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常州市钟楼区昕弘实验学校 江苏 常州 214513)
学案在网上被定义为:“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这个解释很直接的指出了学案编制的根据、实质、作用等。其中“主动地知识建构”则准确的给出了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所以,不难看出学案编写是以“建构主义”为最基础的理论基础。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从学习的主体变成了“主导”。正如建构主义所强调的那样——“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1]
因此,学案的本质是学生主动学习进行知识建构的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学案编写一般情况下由教师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案编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有可能编写出一份符合学生需要的学案。才能有效落实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学案的编写除了普遍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充分考虑学情,结构要合理等等之外,我认为还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落脚点就是学案是帮助学生自学的,是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自不必说,整个的教学学习的过程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也可通过后面四个方面的素养落实予以贯彻。时空观念在学案编写时可通过设计一些小环节进行落实,比如知识提纲的完善等。史料实证时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一点是使得历史教学从过去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是能真正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方面。
“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过去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关于历史这门知识如何而来的‘程序性’过程。换言之,去知道‘如何知道’,比了解事实本身更重要。”[2]史料实证就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知道”的最重要的一点。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当然,这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体现在最近几年的中高考上面。考试对历史知识的背诵要求越来越低,对学生真正的历史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常州中考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历史解释”是比史料实证更高层次的要求。“家国情怀”则是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化解释。具体在学案编写时,教师要通过设计具体的内容对上述目标进行落实。比如更多的材料分析和学法指导以及相应的题型设计。就可以有效的落实史料实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不仅材料题可以作为具体的题型,那种带有史料的选择题也可以作为具体的题型设计。设计一些深化认知的题型,比如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的小论文等。就可以有效落实历史解释,甚至家国情怀。当然这样的设计环节一定是开放性的,是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的。
学案编写要能够体现以上要求。不然学案的编写有可能会演变成新的形式的填鸭式教学。
学案不能一味的由老师提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还要能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这需要借助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一起矛盾的说法等等,这样,问题的火花就会产生。当然这里面需要教师耐心的点拨,悉心的指导,以及平等和尊重。
同时,教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有“编写生成问题的设计”的能力。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编写开放式对话讨论的办法解决。在生生和师生的对话讨论中问题的生成是最容易发生的。比如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单元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在编写的本课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灵活设计一些生成问题的设计。比如:
材料一1978年的秋冬之交,中国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需要在究的高层开展一次大讨论。胡耀邦说“提理论问题要有勇气。”邓小平说:“我不劝你们在理论上迁就,迁就会失去原则,我主张中央开一个会,如叶帅现的,索性摆开来讲,免得背后讲,这样好。”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二以实践的标准,作为理论和科学指导,让各种意见在党的高层会议上交流、碰撞以达成共识,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会议的简报快建、准确、全面,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与会者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各种讨论,几个“不限”可以说是“无限”。倡导改革,推进建设,尤其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大转折的序幕。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让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分别设置一个问题,你会怎么设置呢?)
像这样的设计就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生成问题,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比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的提升。
在解决学案里教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题中之意。因此学案要有集体学习的要求。现在我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制是发挥学生能动性的重要教学手段。正如建构主义强调的那样——“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1]这里的“助学者”在中学历史课堂里指的主要就是教师,也就是那个“主导”者。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这个“引导者”的参与。学案里要体现这样的设计。小组合作制应该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应该体现教师等助学者的作用和地位。
中学历史尤其是初中历史,更多的时候还是要以兴趣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案编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很多内容编入进去。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学案毕竟是冷冰冰的文字,它的导学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代替风趣幽默的教师语言,充满活力的师生对话,以及千变万化的课堂。换言之,学案就是学案,教师不能过分的依据学案进行自己所有的课堂活动。
但是,这并不是否定学案,相反学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很好的方向。当然,我们要不断地去完善它,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我要说的是学案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学案。要把学案和PPT、希沃白板等技术手段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使课堂焕发真正的魅力。这需要教师的努力且富于创造性的工作。
一个基本的上课模式可以提供借鉴:学案提前发给学生,教师根据学案编写PPT或者希沃白板。学案的内容力求简练明了,教师没必要面面俱到,把所有的内容都罗列到学案上。比如在学案上出一些练习用的题目的时候,还要把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也点出来给学生。这样做看起来很详细。但是它却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没有好处。不如让学生自己点出考察的知识点。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还能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印象。所以,学案编写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简练明了,应该学会“留白”。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问题生成的空间,自主归纳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懒”一点,也挺好。
与此同时,PPT或者希沃白板的编写则要和学案编写保持一致。但是前两者的内容要丰富许多。更多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史料、图片、表格、视频等)要通过它们去反映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活动的细节(比如历史小话剧等)需要通过它们在课堂上展开。这些视频、小话剧、图片等才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而这些内容在学案上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因此学案与PPT或者希沃白板的有机结合是学案成功实施的关键。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案的功能属性。避免一味的依赖学案,将课堂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灌输”。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学历史学案的投入使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的。好的学案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能更好的落实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学案的编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备课组教研水平和能力。
在学案编写和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诸如“生成问题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在学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还有正确看待学案的功能属性,避免陷入新的灌输式的学习中等等。这些都是要引起注意的地方,也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题中之意。需要强调的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应试学案编写和应用的最终依归。如何更准确的体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要求是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应该选取适合的历史资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表格等。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有效选取和解读,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要求。按照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落实好学案编写应用的各个环节。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