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艳
(陇南市宕昌县新城区幼儿园 甘肃 陇南 748500)
要想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幼儿教育,促使幼儿受到积极的影响,幼儿教师首先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何谓之中华传统文化呢?其指的是经过历史的长河,经过不断地积累后传承的文化,既体现祖先的民族智慧,又体现地域的色彩,是物质文化和精髓文化的综合体。然后,幼儿教师要综合多个角度,选择出适合幼儿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进行趣味呈现,成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幼儿主动付诸行动,在幼儿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揭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并因此获益匪浅。
为何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到幼儿教育中去呢?任何一名幼儿教师都需要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本文中,笔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具体有以下两点:一是从小处讲,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都没有消失,反而在历史的打磨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足以证明其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幼儿通过对其展开探索和落实,就能进行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培养和感情的升华,让自己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二是从大处讲,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幼儿必须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索,并用实际行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促进现代文明的长远发展,使得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不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选择、呈现、探究和落实,幼儿教师都需要投以十分的专注,用严谨的态度去进行思考,旨在做好每一处细节,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让自己有着更好的运用效果。
在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时,幼儿教师不能有着盲目的态度,而是要目标明确,他们不仅要结合幼儿具体实际,还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1.1 结合幼儿具体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在选择时,幼儿教师难免会陷入纠结中。此时教师要明确一点:适合幼儿且幼儿需要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幼儿最好的学习素材。因而在选择之前,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表现,以及增加与幼儿的沟通频率,对他们的实际情况予以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幼儿且幼儿需要的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幼儿吃饭的时候,笔者会在一旁关注幼儿,就发现了大部分幼儿都存在挑食的不良习惯。不仅如此,幼儿还将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到处乱扔,造成了食物的浪费。此时笔者对幼儿进行了询问:你们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结合幼儿茫然的表现,笔者决定为幼儿引入古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笔者搜集了很多描写农民辛苦的古诗,其都只有四句,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当幼儿看到古诗时,首先不会因为其篇幅较长而畏惧学习。其次,通过对古诗进行学习,幼儿就能意识到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并在笔者的引导下做出珍惜食物的举动。可以说,当幼儿存在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时,对幼儿引入古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2.1.2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要想给幼儿一杯水,幼儿教师要有一桶水。围绕选择的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师自己要进行深入剖析,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师需要思考该如何用幼儿的语言引导他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旨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引入做好充分准备,使得幼儿被其的魅力所感染,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笔者所选择的诸多古诗中,《悯农》就是其中之一,在该首古诗中,诗人用通俗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值得幼儿去学习和探索。但如果笔者直接将古诗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去欣赏。幼儿可能连字都认不全,就更谈不上理解了。此时笔者就会搜集与《悯农》该首古诗所描述的内容对应的视频或者图片,并且搜集朗诵《悯农》这一首古诗的音频。笔者淡化了文字的存在,加强了视频、图片和音频的存在,使得幼儿对该首古诗有着感性且形象的认知,理解起来也就比较轻松了。除此之外,笔者还搜集了饿得奄奄一息的小动物图片,当幼儿对小动物产生同情心时,笔者会对幼儿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珍惜食物的意识。
在呈现中华传统文化时,幼儿教师需要考虑到幼儿活泼的性格,进而选择一些有趣的呈现方式,如利用信息技术或利用趣味游戏。
2.2.1 利用信息技术
