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碧 赵运双 高晓慧 丑安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中药学是中医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学习中医相关辩证理论。中药学课程不仅有机结合了中医药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蕴含着国内悠久丰厚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凝聚着先人辛勤的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智慧成果,是思政教育中极具有价值且有待挖掘的文化宝库[1]。
基于中药学在中医药类院校中作为奠基石的重要地位,结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2]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品德素质教育有效地融合到一起,是每一位一线中药学相关教师需不断探求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学习期间是大学生培养的关键阶段,其所接触的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思政课”的理论课程一般在大学的前两年来进行学习,由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对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在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中不利于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目标。[3]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掘专业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加以运用升华,最终的教育结果做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4]人才培养是社会科技发展以及生产力提升的关键步骤,大学生在夯实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处于全球竞争背景下的忧患意识。中药学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该课程融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以及方剂学的相关知识,内容较为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单纯背记知识点,而忽视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时,大多数教材单单介绍功效和经典中药复方而对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练习不够。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从事中药相关的工作人员,若教师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确保在相关操作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利益和安全。其次,中药学进行“课程思政”,能强化学生对于国内特有的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激励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课程思政”的目的,既避免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相关思政元素的影响下,激发探知中医药文化精髓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5]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作为每一个公民要遵守的价值准则,更是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6]。比如就“诚信”而言,可以列举在中药采收过程中,部分中药饮片厂为了牟取更多利益,将药材的非药用部位以及混淆品、伪品混入到成品药材的售卖中。例如参须作为人参的根须部位入药,而部分企业将人参发育不良的根茎收集起来,混到参须的药品中企图增加商品重量谋取利益。此时,应给学生宣讲诚信经营,不偷工减料,作为正面例子,可以列举百年老字号同仁堂恪守的祖训和信条:“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也是同仁堂能历经300年仍屹立不倒的根本。[7]此外,在“敬业”的价值学习中,可以列举一些老药工在炮制乌头类含有毒性生物碱的中药时,需亲自切片口尝确保蒸至无麻舌感,才能保证将毒性成分乌头碱降到最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药课程中的“爱国”意识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直以来,中医的发展在国际上得不到认可,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医是带有“玄学”色彩的“巫医”。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学者认为中医药不能用科学分析且在中药起效过程中难以对作用机制进行有效解读,所以一直对中医药持否定态度。但从“非典”到最近的“新冠”疫情来袭,每当发生流行性病毒传染时,都需要借助到国内的传统中医药来发挥作用,经过中医名家和科研人员对一些传统经方的配伍调整,及时制备出的配方在临床上使用后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药课程宝库中应大力探究的“思政元素”的部分。首先,基于中药的历史起源,《诗经》当中最早记载中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神农炎帝亲尝草药,后人根据其总结的理论经验编写出《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耗尽毕生心血编写了《本草纲目》流传海外影响甚广,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参考模板……这些为中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者与经典巨著,联想到近现代屠呦呦团队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无数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这就是“文化自信”以及可以进一步上升到“理论自信”的体现。此外,在疫情常态化期间,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借鉴中国的抗疫经验,并引进中药方剂或中成药作为抗疫的指导药物。从中医药抗疫的显著成果看出,将中医药文化和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还可上升到国家国富民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从而具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9]
