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青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青山小学)
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出现给传统的音乐教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是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听与模仿中完成的,这样很难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而微课是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它是把教学过程制作成一个微视频,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都融入其中。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音乐课是学生较喜欢的一门学科,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音乐教学都不重视,所以课堂上教学策略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学习便失去了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来增加音乐教学的真实性,通过一定的图像与视频,再现歌曲中表现出来的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其音乐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美丽的夏牧场》(本文中教学课例均出自这一册音乐教材)这一首歌曲时,由于这首歌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这首歌所展现的内容与场景却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对恰布河、毡房、冰峰、花毡等都不熟悉,多数人也没有见过真实的牧场,很难对歌词内容产生情感,进而也没有兴趣来学习这首歌。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录制这首歌,并配上这首歌歌词展现的场景。这样,学生看到雄伟的天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牧场上的牛羊、婉约的恰布河,以及牧民们的生活景象,被一下子拉入情境中,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视频轻声地哼唱起来。
小学生对直观事物的兴趣远远比对一些抽象的事物兴趣要高。所以,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采用直观手段来展现教学、呈现知识的策略层出不穷,音乐教学也不例外,特别是乐理的教学,由于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师如果以直接告诉的方法来让学生识记这些乐理,学生很难记住,即使是当时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也会忘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这些乐理时,往往是以一种告知的方式,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采用直观的手段来展示这些乐理知识,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利用微课技术就可以化曲为直,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比如教学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它是我国西北特有的一种音乐,其中有长调子、短调子两大类,这两种曲调无论是从音域,还是从节奏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而且其含义也非常深刻,学生很难通过欣赏来了解西北地方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同时,由于乐句的起伏比较大,旋律时而高亢,时而舒缓,还带着丝丝的缠绵情调在里面。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通过了解,预设学生在欣赏这首歌时可能会出现的困难,然后再利用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但是仅凭对一首歌的欣赏,学生很难感受其中的音乐风格,我们还可以先从网络上搜集与这首乐曲相关的资料,比如西北人文景观、音乐特点、民俗风情、民歌等,然后制作成微课,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西北的地域风情,感受西北民歌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每名学生的音乐水平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同一个音乐内容的掌握速度与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首乐曲,有的学生也许几分钟就可以完全掌握了,而有的学生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但是,课堂上仅仅有四十分钟,我们不可能兼顾到每名学生,更不可能等所有学生都掌握了一个音乐知识点再进行下一个音乐知识的教学,所以,如何同步教学与兼顾个体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瓶颈。微课的出现,就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一瓶颈,实现音乐教学的层次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微课视频放到班级博客等网络平台上,当学生在课堂上还没有学透彻的时候,课余时间也可以到网络上打开这些微课视频进行二次学习,直至能够完全掌握。同时,我们还可以把一些音乐拓展知识也制作成微课,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使其音乐储备更丰富,音乐素养更加完备。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引进微课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突破音乐教学难点,对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