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李冰
(闽北日报社,福建 南平 353000)
近几年,新媒体给传统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不断涌现出来的客户端、公众号等,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也推动着纸质媒体必须进行转型。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也为纸媒记者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时代,纸媒记者如何适应新形势,写出好新闻,成为当前一大关键问题。其实,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清楚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在传播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会更加喜欢看一些较为短小精悍的新闻,因此以此作为基础来进行研究,对传统媒体人员提出要求会显得更为具体。传统纸媒记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视新媒体时代的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更加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此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因此,纸媒记者要想写出好新闻,归根结底要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十分清楚。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呈现出来的变化及特征,其实是生产理念或者说生产流程上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新闻传播的方式更为先进。新闻变得更加碎片化,也更加容易创作和生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传播变得更加松散,这其实是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更加注重新闻内容和新闻受众这两个方面,以此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在新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就必须要了解清楚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纸媒带来的冲击,也就是说,纸媒记者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趋势和特点,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在此基础上写出精品新闻。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对媒体新闻只局限在被动接受的层面,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与受众都保持这种传播与接受的关系。然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传统媒体要想发展,必须在观念上进行调整,要求媒体要以用户为中心,利用网络上提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完全了解受众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解读这些数据,获得对受众心态的全方位理解,以便进行更适合受众的报道。借助新传媒网络平台,媒体从业人员可以与观众进行良性的交流和沟通,实现新闻信息的分享与互动,从而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
传统的新闻报道编辑过程,往往采用的是一个封闭的模式。记者的新闻采集、编写直至发布,都是在新闻组织机构内部完成的,受众无法看到,也无法参与,更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同时,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当中,一条新闻往往会最先出现在报刊上,然后出现在网站上,最后出现在微信公众号当中。其实,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恰恰违背了新闻传播的规律。因为一条新闻,最先出现的应该是手机里,主要是新媒体时代,手机终端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显而易见的是,新闻的传播速度是手机快于网站、网站快于报纸。与传统纸媒生产流程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报道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新闻生产流程实现产品的全媒体化、报道平台多元化、新闻资源重组共享、新闻互动等。编辑由新媒体介入,通过个人与技术的合力共同完成。新闻从业者同时作为传者和受者,参与新闻生产。对于广大受众而言,这时的新闻编辑过程是可见的、可参与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消失,新闻编辑由幕后逐渐走向台前,从而体现其开放性的特点[1]。其实新闻生产流程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进步,或者说一大特点,这就对传统媒体记者或者新闻机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它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主动了解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
新媒体时代呈现出和传统媒体时代不一样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全时化。它是指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在时空上变得更加便捷[2]。第二个特点是信息获取移动化。在当今社会,一部手机可以让每一个人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第三个特点是信息呈现可视化。也就是说,通过一部手机,借助网络就可以让每一个人浏览图片和视频新闻。这是以前传统媒体时代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就是说,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报纸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开始转变为立体化,也就是说,人们浏览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变得多维度和立体化。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趋势越发明显,纸媒记者的职业角色也发生巨大变化。纸媒记者必须由只为单一媒体采写新闻,发展成为具备向不同媒体平台提供新闻产品的全媒体记者,“全能”成为新媒体时代记者的重要标签。纸媒记者如何把握新形势与新特点,向多功能全媒体记者转型,写出好新闻,让“内容为王”这一理念继续延续下去,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成为当前纸媒记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探讨,它包括传统媒体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树立新媒体的意识,同时新闻机构要更加注重针对传统媒体记者的培训,让他们在业务能力等更方面都能完成转型。从新闻受众的方面来看,新媒体时代记者要更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要更加注重内容为王,并且督促自己形成精品意识,让自己能够全方位适应新媒体的时代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比从前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媒体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求,只有及时转变观念,才能被广大受众接受和喜爱。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文本、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实现资讯传播,涵盖了报刊、电视、电脑、手机等。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查找任何感兴趣的资讯。而在此之前,纸媒新闻记者可以携带笔、笔记本和摄像机[3]。这就要求纸媒记者转变为全媒介型新闻报道记者,不仅要会撰写新闻报道文稿,还要会制作动画,会拍照制作视频,甚至还要使用无人机航拍等。所以,传统纸媒体新闻报道记者要转变传统思维,首先要更新观念,增强新媒体意识,从资讯生产人员转为新媒体服务人员,从具备专业上的单个技能,转变为具有融合性质的多种技能,最终发展成为具有集采、写、拍、录、编辑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等多项技能于一体的全方位新闻报道记者。
