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尊水 刘德权
(尤溪县第五中学,福建 尤溪 365100)
学习是一件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做好的事情,而手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种深度参与。现实生活中,学生只要有机会接触手机便很容易沉浸其中,尤其是近年来短视频技术迅猛发展,各种APP 的便捷操作很容易让学生上瘾,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短,很难专注做一些困难、复杂的事情。如何训练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并促使其专注地学习,是当今教师在新型教学设计上面临的一个挑战。而《福格行为模型》一书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走向“深度学习”的新钥匙,有助于帮助教师开启了教学设计的新篇章,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福格行为模型”以BJ Fogg(斯坦福说服力科技实验室主任)的名字命名。福格行为模型指的是,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拆解成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素,也就是“我想做”“我能做”和“现在就去做”。福格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表示为B=MAP。B 代表英文单词“Behavior”的首字母,而M、A、P 则分别是动机(Mo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福格认为,如果某个行为始终做不到,那一定是这三个要素没有同时发生作用。[1]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公式中,并没有人们常常提及的意志力。能不能实现行为改变,只需要检查动机、能力和提示是不是出了问题,并不需要责怪学生缺乏意志力。这样便有可能在教师不与学生较劲、学生也无需依赖意志力的情况下,让学习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促使学生摒弃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基于此,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在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按照“福格行为模型”做好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率。
笔者将“福格行为模型”融入教学设计(即教案)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从《福格行为模型》中获得的一个最大启发就是:行为设计的本质就是情绪设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孩子大脑中灰、白质、顶叶、额叶以及边缘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全,这让青少年形成了做事不专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绪化等特点。因而,教师如何根据这些特征做好教学设计是当务之急。
根据“福格行为模型”设计理念,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首先得遵循福格的行为公式B=MAP,从M、A、P 三要素入手。
三要素中首先要从行为动机入手。就行为动机而言,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人类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很容易找到行为动机。第二个要素是能力,这是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可以从科学合理地降低教学门槛以适应能力差异的学生、教学设计上多做功课,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此外还要从做好整学期规划、单元备课等几个方面入手。第三个要素是提示。如何在提示上下功夫,让学生看到提示行为自动发生,提示常常在行为之后。用行动提示来培养新习惯,其好处在于它能让新习惯自然而然地融入学习生活。例如,每天早晨上课前让学生用5 分钟罗列当天的学习任务清单(这个行为可以放在学生落座之后),在每天学习结束后检查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这个行为可以放在学生就寝之前)。
只有通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把这三个要素都融合在内,做出较好的教学设计。当然,做好教学设计是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为前提的,现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逐一说明。
教师可在上课前提前1 分钟到教室,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常规准备如教材、文具、笔记本等),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检查应每天坚持,教师如有其他新的准备要求要提前告知学生(如要求学生自备实验器材等),也可用PPT 展示目标。如果遇到本节课要使用器材,也要提早将器材送到教室,并将器材放置桌下,把学生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课堂中来。
课前导入的方式很多,问题导入法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密度新课可结合时下热点,用找寻新冠肺炎疫苗的活动作为引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以充分调动其专注力。这个案例中,新冠肺炎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对象,触发动机没有问题。与新冠肺炎有关的知识宣传做得比较到位,学生认识它在能力上也不成问题,现在还缺少一个提示,在上课前做一个引入就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当然,类似的导入还有让学生完成小实验等。有了这一步设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在无形中被调动起来。
课中可以根据学情进行灵活多样的过程设计。
1.导学案设计法。在学案设计上,如何将学生的复习环节变成问题描述、如何做好提示、如何将问题细化是教师设计的重点。例如,电学专题复习课作为初中教学的重点,教师常以伏安法测电阻为模板,继而用该电路测电功率为惯常教学手段。而教师可以在导学案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相关基础知识填空、画电路图等一系列环节,在师生共同明确答案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连接。以测小灯泡功率为例,学生连接后发现电压表有示数且很大、电流表无示数、小灯泡不亮的结果(此为教师事先设计)。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抛出以下问题:(1)电压表为什么有示数;(2)电压表示数为什么很大;(3)电流表为什么没有示数,是不是电路不通;(4)能不能从串联电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5)电压分配与电阻成什么关系;(6)什么时候会出现电流表示数很大,而电压表无示数的情况。这样,通过教师主问题式的步步设问,学生步步推理,激发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热情,从而给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系列操作,让学生从局部认识逐步过渡到整体认识,做到真正理解欧姆定律在电学中的应用,实现知识间的前后勾连,逐步完成知识的过渡和迁移。在这个过程中,设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2.温故知新设计法。新课从温故而知新导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完成复习也是一种办法。再次,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方法,初中物理课堂中要较多地运用比值定义法,从速度公式,到密度公式,再到压强公式等;从实验的视角来看,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验证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可以将这些内容设计成表格进行对比,让学生填空。
