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优化策略

2022-12-15 04:36顾雪媛
家长·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家长

顾雪媛

每一个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个教师也是父母。在一个家庭中,包含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下所营造出的氛围也如同一个微小社会。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现如今,有很多小孩子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主要引发者就是与之朝夕相处的家长。基于这一前提,本文将对会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優化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教育事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学习环境,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应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当前我国虽然在学校教育方面进行了大程度的改革以及优化,但对于家庭教育却存在明显的忽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内容存在问题,导致家庭环境这一因素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家庭问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并不统一,尤其是在一些多成员家庭内,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很多时候,一个多成员的家庭就如同一个微小的社会,在这个小型社会中除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还有外公外婆。上一辈人的教育思想与现代人的教学思想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很多家长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会多加干扰教育。思想教育原则的不统一,很容易会影响到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也会伤害到其自身的心理。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的离婚率逐渐增高,很多人会选择再婚。面对着不是自己的亲生爸爸或者亲生妈妈,孩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抵触心理。家庭社会教育环境的矛盾,会导致孩子的意识与心理也出现矛盾,进而产生心理伤害。

二、优化家庭环境,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其一,父母需要对教育态度达成统一。教育孩子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的工作,如果父母之间意见不合、态度不合,甚至会存在分别教育的情况,那么很容易会让孩子产生混淆意识,也并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教育只能合力,而不能分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受到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中的许多因素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想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就需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心理教育措施,转变过去被动教育的问题,利用主动预防等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共同探讨自己对教育的想法,在彼此交涉的状态下,找到最适合的平均点。同时,在当代社会以及当代家庭中,很多年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会效仿自己上一辈老人的教育理念。但客观来说,传统的教育方法会存在明显的弊端,所以家长也要平衡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区别,贯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父亲与母亲教育,最终形成求同存异的教育思想。

在态度思想标准达到统一后,家庭还要多多参考孩子的想法。毕竟孩子是受教育的主要对象,对于家长所做出的一些教育行为,所贯彻的一些教育理念会产生最直接的感受,也会提供最客观的评价。对于家庭来说,这是改善教育方式最直接的途径。除此之外,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家长一定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切忌在教育孩子时两者出现矛盾冲突。这样不仅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教育者在教育中出现类似问题,可以先冷静下来,劝说对方暂停教育,在两者达到有效协调后重新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家风,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良好的家风下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情操,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兴趣,转变自身错误的认识。家长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参与者,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提升孩子是非辨别能力,让孩子在学习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思想认识。

在现代社会,教育矛盾出现的主要对立方大多是孩子的父母与孩子的祖辈。因为我国一直有隔辈亲的说法。爷爷奶奶面对孩子时,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溺爱心理与疼爱心理,甚至会在父母教育孩子时故意阻挠。针对这一情况,父母需要对祖辈的想法表示尊重,然后为其提供合理建议,尽量平衡好家庭中的社会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其二,家长需要遵循自然教育的原则。所谓自然教育指的是,在对孩子实施教育引导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哪一个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充满坎坷。但是很多父母在这一期望中,会出现明显的偏移。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而为其报很多课后班,让孩子每天游走在各个兴趣班,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与身体压力。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自然教育原则出发,保持和谐家庭关系,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内部和谐中,主要以成员融洽相处、民主平等等为基础,当孩子成长于这种家庭环境时,能提升安全感,养成良好的性格特点。在家庭外部和谐中,则需要从家庭与家庭之间、与邻里之间的和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开朗大方的个性,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在集体环境中实现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处于现代社会的小学生更是具有明显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家长不可能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而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生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喜好,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在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二)树立全面发展思想

