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古田县第二小学 张华珍
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教材展开教程规划,通过单元整合处理,对单元知识做衔接和梳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教学方案做优化处理,建立单元自主学习机制。教师借助数学思想方法传授机会,指导学生做单元整合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系统构建,形成完整的学科认知体系,为学科综合能力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教材内容是以单元形式编辑的,为教师执行单元教学策略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要主动展开单元整合探索,引导学生做知识衔接,推进学科实践的进程,促使学生在知识应用中建立学科能力。
教材内容以单元形式建构,其结构化特征鲜明,教师占据知识高地,为学生规划知识衔接路线,能够促进其知识的关联和融合,以便建立单元整合运行机制。
学生有旧知积累,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方案时,需要对学生旧知基础有一定了解,以便推出一些知识整合任务,为学生展开结构化学习提供更多支持。小学学生对知识关联性、对接性不是很敏感,教师需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展开设计,让学生借助旧知做关联思考,对相关数学思考问题做深度研究,以便找到思维起点。单元教学追求整体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知识梳理和构建,为学习实践提供知识支持。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关涉的知识有正数、零、负数等,在负数的认识过程中,还要对其实际意义、写法、读法做梳理,关于负数表示的内容,主要关涉温度、海拔、盈亏、走向等内容,这些知识需要梳理和整合,让学生对负数概念有直观的认知。教师在知识整合环节,利用多种直观手段,对负数概念进行深度探索。如设计游戏,让学生根据行进方向辨识正数和负数的不同。负数概念是抽象的,教师借助直观手段进行引导,让学生先期梳理相关知识体系,形成理论支撑,这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奠基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进入生活展开观察和收集信息,也能够形成一些感性认知,结合知识进行对接处理,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启示。数学以单元为教学单位,教师要对单元内容做整合处理,也需要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单元整合教学追求整体性、衔接性,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做筛选处理,以提升教学适合性。筛选单元内容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要对知识关联性做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单元内容做具体调整,建立主次意识,对学生问题较多、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做重点对待,对单元知识结构做梳理和分析,鼓励学生展开知识衔接和融合,自然建立单元整合意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完成认知内化。
负数表示的实际意义包含诸多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对这些内容做梳理和归结,或者为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践任务,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整合信息和梳理知识的机会。如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对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标识方法做具体观察,可以对负数概念意义形成更直观的认识。我们住的电梯楼房中有电梯键盘,上面也有“-1”“-2”的标记,学生每天都要看到这些数字,也能够建立相关意义概念,这样对接处理,可以为学生带来知识内化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进入生活环境展开信息收收集,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动机,在生活对接中建立单元知识体系。
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有单元整合意识,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设计,推出更多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知识关联和思想对接中展开创意学习。
实施单元整合结构化教学,教师需要整合意识和操作方法,对教学方案做优化处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做整合布设,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自主学习,为学生展开衔接性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单元教学要追求体系性、衔接性,教师要对单元知识结构、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基础等内容做科学分析,以便做出科学应对,确保单元教学的顺利展开。
单元知识呈现系统性,教师设计教案时,要做好结构化处理,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探索环节,在新旧知识衔接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复习,对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做回顾,然后推出一些实地测量计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地观察、测量、填报、计算、讨论、分析、归结中建立单元学习认知体系。在这个教学案例设计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展示教学环节,而是先复习旧知,然后直接进入实地操作,大大节省了中间环节,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展开实践操作,在操作中应用公式,在计算中内化知识。教师大多喜欢渗透一些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也有一些固定的环节,特别是单元教学中,因为关涉内容更多,如果还不能走出模式,学生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小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需要利用任务做调动,让学生在主动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单元整合性学习,需要教师规划出清晰的学习路线,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甚至要投放一些适宜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建立单元知识体系。教师教案设计结构化、学生学习结构化,都属于比较有创新的探索行为,教师需要有科学研究的精神,以提升其操作效率。
教师执行教案时,要注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增加一些自主学习任务,为学生规划出清晰的操作路线,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数学思维,这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成长有积极作用。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对多边形特点有清晰的把握,计算其面积的关键是对多边形做分割处理,将其转化为熟悉的规则图形。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拿出一叠多边形剪纸,要求学生自主抽取一张,先做分割处理,然后根据提供的数据做面积计算,看谁处理更为科学合理,计算更为准确。学生对竞赛性学习有更高的应对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做具体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数学知识应用需要实践的机会,教师利用训练任务做推动,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学生都能够主动进行研究和计算,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丰富。
