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道法术器”改革探析*

2022-12-16 10:50
智库时代 2022年41期
关键词:视域思政职业

袁 盈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一、前言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相关工作会议的指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需要把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达到协同的效果。根据同年的中央文件以及2020年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领域应当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拥有明确的目标,把握重点来开展相应的管理和教育活动[1]。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乃至社会与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 为了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保障每位毕业生都能有合适的就业岗位,除了教授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引导、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相关课程作为在校学生的通识性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就业态度。随着党和国家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结合国家相继出台的课程思政系列文件,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活动是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2-4]。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历史了解得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约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基本成为各个高等院校的通识性必修课程,然而当前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内容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特别在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较大程度的空缺,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全方位的发展。突出问题体现如下:

首先,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源于西方且缺少有效的本土化发展,课程体系中大量理论生搬硬套西方体系,理论体系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支撑,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发展、满足个人需求,在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倾向,缺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仅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也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背道而驰[5]。

其次,现有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融合度低,直接原因是两个教育体系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安排,通常课程思政教育由马克思学院教师或学院辅导员等人授课,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由就业中心负责,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局限于单一课程的侧重点而忽视两个教学体系之间的相似之处,缺少授课内容的互动与有机结合,出现1+1<2的现象。

再次,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且在教学内容上相对固化[6]。多数情况下由就业中心老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授课,非专职的授课队伍无法保障内容的实用性与专业性,流程化的从自我认识与定位、相关职业了解与制定规划等方面开展,忽略了最重要的对于学生职业理想的树立、就业观的引导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背离课程设计的初衷,弱化课程教育效果[7]。

最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媒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许多大学生获取信息往往借助于互联网手段,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价值观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许多不良观念,无视个人应对国家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加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单薄与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容易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甚至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危害国家与社会等情况,于个人于国家均有潜在的危害。

综上所述,当前环境下许多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程思政实施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着力点——“道法术器”

根据前文研究,国内高校需要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措施来改进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和管理活动。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的紧抓“道法术器”四个着力点来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道”——价值引领。即为通过课程中设置专业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相融合,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责任感,化理论为德行,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法”——教学规律。即为紧密结合本课程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通过课程教学挖掘学生兴趣点与闪光点,对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进行分析与鉴别,确立符合时代与国家的道德价值体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成,健康成长为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术”——教学方式。即为强调要紧密抓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的特色优势,打造更为多元化的教学路径。例如,针对其拥有更加广泛的课程内容这一特点,在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丰富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器”——教学媒介。即丰富现有教学平台与媒介,主动迎合信息化社会需求,吸引学生兴趣,增加教育效果。

紧抓“道法术器”四个着力点,将为结合思政教育视角,找到适合高校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可行思路带来帮助。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与探索

按照前文提出的四个着力点,积极寻求适合高校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可行思路,具体探索如下:

(一)“道”——实现价值引领,构建专业体系

若要攻克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第一着力点之“道”,应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并充分关注如何构建更加全面、规范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放在首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走正道。在把握课程建设的重点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想上领会这样做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在未来职业规划的大方向中行道德、走正道。在教学环节,应有丰富的课程内容,包括对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了时代色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理论成果,帮助每位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了解更多的就业和择业知识,以及未来岗位应有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学校回归专业,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自己所学可为何用,进而树立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有的放矢、查漏补缺,实现通过课程教育既为学生培养价值观与规划职业生涯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动力,做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统一。通过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将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具有的优势和能力,形成更加积极的择业态度,在课程实践中领悟到职业精神的内涵,更加坚定自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这将促进和帮助构建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另外,应打破固定授课模式,以多方位价值引领构建专业化课程体系。规范化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打破当下的授课模式,改变许多拥有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师对于课程本身存在的固有认识,多个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深入交流并强化合作,紧跟国家政策指引,结合校情与学科专业背景,制定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对于授课教师的选拔应有严格的门槛,鼓励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或行政辅导员等群体参与到相应的培训过程当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深度融合的运用能力与水平,或直接邀请企事业单位的职业生涯规划师作为教研组人员带队研讨,才能为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提供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

