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青聪,张贵生,姜玉钦
(河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凝聚资源,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科技与智力支撑;与此同时,为自身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奠定坚实的生存基础,进一步发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并取得双方互动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管理和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1]。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二者高度协调;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适应,在此过程中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才在当今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间的竞争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愈发激烈,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使得多方面都需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因此,推动研究生教育一直都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校的水平和特色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学科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学校的特色取决于学科特色。因此,地方高校把学科特色定位为学校的发展方向,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成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优势学科即是高校的特色学科,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且优于其他高校。地方高校将现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配置,着重支持本校建设良好的基础,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相适应。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通过特色学科凝练和引领,促进带动学校多学科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立校之本”,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无法创新。
优势学科的形成离不开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而只有位于国民教育体系顶端的研究生教育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渐建立,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相对合理。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来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实现国家战略、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集中体现于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其亦是目前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主题。优质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成果,从而产生富有声誉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与此同时,优势学科汇集资源又可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二者相辅相成。
学科是实现高校办学功能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组织的最基本元素[2]。其中社会服务是高校借助其特有的多种优势资源,如人才、智力、创新等,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成果推广、高水平工艺革新、高层次智库咨询、高效率文化传承等多项服务活动的总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和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大学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凸显,其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使命更加明确。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3]。同时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创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高校正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又离不开学科的支撑。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亦明确提出,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同时强调以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4]。《方案》特别强调了学科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见高校相关学科,特别是优势学科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品质。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给地方高校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地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地方高校仅通过增加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量化措施的办学思路,在短暂膨胀式的发展之后,出现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下降、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同时,地方高校的经费和资源等先天不足,其隶属关系和管理主体差异较大,不仅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更影响了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质量。因此,地方高校需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培养契合实际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谋求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进一步汇聚资源,加强优势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特色的学科,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5]。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6]。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7]。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也被列入学科评估的关键指标。优势学科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抓手,只有汇聚相关资源,集中智力创新要素,培养高水平人才,才能差异化发展,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使命担当。
以高质量的优势学科建设,推动高质量的高校经济社会服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优势学科建设需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紧跟国家宏观政策,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凝聚学术队伍,校企协同创新,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提供智力服务和科技贡献的过程中拓展优势学科发展空间,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支持,逐步形成合作共赢的优势学科可持续发展新态势。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具有96年的发展历史,先后入选河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河南省首期A类优势学科和河南省A类特色骨干学科,是河南化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科在原始创新、核心前沿技术创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以及对河南科教国际化、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引智学术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1.地方需求导向深度融合。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特色优势学科坚持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引领行业产业技术发展。学科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骨干企业共建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如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新乡市大健康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的牵头单位,学科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阿托伐他汀钙片是医药市场上降胆固醇类的一线用药,是国家行业骨干企业天方药业的主打产品;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出现了杂质含量高、“三废”排放高、转晶收率低等问题。企业后续委托学科相关科研团队对阿托伐他汀钙片原料药的合成进行新工艺开发,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产业化研究;新开发工艺不仅提高了产品纯度,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三废”排放,年均增加经济效益近1.5亿元;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为企业和学校培养多名人才,多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获得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等称号;同时该项目还获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且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原始创新引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特色优势学科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与决策支持。曲克芦丁是一种重要的毛细血管保护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其主成分含量不低于80%,而达到此标准比较困难。学科相关科研团队针对曲克芦丁合成新工艺开展攻关并取得突破,完成了曲克芦丁原料药达到外标含量98.0%以上,单杂小于0.5%的合成工艺技术,达到一般化学药物含量的要求。相关研究成果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件及100万元企业横向项目,依托该专利技术天方药业建立年产80吨曲克芦丁原料药生产线;同时起草的药品质量标准载入我国药典,不仅协同升级改造了大品种药物,还推动了国家药典标准升级。近年来,学科先后完成28项科技成果鉴定,40余件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在合作企业实现转化应用,每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数亿元,推动一家合作企业成长为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核苷研制和生产基地,并成功上市。合作企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了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亮点。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在实施的多个重大国家战略,如新一轮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中部地区崛起等都需要大量人才支撑。一般来讲,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本结构要求较低,而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则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本结构支撑。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升级。
在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针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且为了实现高校无法独自实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即同时具备学术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特色优势学科和行业骨干企业在长期合作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共同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其既是改进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学科针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两段式”培养模式,除了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增加由企业研究人员授课的实践课程,最后在基地选择并完成源于工程应用实际的课题;二是“双导师”制度,高校和企业为每个进入基地的研究生各指派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承担一定层次科研项目的专业人员担任其硕士生导师,不同研究背景和专长的“双导师”可以培养研究生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在多个方面均存在密切联系,这为其整体性协调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同时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创新和原始创新引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合作模式,在长时间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借助于建立的研究生创新及联合培养基地,不仅打破了原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局面,而且可以实现优势整合:高校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要求,企业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能够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回归高校人才培养根本使命、培育和凝练办学优势与特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构建校企整体性协同互动机制等措施,可以在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为强化地方高校优势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及其整体性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