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2022-12-16 10:33吴静芳
山西青年 2022年23期
关键词:媒介心理健康素养

吴静芳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称为《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人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拥有自己上网设备的已达82.9%,其中手机拥有比例达65%,其次是平板电脑占比26%。此外,在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以互联网为主的媒介进行上课、获取信息以及择业交友等活动。由此可见,不论是硬件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是是时代环境的改变,新媒介俨然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然而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在给予当代大学生便利的同时,对于处在拔节孕穗期的他们来说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如低俗文化现象、网络暴力等等。《报告》显示未成年人曾表示上网过程中遭遇不良信息的比例为34.5%,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27.2%。对此,假如不正确地误导大学生,新媒介所承载的庞大信息将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涵义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ture),中文可理解为媒介辨别能力、媒介识读能力、传媒素养等。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首先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概念。主要目的是批判流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培养青少年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抵抗流行媒介中“廉价的快感”。麻省理工学院的项目研究小组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包含模拟、游戏、表演等11项核心能力[4]。

国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有着不同的界定,以下是笔者总结的较有代表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界定:即将视野聚焦于认知、互动与应用等维度,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对媒介信息、传播渠道、价值观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合理的评价,并形成积极的信息选择反馈模式、建立批判性的媒体思维、提高对不良信息的筛选与辨别能力。此外,还包括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知识传播与创造、维护公共信息领域安全的教育等。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的任务是:第一,针对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第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形态多样化,形形色色的信息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无差别性的高度“接收和信任”容易引起心理危机。因此,充分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与干预,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新格局,对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其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第一,人格发展方面,作为人们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质,完整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最后及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发展与自我探索的关键时期。网络信息时代下媒介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5]。在这种虚拟和现实的切换中,学生很容易陷入自我认知混乱,进而出现抑郁、自卑、迷茫等问题,导致人格发展中的缺憾。媒介素养教育要适时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网络信息观、阐释网络角色构建及其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而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行为。

第二,人际交往方面,媒介的多样性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渠道,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社交活动越来越依托媒介进行。因此,随之出现了多样的拟态空间和人际关系,不同学生对这种新型人际关系与社交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模式,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明晰拟态环境的特点,厘清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差异,进而帮助大学生提升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运用能力,正确引导利用新兴媒介进行交友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网络,帮助他们避免现实中的精神空虚以及人际交往的情感危机和心理障碍。

第三,社会适应方面,梅诺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6]。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帮助大学生通过合理地运用媒介自我发展以及对社会形成正确认知,包括紧跟社会发展与变迁正确参与媒介活动,对西方文化渗透的甄别、对各类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对新词热词的接受度等,个体能否泰然处之于变迁的社会环境并保持知情意一致,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保持相连。由此可见,媒介的客观实在性对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主要包括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两大主体。根据调查研究,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者对媒介有较强依赖,但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多数始终保持消费者角色,主要活动是生活消费、获取信息、自我社交和科研,缺乏运用媒介技术进行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具体体现在新兴网络媒介环境中,心理健康教师未能跟进大学生媒介发展水平与大学生进行媒介互动。例如,教育方式依旧停留于传统课程、团辅以及文字宣传,较少利用主流媒介如抖音、B站、微信与学生进行“微文化”互动,导致与学生代沟加深,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心理咨询的接受度,从而影响心理教育效果。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媒介信息认识深度不够,媒介信息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虚拟性,较少心理健康教育者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不利于教师深层的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情况,进而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仅少数如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传媒类学校或传媒类专业开展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尝试,并且学校基于传媒属性才决定了这类高校对学生媒介素养的高度重视。就媒介素养教育的层次而言,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对此的研究几乎寥寥。并且经研究调查,即使目前一小部分高校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均为公共选修课。多数学生并不了解此课的内容及意义,选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选到心仪的课程只是被动选择完成学分。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传播学、新闻学的视角出发,较少从学生的心理视角在校内进行普及宣传。此外,部分高校缺乏媒介素养教育意识以及专业教学水平,因此没有组建相关的教研团队并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的培养机制;另一层面而言,媒介素养的教育没有被视为与体育、劳育、美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体系当中并未纳入考核机制,从而无法保障媒介教育的开展。

(三)缺乏融媒体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皆属于动态、发展、开放的教育,因此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实践的探索。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缺乏系统的完善的融媒体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材,即媒介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独立,即使部分高校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仅仅是媒介工具与心理教育内容物理层面的叠加,并未产生本土化的化学反应,即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国情特点的研究,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此外,学校缺乏相关教育模式的探究,相较于体育、美育、劳育等素质教育,融媒介素养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从实践层面加强学生对多样媒介环境的适应性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旧停留于课程、讲座、团辅等传统教育活动,学生缺乏媒介技术运用、媒介信息分析的实践平台以及活动体验,不利于学生真实的获得教育体验。

三、媒体素养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培养其媒介认知力、感受力、创造力,认识到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另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接触者,其自身媒介素养的认识和媒介运用的行为将潜移默化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而心理健康教师作为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主导者、心理品质的培育者,其对媒介素养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技术把握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因此,高校应明确其工作内容和要求,督促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并据此合理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并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水平。同时,鼓励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创造性、规范性地进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例如通过主流媒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跟进,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打造师生良性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生态圈,从实践中提升自身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从媒介的娱乐者成为理性的运用者,进而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的实践水平。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在融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实现科学性、实效性地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必需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当中,确保媒介教育的常态化和系统化。首先,开发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研设计中,要定期认真调研媒介素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适当借鉴国外相关教育经验,更新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课程体系。其次,拓展教学平台,以媒介作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体验。例如,让学生参与校园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广播等运营工作,学习媒介信息的选择及传播,提高对媒介环境特点的认识和媒介运行规律,进而提升其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再次,打造教学团队。对高校而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教育体系。具体包括定期对其进行媒介素养培训、媒体集训以及教学能力考核评估等,提高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同时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力度

首先,应建立制度保障。教务管理部门及学生工作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出台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制度,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劳育、德育、体育等素质教育提升到同等重要位置,齐抓共管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心理课堂、进心理教材、进教育者头脑。其次,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家庭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辅助阵地[7]。家是大学生除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场所,其心理状态变化、媒介使用行为都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并且家长自身媒介素养层次以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认知情况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可随时知悉学生动态引导家长改善,以确保教育实效的延续性。最后,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后疫情时代,由于疫情防控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他们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关注度及使用频率不断攀升,由于网络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不良信息的传播仍无法从源头被遏制,难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情感教育,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改变[8]。具体而言,要贴近学生做好网上心理辅导,同时推荐有价值有意义的网络资源供学生学习和活动,避免过度沉溺于虚拟不良的网络环境造成精神的颓废和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此外,打造校园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展微视频大赛、影评之星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适应网络生态,同时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

四、小结

媒体素养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合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和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塑造完整的人格,进而有利于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

猜你喜欢
媒介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