结合单元思政教学设计的需求而进行的。同时,收集到的思政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触发思政教学设计的创意与调整。思政教学活动渗透整体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并非孤立存在。一个教学环节既可以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也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含:单元导入、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读后活动、任务布置等环节。[9]要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渗透,需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设置思政教学活动,并与单元教学的其他层面目标协同进行。

1.单元导入

单元导入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环节。作为单元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而且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其给予了教师更广的创意发挥空间,二者都有利于思政元素的传达与渗透。此处仍以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为帮助学生形成对成功的正确的价值追求,教师可以在此环节引入课外思政素材,如中国历史长河中载入史册的成功人物与故事、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为革命成功而挥洒热血的先辈与传奇以及当代社会中在各行各业取得骄人成绩、推动社会发展的精英等。教师也可以结合时事热点选取课外思政素材,如钟南山院士在抗击疫情中做出杰出贡献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等。

2.读前、读中与读后

在单元教学的读前、读中及读后阶段,应尽量围绕课文内容挖掘思政元素。由于这几个阶段肩负了本单元语言知识、技能等目标的实现,故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统一于同一教学活动中。例如,第一单元中“Never, ever give up!”这篇课文讲述了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伟大人士如何克服困难、锲而不舍追求成功的经历。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追求成功应具备的品质,同时使学生习得课文的重点词汇以及掌握有效的阅读写作策略,教师可以在读前与读中等环节设置相关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梳理出课文中五位成功人士所遭遇的困境、在困境中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中所反映出的品质等内容,梳理其相关英文表达与此类事例的写作技巧等,使得思政教育目标与语言教学目标在同一教学活动中得到实现。

在读后的思辨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成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增补课外的思政素材,如启发学生思考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运动员羽生结弦,对他为挑战阿克塞尔四周(4A)跳跃却无缘奖牌是成功还是失败。再如,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佳作千古流传同时也数遭贬谪是成功还是失败。更如,鲁国贵族叔孙豹的“三不朽”说,提出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成功的价值的标准。[10]通过启发学生对“成功”深入地思考,帮助学生培养对“成功”的正确的价值追求,避免学生落入狭隘的成功观。

3.任务布置

在任务布置阶段,如若设置专门以思政目标为考查对象的任务恐流于形式,亦不符合思政教学润物无声的特点。因而,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集语言目标和思政目标于一体的学习任务,实现语言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渗透。教师在设置此类任务的时候,可以以单元思政元素作为任务的主题,以语言知识作为任务的考查对象。阅读类、写作类及翻译类任务均适用于这一方法。仍以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与“成功、锲而不舍”等主题相关的语篇设置相应的阅读题、写作题与翻译题。如写作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成功人士事例的写作模式,描写一位中国的大成就者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以及应对的姿态与采取的行动。总之,为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全过程渗透,教师需要在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筛选有效的思政素材、设置相应的思政教学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评价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教学类型,其育人效果的评价不适用于常规性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即基于知识性内容的考核,应以“隐性考核”为主体思路。能够较好衡量思政育人效果的是课程是否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感化” 作用。[11]但由于其难以通过量化标准来衡量而且并非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故这也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提出了挑战。目前,由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课程的思政目标、思政素材、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评价是较容易进行的;同时学生的主观感受能部分地反映出课程的育人效果,也可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四、结语

文章以泰勒的课程四要素为理论指导,系统性地梳理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详细地展示了一个完整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过程。文章最后提到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由于其特殊性,不适用于常规性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有关其评价方式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