为何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呈现呢?因为幼儿有着形象的认知,喜欢生动的事物,不喜欢干巴巴的文字或者描述。作为幼儿教师,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之后,就可以选择一些视听资源,然后打开多媒体设备,为幼儿进行呈现,使得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受到强烈的刺激。此时不用教师督促,幼儿也会主动去探索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笔者询问了幼儿如下问题: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一个节日与该故事有关吗?成功点燃了幼儿对中秋节的探索欲。笔者搜集了嫦娥奔月的动画片,搜集了月饼的图片和制作视频。在引导幼儿学习中秋节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时,笔者打开了多媒体设备,先为幼儿进行了动画片的播放。在播放的过程中,笔者会时不时地向幼儿提出问题。如果幼儿答对,就能继续观看,并且获得奖励。如果幼儿答错,就需要继续回答。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笔者会根据问题的内容为幼儿播放图片或者视频,使得幼儿从中寻找答案。此时幼儿对中秋节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想要继续观看动画片,想要得到笔者的奖励。
2.2.2 利用趣味游戏
为何要利用趣味游戏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呈现呢?因为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看到游戏的第一眼,内心深处就会产生“想玩”的渴望。当幼儿教师确定要利用趣味游戏来呈现中华传统文化时,他们需要提前设计趣味游戏,先融入幼儿喜欢的元素,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话,教师就成功将幼儿的探究过程转变为了玩游戏过程。
例如:幼儿在玩的时候,发现了自己背后的影子,对其有着浓厚的好奇心。笔者会致力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因而为他们引入了皮影戏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引入之前,笔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搜集了皮影戏的相关资料,对皮影戏有所了解,还询问了幼儿:你们喜欢什么游戏呢?为什么呢?通过幼儿的回答,笔者发现,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他们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因而笔者为幼儿设计了表演游戏,用纸板做成了动物剪影,其都是幼儿所喜欢的动物。幼儿可以自己去设计并且表演皮影戏。笔者会告诉幼儿,要想获取表演机会,就需要通过笔者的考验。要想通过笔者的考验,就需要学习皮影戏的相关知识。然后笔者会为学生呈现资料,幼儿会积极去探索。
在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时,幼儿教师需要对自己和幼儿有着正确的定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鼓励幼儿交流,促使幼儿发挥主体作用。
2.3.1 精心设计问题
在面对信息技术或者趣味游戏所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时,幼儿虽然渴望探究,但却不知如何探究。此时幼儿教师需要挺身而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幼儿设计并呈现问题,用问题来对幼儿进行指引,并且成功点燃幼儿的思维火花,促使其积极地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例如: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会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并且为幼儿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此时笔者会选择蕴含运动元素的民间游戏,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之中,使得幼儿在游戏中达到锻炼体魄的效果。笔者为幼儿选择了投壶游戏,其还具有文化内涵,需要幼儿在玩之前展开探究。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你们知道投壶游戏的由来吗?了解投壶游戏的规则吗?然后,笔者为幼儿播放了介绍投壶游戏的动画片,让幼儿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如果谁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收获,笔者就会立即奖励其一朵小红花。
2.3.2 鼓励幼儿交流
幼儿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围绕同一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基于此,为了让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幼儿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进行交流,打开幼儿的思维,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如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还培养了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例如:在观看了关于投壶游戏的动画片,幼儿对投壶游戏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也渴望自己参与其中。为此,针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幼儿会积极思考,也会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此时某些幼儿的想法并不相同,他们可能会产生争吵。笔者会站出来,将拥有不同想法的幼儿分到一个小组,鼓励他们进行交流。笔者会为幼儿制定规则,不吵架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按照顺序发言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这样的话,幼儿的交流过程就是融洽的。当结束交流之后,笔者会尝试让幼儿进行总结,旨在对投壶游戏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当幼儿一起去玩投壶游戏时,笔者也会鼓励他们进行交流,使得他们相互帮助,在投壶游戏中获得愉悦感,也进行了身体的锻炼。
在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时,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为幼儿组织实践活动,促使幼儿学以致用,还需要寻求家长的帮助,促使幼儿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和养成规范言行举止。
2.4.1 组织实践活动
当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索之后,他们可能并不会思考如下问题:该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呢?作为幼儿教师,就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幼儿开路,激发幼儿的应用意识,并促使幼儿在落实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德修养和外在言行举止。