(二)“法”——遵循教学规律,养成阶段教育

对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第二着力点之“法”,便是要遵循教学规律,杜绝盲目不合理的教学情况。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既要遵循专业课程的教授规律也应遵循德育思政课的教学法则,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最终能将职业生涯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到达最佳效果。

在教学规律的把握中,应遵循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注重学生阶段式培育。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得知,许多教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仅需一本书并在一学期内完成授课,但由于课程主体内容可分为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规划引导与入职前期准备等方面,在学生时间线方面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流程,因此在一个学期便完成开课到结课略显仓促,不能全面贯穿生涯教育。对此,应要有侧重点地进行课程优化和完善。比如,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侧重点应聚焦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深刻理解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中,才是正确的择业观,只有选择甘于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路径才是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人价值的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后,在学生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明确个人定位,带领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一个合适的职业理想是学生学习中的灯塔,学生结合个人情况与理想进行针对的查漏补缺,提升专业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定期梳理现状与预期之间的差距,若有需要及时调整职业理想等。在临近毕业面临实习或择业时,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匹配,重点对学生传授面试技巧、角色转换后适应能力以及工作需要的基本素养、职业道德与品质等,帮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应对新身份的挑战。同时,学校应定时对上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实际诉求,以此作为对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和形式作出补充或完善的重要依据,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三)“术”——打造多元路径,增设实践联动

对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第三着力点之“术”,是要丰富现行教学方法,打造多元路径,多维度入手激活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活力。

多元路径的打造,需要探索更具体的融入方式,下文提出“画龙点睛”“专题嵌入”等教学方式,以期助力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如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方法单一,多通过课本+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均较低。若要提升学生关注度,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丰富教学方式,经过调查与课程实践可得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画龙点睛”“专题嵌入”的教学方式,可大幅度增加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渗透性。“画龙点睛”的教学方法是指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简洁明了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职业道德观提升教学高度。例如在传授“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可举例疫情期间的多个医护正能量事迹以加深学生对“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理解,把抗疫事迹传递出来的大爱无垠精神,提升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高度进行讲解。“专题嵌入”的教学方式指教师在不打破原有专业课知识点的基础上增设思政专题教育环节,以互动项目方式理解知识点,深化思政主题。例如在“自我探索——价值观”教学模块中,开展价值观市场互换的活动,最终完成学生对价值观澄清和排序的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在交换和抉择环节中思考是到底何为正确价值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职业选择的价值高度。

除此之外,还可尝试在课程体系增设实践环节,联动学生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工作。例如在“唤醒职业生活规划”模块,以撕纸游戏的活动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具象化为“尺”,根据教师指令对应时间段进行撕除,整个实践活动能令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时间的宝贵,唤醒职业规划意识,继而教师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如何成为有价值的人入手进行思政讲解,令学生在有意识地开展职业规划同时明辨何为是非对错,树立正确三观。还可尝试联动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以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为出发点,为其职业目标的评估、选择、适应奠定基础,把握职业生涯的正确发展方向。

(四)“器”——混合教学媒介,融入信息技术

对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第四着力点之“器”,便是紧跟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主动采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权威数据显示出,年轻一代的学生更加倾向于采取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各项娱乐和学习活动,也充分体现出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依赖,这为课程教学指出新的思路。

教学媒介应融入信息技术,在“主流+非主流”混合模式下塑造符合年轻一代的新型课程方式。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主流常用ppt课件、“智慧职教”平台、“对分易”平台等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虽教学效率较高,但学生兴趣淡然。因此,在常规“主流”教学媒介中应插入多项“非主流”教学媒介,例如在课前利用微博、B站、A站热门视频进行引导,在课中运用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B站互动视频、微信小程序、智联招聘、脉脉等多媒体互动软件进行授新,课后布置作业需通过抖音平台上传等。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学习方法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系列新媒体软件还使得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加之采用生动的视频与图文等形势呈现,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必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五、总结

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调研总结,按照道、法、术、器的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可行思路,并提出适合高校范围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为课程思政模式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探索依据。

猜你喜欢
视域思政职业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