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萍红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展开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与品德的进步。而小学生就像成长中的小树苗,需要辛勤的园丁不断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因此,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小学生的向师性较强,对教师的评价十分的在意,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评价,用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正负强化、榜样作用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一次次评价中获得进步与成长。
教师的期望效应又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内涵是学生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向师性越强,教师运用期望效应的效果也就越好。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想获得教师的关注与关心,所以教师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教师的期望,用以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在进行期望的提出时还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期望要在学生可完成的范围内,以保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与完成度,让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成功中获得进步。
在进行《学会反思》一课的教学,教师便注重在评价中的渗透合理的教师期望。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自身的行为,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练习环节组织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做题不够认真,经常马虎导致丢分,以后要注意。教师便评价道:“这位同学对自己的不足认识的很清楚,希望你在以后的考试与练习中可以仔细检查卷子,争取会的全部答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反思了自身的不足,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教师的关注,极大发挥了教师的期望效应,即有利于学生日后行为的改进,也促进了班级同学对该教学环节的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频繁,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氛围越来越融洽。
在当今大时代的背景下,心境稳定是很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面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教师从小学阶段就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自信。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夸”指的就是教师的合理评价。教师用亲切的言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夸奖,可以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日常行为转化为道德观念。同时,教师的评价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比如在评价时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行为,而非学生本身等。
在进行《应对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利用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的自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信息的分类收集,然后组织学生走上讲台汇报。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评价,比如:“某某同学信息收集的很全面,值得大家学习”,而非道:“某某同学很聪明”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评价,即让学生的优秀行为得到了强化,又增强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喜爱,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其以后的行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导向。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规则意识还在逐步的建立,处于日常行为的“试误期”,经常会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面对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评价,利用教育语言帮助学生规避掉这些偏差行为。教师在用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负强化时要注意自身的言辞,要用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思想的表达,不可冷嘲热讽。尤其是面对知识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确自己审题或表述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问题的改正。
在进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负强化性质的评价来规避学生的行为偏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生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在教师进行学情调查时发现个别学生在吃饭时总喜欢插队,为了改变学生的行为,教师在授课完成后道:“其实我们随时都在参与着公共生活,某某同学可以说一下在打饭时应该如何做吗?”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严肃的语言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评价,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后教师还运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告诉同学,希望其以后都能自觉的排队打饭,规范自身的行为,为班级的其他成员做好表率。
学生的成长,一方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是自己主观的积极要求,另一方面,他人的有力评价对自己的成长也起着潜意识的促进作用。学生是班级集体的一份子,同伴与教师的正确评价,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改掉不良行为,在正确引导下,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
比如在道德与法治三年级课程《学习伴我成长》中,教师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学习中的困难,遇到问题,虚心请教他人,不抄袭作业,只有战胜学习中的拦路虎,自己学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让学生自己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自己向同伴请教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以后做作业时要多想一想,多读题目,理解题意后再下笔;有的学生说,自己知道抄袭是不对的,但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以后会克制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有的学生现身说法,除了多读题目之外,自己会多看看课本上的例题,真正搞懂教师课上的讲解,学会用方法解题,也会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在课堂上纷纷讨论,说出学习中的困惑,感受成长路上的烦恼,并虚心听取他人的学习经验,在分享中体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引导,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抄袭”这一行为是不对的,学习使自己的事情,自己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是自己一辈子的财富,抄袭,只会让自己染上不良恶习,阻碍自己进步。所以,自己不仅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要从行动上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指导自己日常言行。
缺乏情感的交流,是没有意义的。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渗透基础道德与法治知识,许多教师会生硬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学生也会从心底畏惧教师,排斥道德与法治课堂。而饱含真情实感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从而基于教师的鼓励,更主动地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自觉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要简单地使用“好”“非常好”等词语对学生进行点评,而是要优化评价的细节,使用温婉的声音,微笑的脸庞,丰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点评。
比如,在《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基于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做出饱含真情的点评。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的原因,教师为学生提出“你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吗?”的问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作答。在有的学生回答“我的爸爸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大家吃饭时,却是爸爸最忙的时候,有时候遇到恶劣天气,爸爸更是没有休息的时间,只是希望将更多的人送回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微笑、点头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初步点评,促使学生透过教师的行为表现,判断教师的意思,以便基于教师的鼓励,继续描述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采用“你的父亲真是一个温暖的人”“你一定很爱自己的父亲”等话语进行点评,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温情,从而更主动地为教师分享有关父亲的事情。
教师使用饱含真情的话语对学生进行点评,能够让学生弱化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更主动地为教师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在丰富课堂素材中,提高教学的质量。
学生犹如“花木”,只有培养得宜,才能够“生根发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如果教师秉承无差别的原则,为学生做出完全一致的点评,势必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评价的价值大打折扣。所以,为了让评价成为滋养学生的养分,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创建不同的评价标准,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基于评价获得“新生”,从而促进自身道德与法治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安全记心中》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基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差异性,做出个性化的点评。具体来说,教师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学生建构本节课知识的质量,随后,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设定差异性的点评标准,如针对知识积累较为丰富、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师设定的评价标准较高,目的在于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健全知识体系,而对于知识积累量较少、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则降低评价的标准,以便增强这部分学生的信心,维持这部分学生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活力。
教师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创建不同的评价标准,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基于评价获得二次成长,进一步强化道德与法治素养。
学生的德育教育关乎到学生一生的成长,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运用好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认识,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总之,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利用教师的评价。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规避掉学生的错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起努力的方向,提升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助其获得成长的自信,为其之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