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鼎琦
(南平广播电视台,福建 南平 353000)
新世纪以来,我国媒介产业迅速发展,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作为与观众间沟通和互动的桥梁,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录播形式逐渐转换为直播的趋势下,主持人现场反应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的观感和体验。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不论是以硬新闻的严肃性为主的新闻节目,还是以软新闻的消遣性为主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存在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补充说明新闻和信息内容,同时更能够拉近与受众间的距离,给予受众亲切感[1]。因此,在实际的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台主持人的选择和现场播音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关键的工作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制作单位并没有形成正确的选人意识和培养意识。一方面,在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理念之下,电视节目主持人更在意外貌、音色等基础性条件,对于主持人的现场反应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并没有太多关注;另一方面,对于后期的培养工作来说,多数单位也未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主持人队伍提供良好的现场播报能力培训,实际工作中未能看到提升的效果。其次,主持人专业基础素质问题。很多主持人出身于播音主持专业,虽然出身科班,原则上应该具备专业性,但是很多时候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并不扎实,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掌握得也不扎实。因此,很多时候在基于新闻内容进行现场发挥时,容易出现错误和失误。同时,很多主持人更侧重于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并不关注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口语表达和思维逻辑上也存在欠缺。最后,当前节目制作中有很多新兴媒体技术的融合。例如,全景直播、虚拟主播等,在这样的节目形式下主要考察的就是主持人的全媒体业务综合能力。但是部分节目主持人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实际播报过程中可能在整体的配合中出现失误,影响观众的节目体验。例如,在与虚拟主播配合时不清楚制作原理,眼神定位有问题,不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真人主持人和虚拟主播之间流畅及有效的互动。总而言之,为了实现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优化,主持人的现场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得到有效提升。
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优化和改进之前,节目制作方和传媒相关单位应该把握好对于主持人现场能力培训的根本性原则,并在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工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于新闻事件或信息的原则。一方面,不论是何种节目类型,最终都是要实现受众信息需要的满足,对于受众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的发挥和表现并不是观看时所关注的重点,信息内容才是关键。另一方面,主持人是连接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观众进行新闻信息的解读,利用生动形象的播音和表达,引导受众的注意力。因此,主持人能否正确转述和解释节目内容,应该被列为现场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第二,以受众为核心的原则。不同于传统媒介时代,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微时代的到来,当前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因此,传统传播模式中传者本位的固化模式也不复存在,以受众为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因此,对于主持人的现场播报来说,能否从受众角度出发,获得受众的认可,神态、表情、语音上是否具备亲和力,也是主持人现场能力评定的重要标准。失去了受众的喜爱和信任,节目的收视率就没有了保障。
第三,专业基础原则。这条原则是针对主持人准入门槛而言的,在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之前,要先做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形象、热度等附加条件只能作为辅助项,对于一个合格的主持人来说,语音、语调、口音以及临场反应能力才是业务水平核定的基本标准。同时,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减少自由发挥时出现失误,主持人必须具备基础性的知识掌握能力。
第四,方向能力和文化素养原则。概括来讲,就是一个主持人的知识储备。一方面,目前节目形式普遍存在着分众化的趋势,经济、文化、体育运动、新闻,各类的电视节目应有尽有,对于这样的情况而言,不仅节目内容更加专业,而且受众同样有专业知识的储备,故对于主持人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突发情况和紧急情况发生时,主持人如果没有方向性知识储备,那么现场播报将变得非常混乱。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当前文化与传媒行业的新目标,在电视节目中,知识面广、文化素养高的主持人,不仅能够让节目各环节衔接更加流畅,同时也可以增加个人魅力。
实现专业基础的加强,是提升主持人现场能力的基本要求,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节目效果就无法达标[3]。首先,提升播音主持的专业素质。要关注主持人的播报基础能力,主要包含音声基础和语言神态等。一方面,要保证主持人队伍的专业性,与传媒类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传媒单位引进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提供对口的专业实践学习和工作机会,真正地实现双赢。另一方面,要保障主持人队伍的先进性。传媒单位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研讨学习会议,汇集各个节目中的优秀主持人为本单位的主持队伍进行讲座培训,共同学习和研讨专业知识。同时定期开展考核,以实现对主持人工作和学习的监督及督促。其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这是对照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的缺失而言的,为了进一步提升主持人现场播报的专业性,在主持人培养环节必须融入对于新闻传播基础知识的培养。一方面,要掌握专业记者和编辑的采、写、编、评的知识体系,更要对传媒组织整体的传播目标和议程设置原理有所了解,保证在实际播报的过程中更精准地把握节目整体走向,以及与具体内容安排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环节。提升主持人的这种思想,就能更好地掌控节目的导向性,帮助节目传播效果更好地实现和达成。再次,对于全媒体传播知识的掌握。出于对当前特殊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考虑,一方面,主持人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对于新式传媒生产工具的了解和学习,深知其工作原理,从而保证实际工作中可以更加流畅地与之进行配合。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充分的实践,有了操作性的经验和学习,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最后,方向性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基于分众化的考虑,传媒单位应该对不同节目的主持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学习。例如,对于创业、经济类节目“创业好故事”而言,为了更好地对创业项目进行解读,主持人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经济类知识及创业方面的条款和规定;对于医疗类电视节目“生命线”来说,主持人不仅需要在现场播报时饱含同理心,更要注意专业医学知识和术语的掌握,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和导向性。