例如:当幼儿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所了解之后,他们就感受到了屈原的伟大,并且纷纷异口同声:我也要学习屈原!此时幼儿的心中点燃了一团爱国的火焰,笔者不能让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灭亡,而是要为幼儿组织实践活动,让幼儿心中的爱国火焰一直燃烧下去。笔者为幼儿所组织的实践活动以“爱国”为主题,中心问题是:你们在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在该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播放了从事各种职业的小动物的工作场景,幼儿可以看到,每一个小动物的努力,让动物王国一日比一日美好。接下来,笔者鼓励幼儿进入到表演环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模仿从事该职业的小动物的举动,将爱国情感表现出来。
2.4.2 寻求家长帮助
幼儿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落实,不应被地点所局限。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又或者是社会中,都是幼儿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台。但离开了幼儿园,离开了幼儿教师的督促,幼儿很容易存在惰性,不想落实。此时幼儿教师需要加深与幼儿家长的联系,寻求家长的帮助,促使其发挥督促作用,使得幼儿在落实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笔者会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职业和所做出的举动告诉幼儿家长,并邀请他们在回到家之后,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表演舞台。如某一名幼儿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当其回到家之后,家长就可以指着幼儿喜欢的毛绒玩具对其说:它好像不舒服,你能帮一帮它吗?引导幼儿回忆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当幼儿为毛绒玩具看病之后,家长要不吝啬于鼓励,对幼儿说:你和屈原一样棒呢!将话题又引入端午节,询问幼儿对于端午节的了解,加深幼儿对端午节的印象。
结合自身的经验,笔者对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如下所示: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展开运用时,幼儿教师要明白,幼儿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可能会有着自己的理解。但如果教师的介入频率过高,幼儿可能都不会产生思考,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就是教师的理解,没有自己的想法。因而减少介入频率是幼儿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点。
例如:在将“踢毽子”这一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教育中时,笔者为幼儿提供了毽子,引导幼儿探究了毽子的玩法之后,就会将时间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玩。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踢不到毽子、在踢毽子的过程中摔倒了、和其他幼儿争夺同一个毽子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锻炼幼儿的过程,幼儿不仅能获得更多与“踢毽子”这一民间游戏有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各种能力,深刻感悟到“踢毽子”的魅力。如果笔者在幼儿刚遇到问题时,就立马帮助幼儿解决,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笔者的,并不是幼儿的。在下一次踢毽子时,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幼儿还是会寻求笔者的帮助。这样一来,幼儿也无法享受到踢毽子的快乐。
幼儿是脆弱的花朵,他们需要得到幼儿教师的呵护。在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时,幼儿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危险,幼儿教师虽然减少了介入频率,但他们对幼儿的关注并不能停止,要将幼儿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中。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需要抓住时机,向幼儿传递安全知识,使得幼儿产生安全意识,减少出现危险的概率。
例如:剪纸是一项民间艺术,幼儿十分喜欢,他们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放飞自己的想法,将一张纸剪成各种好看有趣的图片。但在剪纸的过程中,幼儿会用到剪刀这一工具,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很有可能威胁到幼儿的安全。因而当幼儿在进行剪纸之前,笔者会为幼儿播放动画片,其中有不正确使用剪刀导致受伤的元素,为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们在用剪刀剪纸时有着更加小心的态度。在幼儿进行剪纸时,笔者不会对幼儿剪出什么样的形状多加要求,但会一直关注幼儿的剪纸过程,一旦发现有幼儿的动作存在危险性,救护立即制止,并抓住这一时机,向其他幼儿进行科普,告知这一动作的危险性,引发其他幼儿的警惕。当所有幼儿都安全完成了剪纸之后,笔者才算发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总而言之,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学生担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要想完成这一使命,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涯中展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对其有着透彻的了解。学生在幼儿时期就进入了幼儿园,此时的他们就应该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幼儿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幼儿教育中去,并致力于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给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三观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得他们能够有着更加光明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