单元教学需要教法支持,教师运用关联思维展开整合处理,对教学方法体系做梳理和总结,能够提升单元整合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建立。
数学思想方法应用有广阔的前景,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做科学评估,及时传授一些科学的学法,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帮助。特别是单元整合性学习,需要有知识对接,唯有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才能顺利启动学习进程。教师有意识地推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结合实践案例展开深度研究,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形成对单元整合教学的完整认知。
教师在单元整合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机会,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锻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个单元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小数概念,厘清小数的意义内容,特别是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这是学习的重点目标。在具体组织学生学习时,教师先利用分数做引导,展示一些图案让学生观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展开操作,对小数的意义进行内化处理。在指导学生认读小数时,教师让学生进入超市,对商品价格做重点关注,收集更多小数的应用案例,并对这些案例做对比分析,找到一些认读规律。这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属于数学归纳推理思想的应用。教师组织学生做针对性讨论,这是类比思想的应用。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给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知识梳理中形成体系,在结构化处理中完成目标构建。
思维导图是重要的辅助学习手段和方法。在数学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推出思维导图内容,让学生进入思维导图之中,能够对学生产生一些启迪。数学思想方法与思维导图有更多对接点,教师适时做出指导和布设,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展开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够对学生形成一些触动,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单元整体认知。思维导图不是简单的路径规划,而是方法构建和思想历练的辅助工具,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推荐。
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当学生面临一些学习困惑时,教师投放思考导图信息,能够瞬间打开学生思维,解决学生学习难题,这当然是最有价值的教法应用。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时,关于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学生很容易在小数转分数过程中出错,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推出思维导图方案,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要求做具体操作,学生顺利进入操作环节,完成小数分数的转换任务。在解读小数性质内涵时,教师直接利用案例做展示,对小数中0 的位置进行比较确认,然后做出增删处理,看小数大小是不是发生变化。这个操作也带有思维导图的意味,学生接受起来更为顺畅。思维导图属于数学思想方法范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出展示性应用,为学生规划出清晰的思路。
单元整合教学渗透结构化内容,教师需要有宏观控制的意识,在设计教学训练时,为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对接、社会实践的任务,引导学生做深度思考和探索,都能够形成学习起点。
在设计单元整合训练时,教师要对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做优化处理,对单元知识应用进行整合规划,借助训练任务做思维调整,让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建立单元认知体系。学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教师要做对接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观察、社会体验活动,在实践案例探索过程中建立单元认知结构。单元训练设计不是简单的任务罗列,需要有关联对接的意识,教师要做综合考量,推出适合的训练任务。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训练时,要先做好计划,组织学生对活动目的、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等内容做先期研究,只有建立清晰的共识,才能确保活动顺利展开。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个单元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数据统计的实践性任务,先组织学生做集体讨论,对任务执行要求、执行环节、执行进程等内容做意见交换。在实践程序打开后,教师跟进观察,对学生执行活动方案的情况进行监督。学生收集数据比较细致,对数据的处理也能够做到精确。在制作统计图时,很多学生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教师及时出手辅助,为学生提供制作方法,确保条形统计图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展开创新探索性学习,确保实践性学习顺利展开。
数学与学生生活有广泛对接,教师在组织单元训练时,要为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化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数学操作、数学观察学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单元数学认知体系。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数学学习,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教师要做好任务筛选,在训练方式上做创新设计,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单元整合训练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单元整合性教学需要有全局观念,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训练时,要对学生知识储备有一定了解,还要对学习形式有创新探索,特别是生活对接要做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形成数学学力。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组织学生做现场采访,对同学进行调查,收集同学的兴趣爱好信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陷入一些惯性思维之中,对同学的兴趣爱好内容给予更多关注,这无疑偏离了调查方向,调查的目标是获取数据,而不是对内容做深度讨论。教师及时做提示,要求学生针对性操作,给学生带来一些反思的机会。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有很多对接点,教师要从结构化角度展开设计,组织学生做对应思考和探索,突出任务的目的性,矫正数学思维方向,这样才能获得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构建。教师关注学生生活数学认知积累,需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这样才能获得最佳设计组织效果。
设计单元整合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度研究,也需要对学生学情有一定把握,为学生准备一些学习材料,提供一些学习方法,组织一些实践活动,都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学生对单元整合性学习还没有什么感觉,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设计一些知识梳理任务,以及实践操作任务,促进其单元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自然建立结构化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