3.思维导图设计法。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比相对较高,复习课就是学生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如何在复习内容中做好重点知识提示,从易到难地设计学生思考路径?还原知识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验等手段,做好复习课课件,逐步深入。例如:在八年级《力与运动》的中考复习课中,首先,引导学生翻阅课本,查看笔记,设计简单知识点习题,让学生在做题中调取记忆内容。其次,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本章节的核心内容,然后通过实验和视频梳理力与运动的关系,并按照不受力、受一个力、受两个力的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各种“提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参与中自主完成复习。
笔者以上的设计都是从“福格行为模型”达成的原则入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深度学习。
课后作业设计,重点应先放在知识的巩固上,然后做好拓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利用课后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课后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动手参与家庭实验。例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新课后,电学知识就开始复杂化,题型的类型多、知识点多、综合度高,大多数学生如入黑暗的森林,容易迷失方向。这时教师就可以按类型,对课后作业进行一个由易到难的设计。可以先把电阻串并联的基础知识作为A 类,把串联分压特点及比例的作为B 类,并联分流特点及比例的作为C 类,这个过程也要注意电路图的难度也是慢慢加大。当然,设计作业环节,如果能把将练习中应用到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也设计在其中,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也是变相地给学生提示。同样,这个设计过程还是要遵循“福格行为模型”设计的原则。
通过以上简要的例子,笔者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从而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设计的“微习惯”,[2]学生通过学习养成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微习惯”。
每一次优质的反馈,都要做到基于公平公正、焦点明确、频繁交流这三个要素。[3]只有这样,才能予以反馈的接收者安全感,学生才能更好地询问、分享、消化和探究彼此的想法和意见建议,帮助实现师生彼此成长。例如,上述例子中有关课中设计的这个案例,学生上课一定会有答对和答错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当然也可以把一部分问题集中反馈,学生收到反馈后会更加积极。反馈的方式也有很多,笔者在此不加赘述。
行为设计,本质就是情绪设计。一系列的积极体验可以强化新行为,让人形成习惯性的反应。处理好情绪能缓解学生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或心理上的不适,处理得当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积极体验。积极的体验能够强化人的习惯,这不是因为魔法,而是神经化学在发挥作用。良好感受刺激大脑产生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即“大脑中的化学信使”,它控制着大脑的“奖励系统”,帮助学生记住那些可以产生良好感受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继续去执行这些行为。在多巴胺的帮助下,大脑会对因果关系编码,进而产生对未来的期望。[1]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合理化手段让大脑里的神经元调整多巴胺的释放,刷新预期,重新编码。
笔者从教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是教师一辈子的修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初中生的课堂属于比较活跃的课堂,经常会发生让教师意想不到的紧急事件,在处理时能不能保持情绪稳定,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只是一个方面,终身学习是教师修行的另一面。教师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发现更多的盲区,从而更加理解学生、家庭、社会、国家。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才会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设计是比较“烧脑”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做些微调。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脑力劳动,一定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例如:在“福格行为模型”的三要素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三要素中的关注点会有些区别,文章涉及的初中生是有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区分。当然讨论得更细点,还有性别的差异,哪个要素要多下功夫,教师只能在实践中修正,不断完善,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如前所述,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掀起翻天覆地的浪潮。Alpha Go 之父、谷歌公司的深度学习技术专家德米斯·哈萨比斯认为,只有在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智能之后,才有希望让人工智能实现更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教育的核心终归是对人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已逐步成为大多数教师追求的目标。
尽管“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理论研究有,课堂实践也有不少,但笔者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碰到了许多困难。在寻找解决方案之路上,“福格行为模型”还是给了笔者很多启示,在应用“福格行为模型”的过程中笔者亦收获许多,不只在教学工作中,还给笔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改变。笔者相信该教学设计策略,不仅适用于初中物理还适用于高中物理,甚至是其他学科——只是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设计。
总之,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走向“深度学习”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扣核心素养,让学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做更好的教学设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加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更加了解学生。在当下追求“速度、效率”的社会,如何让教学从“高效的无效”回归“常识”;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到学习体验中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