中药作为天然产物,主要来自大自然馈赠当中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而随着需求量的增大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过度采挖,中药资源处于日益紧张的状态,甚至多数中药未培植到足够年限就被开挖售卖。由于中药植物药当中大部分是根茎部位入药,这也就导致人们采挖过程中破坏了当地的水土平衡,导致土壤荒漠化。[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需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地采挖,不致使资源耗竭。因此,教师在讲解全国中药资源概况时,可适当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例如人类的过度采挖现在已经导致中药材达不到所需要的生长年限,钩藤在古籍中需以双钩茎枝入药,由于临床需求量的增大和产量供不应求,导致现在单钩的茎枝也加入临床用药的范围中,从而使中药的品质降低,导致临床疗效大打折扣。同时,为了避免中药资源的耗尽,越来越多的中药资源开发科研人员转向开发研究不同药植部位的药用价值,例如枸杞叶、银杏叶、葛根花和黄芪茎秆等都被开发成医药保健产品。可见,只有维护好环境资源“绿水青山”的平衡,在中药资源采挖工作中确立和谐自然的生态观,才能使得医药资源持续性地开发创新。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11],为中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讲授中药学课程时,可考虑适当引入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讲解到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时,就可以讲到赵学敏编写这部书时在整理《本草纲目》经典的同时,也敢于提出质疑,将轻粉、马钱子修改后归入毒性中药的范畴,这也为后世对于这些毒性中药的安全应用奠定了基础。讲到单味药青蒿时,可以引入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屠呦呦团队从《肘后备急方》当中发现古人疟疾发作用青蒿治疗时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而受到启发,并保证提取过程中低温萃取,这才提取出了对于临床治疗疟疾有显著成效的青蒿素。讲到麻黄时,可向学生介绍陈克恢作为早期学者是如何深入研究麻黄的主要提取物麻黄碱的,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从而为近代早期的中药药理研究打下了基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药学教师在讲授时可穿插类似传承并创新的相关事件,培养“岐黄学子”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学习热忱,并激发他们为中医药近代事业作出贡献的决心。
中药的起源来自远古时期,人们采摘山上林间的瓜果植物来果腹,久而久之,在同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逐渐地摸索出一套运用这些植物的理论,到后来随着文字的出现,及时进行整理归纳,这就是最初的草药运用理论。随着草药运用理论的不断发展改进,逐渐形成了独特而悠久的中药文化[12],它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同时也出现在中国传统诗词古籍中,例如《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蒹葭”就是芦苇,它的根茎部分“芦根”是一味清热药,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因此常用于泡制凉茶。再比如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对亲人表达思念,感恩敬老,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里面的茱萸便是中药中的温里药“吴茱萸”。诸如此类,还有端午节的时候,部分地区会挂艾草,在家门口撒雄黄粉末来驱逐蛇虫鼠蚁,这些传统习俗正是结合了中药的具体功效应用。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也应多结合实例以本草文化为切入点,将理论学习的过程打磨成传统中药文化之旅[13]。在讲解远志、知母、当归等药物的功效时,可以适时引入这些中药命名背后的含义,表达古人对于远大抱负志向的追求;对于母亲养育的感恩,以及游子对于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再比如传统食物饺子,来源于医圣张仲景冬季在路边看到流落街头的人们,耳朵被冻坏生疮,于是本着医者仁心,张仲景用面皮包裹食材药物放置水中煮熟后分发给老百姓。百姓吃了后既填饱了肚子,又使冻疮得到了治疗。通过这一件件精心筛选的案例,结合医者仁心等无私奉献的医德医风介绍,使学生感触于伟大事迹的同时,也向医德模范看齐奋起。
中药在临床应用调配过程中时,如若药房工作人员审方时不认真对照配伍禁忌进行审核,在剂量把控上没有严格遵照安全给药剂量的范围,很有可能造成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医疗事故。因此,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应在工作中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提供用药并确保调配是安全有效的,维护公众健康和享受医疗条件的权益。在讲解中药的种植,到制剂,到临床应用的过程时,均可以关联到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抵制生产劣药假药的意识。例如,罂粟壳、麻黄等均是特殊管制类药品,一旦落入有不利企图的犯罪分子手中,稍加提炼合成就可轻易制毒,此时应教导学生不要利欲熏心、经不起利益诱惑而误入法律歧途,作为医药工作者应遵纪守法,秉持药师职业操守,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依据有关法规对特殊管制药品进行合理开发和运用,避免落入不法分子手中。草乌、附子和何首乌等有毒害成分的药材,要依法依规炮制,确保炮制到位。应时刻对法律心存敬畏之心,知法懂法,避免非法采购和交易珍稀保护动物中药材和制剂。“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的“中医药法制观念”可以贯穿到中药学类课程的诸多环节中。
“课程思政”旨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切入点,结合多元化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烘托出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强化专业技能,促成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目标[14]。而中药学这门课程在传统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讲授时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后续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对中药学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既保证学生作为中药学专业从业者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为导向或者以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中医药文化相关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制作精良的中医药影像资料,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前人学者们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奉献终身。这样“无心插柳”“润物无声”的思政引入,更能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激发他们为国内传统文化中医药理论研究作出贡献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