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深度学习实践路径探析
——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例

2022-12-16 13:44方学军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深度思政评价

方学军

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再度迎来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深度学习概念阐述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比较性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顿(Marton,F.)和萨尔约(Saljo,R.)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进程》中基于认知维度提出的,他们将学习划分为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对知识的理解性接受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进行有效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2005年,黎加厚教授等人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再一次阐释,认为深度学习是在对知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批判性思维接受分析新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有效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拆解与整合,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运用到新的学习场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深度学习不仅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建构知识形成体系的能力,还关注知识迁移、学习素养提升和有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走向深度学习的价值意蕴

(一)深度学习从教育理念上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

“深度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指导方针。[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要取得实效,就要在内涵式发展方面下功夫,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引,提升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阐释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说服力,以最精髓的理论、最直白的话语帮助学生领悟理论的逻辑,形成科学的思维,打破学生理解不透、思维不深、体验不强等困境,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深度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6]思政课作为铸魂培根、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用新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抛弃浅层教学,大力整合思政课优势资源,创新师生主体的有效互动,把知识讲解、价值树立和实践应用融为一体开展深度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力、情感力、行为力,引导学生从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言行中体现价值观念,真正将“八个相统一”落到实处,使思政课成为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课程。

(三)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助推器

“培养什么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思政课所具有的学理性和政治性,必须通过教师深度教学和学生的深度学习来获取最本质的知识,形成更高阶的思维,从而实现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迁移应用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最终展现。同时,通过对思政课理论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认同,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广大学生自觉自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报国行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实现路径

美国学者EricJensen和LeAnnNickelsen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DELC路线)是实现该混合式教学的有力支撑。该路线主要包含7个阶段:设计标准和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以此将混合式教学分为深度教学准备、知识结构生成、知识深度开发、评价总结反思四大阶段,7条路线分别对应不同的教学过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提升。

(一)深度教学准备

1.设计标准与课程。设计标准与课程是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研读课程大纲和教学建议,围绕课程大纲对课程重难点、学生学情、教法学法等进行教学研讨、解析疑难。该环节在于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设适宜于学生学习的课程氛围,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学透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后,能更加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课程。

2.预评估。预评估主要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要对本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学生个性差异等进行调查,可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提问、课堂测验等形式获取较为客观真实的学情结果。之后,教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学情分析,以便设计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3.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积极的学习文化主要包含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

(1)教学资源分为理论性资源和实践性学习资源。理论性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使用最频繁的资源。如普编教材、经典专著、音频资料、网络资源等。实践性资源作为课堂理论性学习资源的补充和延伸,能够有效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图书馆、学校展览馆和纪念馆等校内设施,也涵盖研学基地、红色景点、博物馆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资源。

(2)上好一门课要“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最有效的形式是研讨式和专题式教学。

使用研讨式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提前布置相关课题,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围绕相关内容发表见解,并进行提问答疑,最终教师就相关争论问题进行总结。在教学主体方面,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只承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则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在讨论的过程中逼近答案本身,这种讨论探究的过程正是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体系,强化深度学习的演进。

专题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打破课程时间和课程内容的限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点讲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步,情境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真实性、层次性、时代性、生本性、价值性等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真实全新的价值体验。

(二)知识结构生成

1.预备与激活先前知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旧知识,联系新知识,深刻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传授。根据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师在激活学生旧知识时,可以采用复习引导、提问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联系、理解新的学习任务,加深对旧知识的熟练性掌握和对新知识的创造性理解。

2.获取新知识。在充足的教学准备和知识基础夯实后,学生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独立建构知识体系。一方面,教师通过预设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塑造情感态度,完成综合素质的全面建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课中发布课堂专题探究,课后布置课外研究,以此检验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掌握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知识深度开发

在知识深度开发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更加扎实,体系应更加完善。首先,由于学生的复杂性,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普遍性问题或个别性疑惑,教师就要针对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对于超越学生知识范围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细节性解答。其次,在知识体系建构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间的联系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认真分析理论知识与问题解决方法的适配性,达到融会贯通的良好效果。最后,确保在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某一概念内涵与外延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能深刻把握某一规律在真实问题中的作用,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知识体系已初步建构,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学焦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探寻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时代密码,并选择相关话题进行简短主题演讲,按照课前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做5分钟演讲。

通过主题演讲,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章节理论的理解和情感的认同,能理解我们党为什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反腐倡廉和扫黑除恶;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去。

(四)评价总结反思

学生在完成某阶段的学习后,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总结,展示自身学习成果,明确优势和短板。成果展示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汇报、组内评价、组内推荐,推选出的优秀成果要进行多元评价、多维评价,发挥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评价角度的综合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本章节教学完成后,首先对学生在学习上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视频的学习时长和主题讨论的参与情况进行教师评价。其次,对学生课前的签到数据、随堂测试的正确率以及互动讨论的参与度进行教师评价和生生评价。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论文、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巩固,并在线下成果展示后,让学生进行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质量高低进行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反思提高。教师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时,学生也要对本章节的教学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评价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案,促进学习层次的深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深度思政评价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