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敏
东莞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知行合一,最早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并广泛运行于实践论与认识论的命题之中,也是心学的核心精神理念。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就是指客体应当顺应主体,客体与主体相辅相成,不可互相割裂;其中,“知”是指道德与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知与行的合一,不仅要认识原理,尤其应当进行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优秀的学习策略[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统一既是方法观,也是认识论,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旨在强调知与行相生相成的辩证关系,调节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推动思想认知落地于应用实践场景。“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是世界教育的趋势。“知行合一”规律是知与行范畴的对立统一,其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在教育价值上,知与行互为基础、相互联系,又互为目的和过程。在教育方式上,知与行互相包含、互相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达到“转识成智”“以文化人”“实践出真知”良好效果。在教育过程上,知与行互相协调、和谐统一,对立统一、合而为一,达到身心和谐、情知互动、全面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遵循知行合一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完善育人体系[2]。
随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也将进一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当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关注度低、个人综合素养培育程度不高以及对思政课程教学缺乏兴趣等问题。此现状不利于艺术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背景,通过对“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在各高校推进专业思政现状调查与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试点实践,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实施,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在“知行合一”理念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坚持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以知导行”“知行并进”的教学组织模式,以达到“知而必行”的教学实践效果。克服了知行分离的现象,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3]。
在传统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实效性不强、创意性不高等问题,容易导致出现“人在心不在”的形式现象,削减《艺术设计》课程的育人质量。针对这样的情况,以知行合一理念开展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是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的具体体现,既能够促进艺术课程与思政内容的衔接融合,丰富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育内容,同时也让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创新并“走心”,为受教育者“排忧解难”,提升艺术课程教学实效性。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上,能够借助知行合一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如以知行合一理念开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资源、以知行合一理念对现有教学内容与层次结构进行重构与再设计,改变传统理念下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布与逻辑结构,新添更多兼具趣味性与思政性的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形式创新上,对比于传统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形式,知行合一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对应,关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够优化与重构《艺术设计》课程的组织形式,并引入更多具有创意性的教学模式,进而实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形式创新[4]。
大凡具有成就的艺术家,往往有正确纯粹的审美意趣,坚守艺术正道的思想境界,以及严谨突出的专业艺术,这是当前艺术设计从业者效仿的榜样,也是其安稳立于行业发展的生存之本。显然,作为艺术设计受教育者,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拥有真本事、硬功夫。同时,也要修身养性,维护艺术的尊严与品格,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以知行合一理念开展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对于《艺术设计》课程学生的专业与德行发展都有着诸多益处,有助于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灌输到每一个艺术设计学生的心灵深处,将艺术设计学生的审美创造引向正向、积极的发展路途中,打造更多有风度有温度的艺术设计作品。在专业技能层面,知行合一理念能够培养艺术设计学生高度的自觉性与自律性,自觉地将《艺术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融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并从专业角度不断审视、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专业实践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扎实自身的基本功与专业技能。在德行发展层面,知行合一理念能够促使艺术设计学生,吸引并融合优秀艺术家的气节、风骨和人生境界,摆脱娱乐至死的艺术审美,敬畏艺术、热爱艺术,自觉追求德艺双馨。
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归属,当前中国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教育理念与方针策略。第一类教育理念是以基础技法为导向的“学院派”培养策略,强调极强的基础,强调“行”先于“知”,强调设计师与艺术家的精湛技法与设计能力,以对于材质的强烈追求为特征。第二类教育模式是“创新派”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强调“知”先于“行”,强调学生的思维创意,创新能力。此类高校希望培养出具备前瞻性设计思路的学生,同时孕育出具备自主学习和研发能力的成长型设计师。我们更需要一种在稳健教育的体系中,同时进行“知”的培养与“行”的实践,从而避免其风险的教育思路。从人才的选择上,我们尝试扩大选择范围,着力于培养思路开阔、技法纯熟、眼光灵动、功底扎实的艺术设计师。这类人才无疑能够承担以往不具备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思路就是通过“知行合一”艺术设计培养模式能够做到的最大潜能[1]。
知行合一的实践要求,在于平衡实际问题与理论回答的协调关系,让《艺术设计》课程在知与行的层面互相融通,并使得一方对另一方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形成育人合力。然而,受限于应试教育、考研热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人仍旧存在重专业知识思政教育的传统教学现象,不能围绕具体实践进行及时的理论回答,无法依据理论知识开展及时的实践训练,践行着先理论再实践的逻辑思维,再加上监督考核机制的缺少,进而致使知识与实践相互割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互转化,削弱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整体性与实践性。例如,当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仍旧偏重于“知”的层面,仍旧延续着以普及与传播艺术设计基础理论方法为目的的教学思维,与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实践内容的联系不紧密,缺乏课后校园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使得知识学习与学生实际需求、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信息孤岛,无法确保知与行内容的供给侧平衡。除此以外,也存在着重过程导向轻成果验收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以实时教学内容实践结果为导向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5]。
在当前数字媒体社会背景下,教育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与实体学习空间不再泾渭分明,以网络空间为主的内容平台、艺术设计软件逐渐出现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使得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的教育成本、组织时间大大缩减。然而,纵观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仍旧延续了以实体空间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实践,对于网络空间中的艺术设计实践关注度不高,且在实际课堂上缺乏网络形式的艺术设计实践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情境下提倡的课程网络实践教学场景不相匹配,致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仍旧是两块场地空间。例如说,当下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尚未运用混合式模式教学,未进行网络与实体教育空间的衔接,导致《艺术设计》课程理论教学过于侧重理论学习,实践教学过于侧重艺术设计技能培训,无法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进行实时评测与检验。
一方面,应当以供给侧改革进行课程内容优化。要从理论高度与实践运用层面出发,将行动自觉与认知提高作为出发点,关照学生的所需所求,明晰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知与行两个层面的问题,并围绕实践的理论应答、理论的实际运用,以供给侧改革来调整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逻辑关系,调整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课程设置,做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前期理论学习、实践过程指导、教学后期反馈等工作,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来推进知识与实践相互转化,让知行呈现相成互构的关系。例如说,可以将项目式教学法引入艺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制定项目的教学形式,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将已知理论代入项目实践情境,实现知行统一。
另一方面,应当完善现有评价体系。知行统一在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也有着更加深层含义在于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思政能力,完成思想向行动转化的自觉。因此,可通过完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时性评价、融入思政知识元素等方式,构建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体系,为学生塑造知行合一意识与能力提供检测工具,用于判别与衡量教学在知与行层面的融合成果[6]。
一方面,应当以混合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得益于现有教育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法得到广泛应用,并使得理论与实践共同呈现在同一空间中成为可能。因此,结合当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现状,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进行革新,打破传统封闭教学场景,搭建多功能数字媒体实验室,以“知行合一”为理念来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景,促使理论转化为可看见的成果。例如,依据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特性,可将一堂完整的教学课程分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场景,让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对所属模块理论进行实践操作,并布置网络化艺术设计作业,促使《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更具实践性与持续性。
另一方面,应当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针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偏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以知相生、以知促行为指导理念,可在保持自身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借鉴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如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等,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课堂、校内、网络为载体,丰富《艺术设计》课程的社会实践、产品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打造班级专属的艺术创作坊、网络媒体创作账号等,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知识。
针对“知行合一理念开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既要有意识也要有能力,既要解决思维逻辑问题也要解决行动自觉问题,应当确保教育主体能够辩证性地看待“知行合一”理念,娴熟运用其分析与解决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问题,并探索其的问题、价值与实践导向,从而来推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改革,培养德行兼具、品学兼优的艺术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