现场能力的第二个关键提升点就在于增强临场反应能力,这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冷静、良好的处理心态。在新闻播报或者综艺节目主持中,环节十分丰富、复杂,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紧急情况。然而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主持人面临的最大的考验就是心态上的磨炼。一方面,主持人要在日常的训练和学习中加强突发应急情况发生时的训练,保障实际工作中出现类似情况时,不会因为过于慌乱而延误了播报工作;另一方面,主持人必须要熟悉节目整体流程,在节目制作或是直播之前,一定是要进行整体流程的规划和安排,了解了节目流程,主持人才能够更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各个环节的调整。其次,在调整情绪和心态的同时,辅以全面地看问题的眼光。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能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关键的所在,从而尽快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最理想的效果。相信很多电视主持人都有所体会,在紧急播报和现场播报之时,过度追求反应速度是不可取的,只有冷静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够提升新闻信息的深刻性。同时,也要注意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再次,播报过程中现场感的凸显。这主要是针对直播现场环境而言的,现场环境中很多要素的结合可以增强报道传递的气氛和情感,因此,主持人在播报训练时也要注意对这种能力的把握。例如,在紧急的火灾现场播报时,主持人可以利用现场的警示标志等作为背景,减少为了凸显事件紧急感而延误的报道时间,但是在类似报道过程中更要注意在混乱的现场中也要保障播报的准确性[4]。最后,电视台播音主持人还要确立属于自己的播音风格,为了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保持核心竞争力,主持人需要找出适合自己的、个性鲜明的主持风格,确立独树一帜的播音特点,打造具有标签化的播音格调,通过极具辨识度的播音风格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比如,我国某知名电台播音主持人,便是以强烈的批判风格获得众多受众的喜爱,该主持人言辞激烈,情绪高亢,能够更好地引发听众的情绪共鸣,其主持的“叶文有话要说”节目也一度成为黑龙江广播电台的王牌栏目,在收获大量好评的同时,也进一步打响了广播电台的知名度。因此,电台播音主持人要积极借鉴其他成功节目与主持人的经验,比如在播放政治题材新闻时,保持语言的逻辑思维性,确保内容严谨、完整,避免传达过程中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提升文化和道德素养是新闻工作者、主持人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主持人、记者、编辑等都是新闻从业人员,从中西方各个阶段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中,其实就不难发现对于新闻从业者的知识储备水平的要求和标准。例如,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中,著名报人梁启超和王韬都曾提出过新闻从业者应该知识广博的业务要求,提出他们应该是掌握中西方和各个阶层知识和情况的“通才”[5]。而关注到主持人的现场播报环节,只有掌握了综合的、广泛的知识,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因此,一方面,主持人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让自己的学识贯通古今,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满足整个社会和行业对于新闻工作人员的特殊要求。例如,在地方性节目《财富大武夷》的播报中,主持人就应当对于武夷山当地的地理和文化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在播报时更要关注到当地受众的阅读和观看习惯。另一方面,主持人更要具备道德素养。根据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传媒信息和电视节目具备“社会地位赋予权”,即在观众看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电视或大众传媒进行播报的信息,就一定是正确的,给很多记者的现场发挥提出了限制和要求,主持人必须要具备道德素养。不仅要保障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导向性,为节目整体的质量做好基托,更要保证职业道德,减少一些感性的播报方式。例如,在一些犯罪事件的播报过程中,一方面,主持人应该对于该类事件进行谴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但是不宜过度融入情感,减少由于节目播报而造成的嫌疑人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等非常态事件的发生。
这一策略主要是针对以受众为中心的节目制作原则而言的,对于主持人来说,尊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位置就是要保障在沟通与播报过程中的亲和力。首先,在某些特殊的现场新闻的播报过程中,主持人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作为受众的眼睛,替受众行使传媒权以及传媒接近权。因此,在播报过程中,应该从受众的所需和所求出发,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不仅要进行真实的播报,更要注意对新闻细节的处理,让受众能够清楚看到事件的原貌,消解受众因为信息不确定而产生的疑虑和担心。但同时更要注意主持人和记者作为把关人的角色,需要及时对于敏感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隐晦处理,保障信息传播和节目导向的安全性。其次,语言方式的亲近性。很多新闻节目在播报时由于过于严肃,冰冷的语音语调让受众感受到强大的压迫力,所以在播报时,为了减轻受众的心理负担,主持人可以适当调整语调,在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利用方言等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平实性。电视节目的定位要以一般观众的接收能力为基准,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术语和过度专业的表达方式的滥用。
综上所述,主持人是一档电视节目的关键,他们的现场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众的观感。因此,各相关单位和节目组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对主持人的现场播报能力加以注意。对照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主持人现场能力的培养环节应该注意加强专业基础的培养、提高临场的反应能力、提升文化和道德素养、培养主持人的亲和力,从而为提升电视制作水平提供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