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2022-12-16 13:11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林新杰
家长 2022年35期
关键词:环境课堂教育

□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 林新杰

现阶段,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持续改革,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希望能更加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在“世界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出后,环境问题又一次被全球人类所重视,环境日益恶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事实证明,破坏环境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发展,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增强环保意识,借助自身的行动,加入环保的行列中。学校教育也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感以及环保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为建设国家而贡献力量。本文就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希望为相关教师带来帮助。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一)了解环保形势,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为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时,教师应当结合当下的环保形式,改变学生原有的环保理念,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环保理念,并且也应当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尤其在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变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会造成如海平面逐渐上升、冰川融化、一些动物面临灭绝等问题。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就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并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以及奉献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推动环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当下环保形势时,也应当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使学生感受到最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措施。

(二)加强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将环境教育和地理教育互相融合,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又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地理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环境科学,在环境科学中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土地面貌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知识,能详细地了解环保理念的重要内容,确保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环保体系。第二,在课堂上开展环境教育有助于推动地理教学的深度落实,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提升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由于学生之间有着个体差异性,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时,也应当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并学习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区内良好地发展,并掌握环保意义以及具体内容。第三,地理科目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的能力,还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学生会站在全人类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环保等多角度思考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推动学生思维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理论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都应当多样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同时也应当根据教材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整个班级地理知识的不断提升。在开展地理章节知识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全面把握环境教育的具体渗透,借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环保意识应用到具体生活中。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活动的参与,因此,教师应当把握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借助衔接流畅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高效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1.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讲授法又被称为口述法,是教师比较常用的且流传时间较久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理念提出后,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学不仅要展现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育人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授模式,借助不同的讲授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教师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内容的筛选,然后再找出重点内容规范授课环节。例如教授局部降水情况时,不能为学生简单讲解降雨情况,否则既不科学,又没有概括性,而是要采用专业的术语,从最初阶段就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在讲授地理知识时,教师和学生都发现一些知识呈现零散性的特点,不仅记起来有些难度,同时还会前面学、后边忘。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为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这样一来,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再借助课堂讲授,学生就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转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视频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或者三维立体资料,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具体演变和应用,同时教材内容的隐性知识也会更加明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构建多样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教师只靠口头讲述,让学生想象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很多学生无法发挥想象力,理解起来更不透彻。而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真正的自然灾害视频,借助新闻采访、电影演示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能激发其情感共鸣,使其真正感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

3.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讨论任务,让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到,为学生布置的讨论任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当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可以个人讨论、小组讨论,也可以前后桌讨论,更可以与教师进行课下讨论,任何一种讨论方法都值得提倡,也都值得教师的鼓励。教师应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保障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关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材料指导,如果讨论过程中断,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内容,促进学生继续讨论。当然,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也可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另外还要为学生渗透讨论精神,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保持精神集中。教师也应当把控学生讨论的时间和时机,避免时间太长导致学生厌烦;时间也不能太短,避免学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时,教师也应当为学生设置不同的角度,虽然学生的讨论会存在争议,但是如果能让学生拓宽思路,从多角度进行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非常有效。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社会性、环境性、现实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环保的意义和问题。例如,在教学“环境与发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工业发展为经济带来了贡献,但同时也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相对而言,北方的雾霾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工业发展而造成的。现阶段,环保任务的重点就是治理雾霾,因此一些工业企业会被关闭,燃油汽车变成新能源汽车,人们生活的供暖方式要从烧煤变成燃气供暖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关闭一些企业,要如何进行发展?是否需要迁厂?如果迁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借助这样的主题讨论,能拓展学生思维并让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结合社会调查,渗透环境教育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再多、说得再多,不如在社会上真正去看一看、走一走。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实际,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借助父母、教师、社区人员的帮助,真正感受到环境的污染,使学生明确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开展社会调查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工任务,例如谁负责采集信息,谁负责总结信息,谁负责采访等。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会学会分工合作,更了解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和传统工业区之间的区别,增强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知程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周末时间和同学共同走进附近的工业区进行调查,可以借助相应的仪器和知识,调查工业区周边的河流、空气、植物污染等情况。当学生收集信息并分析信息之后就会发现,新工业区比传统工业区更加注重环保污染,能有效降低污染程度,同时生产质量并没有降低,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贡献了较大的力量。借助这样的实际调查,每个学生都会行动起来,借助实践的认知,加深对环保理念的深刻理解。

(三)通过课外活动,拓展环境教育

课上时间和课下时间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除了关注学生的课堂时间利用外,还要帮助学生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借助课外活动的丰富多样、趣味性,使学生了解地理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干旱缺水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的课外活动:世界环保日来临,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对节约用水进行宣传,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借助绘画、手抄报等编写宣传语。一些学生会意识到,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一些学生会创新制作一些宣传牌,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公共场所,发放宣传单。有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发现一些人不重视环保,此时是践行环保理念的重要时刻。例如丢弃的矿泉水瓶中有大半瓶水,学生可以把它带到教室浇花、拖地、擦黑板等。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当地环境的调查,例如了解缺水现象造成的原因。如,学生会发现缺水是因为水资源受到污染或者人为地破坏。最后教师为了回收学生的课后活动调查结果,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感想,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拓展地理资源,树立环境思维

为学生讲解环境保护理念,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述更多的人与自然发展的相关案例,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感受到环境发展的因素,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环境情况,结合具体的特征提出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题下会提高学习兴趣,并对自己的家乡环境进行重点观察,最后形成纸质文件,提交到教师处。例如,在教授“城市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人口和城市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等相关内容,了解城市环境的具体特征,然后为学生拓展其他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生的原因和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并让学生以该问题为基本导向,借助自己的经验,找到相应的资料,并从网络上下载,运用实际的案例了解城市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最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讨论,找出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经途径,以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应当关注的环境保护内容,如此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设计环保习题,渗透环境教育

练习题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随堂练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与环保相关的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仍然以城市化为案例,当学生了解到环保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和讨论习题,从深层次了解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第一,从教材中找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概念和重要特征。第二,请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城市化进程的具体特点。第三,利用网络了解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和产生该特征的原因。第四,请举例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水资源、空气质量、绿植面积等角度进行了解。第五,探究城市化环境问题的相关对策。这样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最后,教师再回收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让学生完成环保习题。教师应有效借助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使学生放松作业完成的心态,提高积极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人口资源矛盾和环境问题带来的其他矛盾,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就要逐渐养成环保意识,地理学习时不仅要借助教材,还要借助教师的引导以及生活案例的推动,从多角度、全方面构建环保思维和环保意识。教师也应当意识到课堂上渗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借助相应的方法为学生树立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从日常点点滴滴的行为中重视环保、践行环保。

猜你喜欢
环境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