其一,家长要注重德育。处于当今社会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甚至现阶段思想道德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社会能立足的主要标准。家庭对于孩子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高于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润物细无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要尊重自己、尊重配偶、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不能说谎,不能轻易许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说到做到。这些教育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接触到的,需要由家长承担起重任。因学生的模仿、观察能力较强,所以家长要主动规范自身的言行,发挥榜样教育作用,以适合的教育行为与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个性特点等。因此,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完善自我品格的基础上做好孩子教育指导工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随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以及成长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道德教育并不单单包括道德思想,还包括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劳动品质与集体意识,使之养成遵纪守法、诚实勇敢的精神品质以及活泼开朗、自然大方的性格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其二,家长要充分注重劳动教育。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参加劳动的兴趣以及热情。当代很多小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存在,很多家长会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甚至一切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都不许孩子插手。创造世界的主要因素是劳动,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人民,那么必然无法稳定发展。所以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其自食其力的能力,而不能一劳永逸的思想。例如,鼓励孩子参与家里一些比较简单的家务,从小事入手。如果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或者产生了问题,家长也不能过于着急或者直接代替,而是要耐心做到正确示范,使之产生信心,能顺利完成劳动。另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教育中,家长可以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必要时,也可适当地将家中一些管理权力交付到孩子手中。例如,开展一日小家长的活动,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家长的艰辛以及管理生活的难度。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长期为孩子设立一些家庭任务。例如,在吃完饭后要刷碗,在每一天起床后要自己叠被子。将这些劳动根植在学生脑海中,使之养成勤俭持家、独立生活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劳动看似微不足道,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也会使之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较高的责任心,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三)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应营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社会氛围。利用这一氛围,对孩子形成积极的教育指导,促使其心理达到健康状态。环境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名的孟母三迁,也验证了这一道理。家庭对于孩子所形成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甚至会追随其一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家庭环境破碎的孩子所形成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多,但从小在温馨阳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大多比较健康,并且性格开朗。充分尊重孩子,使用民主的教育方法,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家长并未认识到尊重孩子思想的重要性,甚至并未将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人,直接认为孩子应当听话,严格执行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但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独立思想的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健康人格的養成。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就要从营造民主家庭社会氛围出发,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教育方法,真正将孩子看作是独立平等发展的个体,在充分尊重孩子真实想法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确保孩子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父母不能只单纯地把孩子看作是接受命令的被动者,而是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做孩子的朋友,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从孩子咕咕坠地的那一天起,其与父母之间就形成了无法割舍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密感。正所谓三岁看老,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环境,会直接反射到其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父母关系平等的家庭所培养出的孩子性格优良、品质端正,也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尊重他人;而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所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性格孤僻、极端,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家庭氛围的营造,在生活中尊重对方,在进行决策时听取对方的想法,也要参考孩子的意见,以民主且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其次,家长应注重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很多时候,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父母的言行举止、品格魅力与知识涵养,会无形中烙印在孩子的身上。虽然家长并不能如圣人一般知晓天下事,但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了解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以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可用自己的文化魅力无形中感染孩子,使之从小就愿意沐浴在书籍的阳光下,根据书籍中的知识规范自己的心理行为,培养自身的心理素养。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家长也很容易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新鲜事物,此时,其可以适当地与孩子交流。因为小学生大多会对新鲜事物产生积极了解的欲望,在某些方面所达到的知识可能要多于家长。此时,家长一定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利用自己勤勉的学习态度感染孩子,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升华心理素养。

最后,家长应提升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度。在面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时家长应避免直接采取指责、说教等方式,而是要从挖掘孩子优势与潜能出发,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孩子健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运用鼓励性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处理好存在的问题。在孩子健康成长中,家长的鼓励与充分的信任是极为重要的,且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着特殊的优势,所以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展现激励教育的作用,确保孩子长期保持积极状态,树立起自信心,实现健康成长目标,摆脱心理健康问题。

总而言之,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甚至很多时候会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对孩子形成无法磨灭的影响。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家庭内部打造和谐的氛围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此发挥家庭社会因素对于孩子成长所形成的积极影响。必要时,家长可以多多联系教师,获取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经验,更全面地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推动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家长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