拍图片、记录视频,对习惯用传统采访方法的纸媒新闻报道记者而言,若想使用得得心应手,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例如,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而习惯用笔记事的传统纸媒体新闻记者,有时甚至还不能产生立即用手机拍照或录像的意识。但新闻稍纵即逝,所以纸媒记者必须要培养全媒体意识,加快新闻记者转型,在遇到突发事件以及抵达救援现场时,才有机会拍到现场感强烈的新闻画面,也才有机会完成更好的新闻报道作品。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记者来说,要更加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更新新闻作品的创作观念,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出发,研究当前写作的特点,从而增强新媒体意识,创作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新闻作品。
为有效应对新兴传媒的挑战,不少报业加快了全传媒构建步伐,促进移动手机APP、新媒体网、微信、微博和抖音的资源共享,构建了专业、多样、亲和的融传媒平台。而这就需要培养一支全媒体采编队伍,加入到转型实践的大军中。传统媒体要想让纸媒新闻记者迅速转变成全媒体新闻记者,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与培训制度,使记者迅速学会全媒体新闻记者各项必备专业技能。比如,将记者采写制作的在公众号、视频号发表的文章也纳入考评范围,可根据阅读量、转发量等进行奖励。而纸媒记者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中写出好新闻,必须也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机构的各项制度,在这种建章立制的环境当中,修炼好内功,为自己的成功转型做好积极准备。比如,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以便在采访中能够更好地搜集素材,为写出精品新闻做好准备。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写出让受众更为喜欢的新闻报道,或者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从新闻从业的环境来看,新媒体时代不同于纸媒体时代,要更加注重对于传统记者的培训,让他们能够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完成全媒体记者转型。帮助他们提升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以新媒体受众的需求为落脚点,更加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观念和业务能力上都要保证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新媒体时代记者[4]。
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角色和定位都经历了转变,然而责任意识却是需要坚守和深化的。坚守以真实、可靠、客观的原则传递信息,做好把关工作,切实承担起对舆论进行监督引导的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由于新闻媒体环境当中的行业竞争加剧,为了提升受众群体的关注度,新闻媒体业务中追新、求快已经成为常态。因此,某些新闻媒体,为抓住受众群体的眼球,对消息内容断章取义,以粗俗、浮夸、猎奇的文章标题诱惑听众,从而引发对舆论的误导。在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新闻片面化采写、粗俗化迎合、盲目性抢发、策划性炒作等,都是转型阶段的记者所必须重视的报道误区,这些既造成了信息垃圾,也消耗了观众的注意力,对一些其他报道消息形成了不良影响,也对社会风气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要承担起满足人民对于新闻的需求的责任。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客观与真实性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新闻的传播方式,会比以前传统媒体时代更加迅速。假如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或者是一些虚假的新闻,都会经过新媒体来进行广泛传播,从而对新闻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和客观性,在此基础上要保证新闻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新闻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传播时代的传授关系,以双向互动模式取代了单向不对等模式。在此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受众观念也得到了重塑。从以传者为重要中枢,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转变为以听众为重要中枢,通过平等说话方法来适应受众多方面的信息需要。
如何真正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需求,这也对纸媒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记者采写一条新闻往往要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报纸等多平台发表。平台不同,受众也不同,对记者的写作方式和采访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学会“一鱼多吃”,改变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方式,制作出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全媒体新闻产品,满足读者的多种信息需求。
其实,从新媒体的特点来看,它更加注重以内容为王。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吸引眼球的新闻,最终都会被有质量的新闻所淹没。而真正能够适应大众需求的新闻作品,才是更加好的作品。这也启发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纸媒记者,应该更加注重新闻内容的写作。除了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外,更要从受众的特点出发,以受众为中心,进行新闻作品的采访和创作,以此来满足大众的需求。通过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大多数人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是迅速地亮出态度,却缺乏深度思考,从而导致大量信息重复,质量低下,令人生厌。信息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我们缺乏的是对信息的选择、整合以及深度解读。传统媒体相较于新媒体不具备速度优势,但是可以在新闻深度和速度之间有所权衡,在内容制作上下功夫,打造优势内容。这就需要传统纸媒记者要凸显精品意识。其实,新媒体的新闻呈现出更为碎片化的特点,这对于传统媒体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谓挑战,是对传统媒体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传统媒体记者要主动适应当前的新媒体时代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包括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等。所谓机遇,就是新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但是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记者要更加注重内容为王,不要被当前的碎片化新闻和所谓标题党的不良新闻环境所影响,要主动从内容本身出发,创造出既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新闻,又能产生巨大热度带来积极影响力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需要如何进行阅读是时代赋予的一个大命题。在此背景下,报纸新闻写作的创新是目前报业改革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彻底摒弃传统的传播理念,不断吸收新媒体的优势,才能满足广大受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在新媒体浪潮中实现成功转型和持续发展。当前,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传统纸媒新闻记者要保持传统纸媒的优点,也要把握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与规律,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传播思维的根本转变。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之下,传统纸媒记者应该更加加强业务的学习,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形势和特点,要从人民群众更为喜闻乐见的角度去思考新闻切入点,从而写出更适合人民群众阅读习惯和喜好的作品,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写出更多的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