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芬
民间游戏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游戏,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游戏是生产者的游戏。”意思是说,民间游戏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游戏教育,是在民间游戏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游戏教育内容。通过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满足品质内涵的培养需求,使幼儿感知游戏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寓教于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身体素质、养成开朗性格。本文从游戏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探讨了民间游戏融入的思路和应用案例,以期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一、学前幼儿游戏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民间文学包括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包括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包括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游戏启蒙教育。幼儿教育中,应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这是教育游戏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学龄前儿童民间游戏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都很短浅,这类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育和娱乐的结合是困难的。游戏教育与娱乐的结合不是很好。在游戏与教育的结合中,我国的教育游戏越来越普遍。大量的教育游戏都是基于书本知识的直接传递,相关知识直接嫁接到游戏的内容中,其中最常用的是单调的答案。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哪些部分是游戏的内容,哪些部分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游戏中存在的教育痕迹与游戏情节无关,不仅削弱了游戏的娱乐性,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其次,游戏缺乏层次性。学龄前儿童有其自身的人格化特征,每個幼儿存在的知识基础也不同。然而,目前的学前教育游戏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都是大型统一的游戏设计理念。如果问题出现在当前的发展水平上,幼儿就会感到无趣,这不利于其智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的提高。如果问题发生在最近的发展区,幼儿会感到非常压抑,甚至有学习厌倦感。只有将问题定位在新的发展区,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使幼儿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传统民间游戏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
儿童的年龄很小,对于游戏的兴趣也比较高。在教学时,教师科学地结合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利用语言进行教学,向幼儿讲解相关的知识,致使幼儿的课堂参与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弱。而现阶段的幼儿游戏,多是将游戏教育渗透到整个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增加全园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充分利用科学的游戏教育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质量。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游戏教学模式,突破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幼儿的课堂学习互动意识,让幼儿亲身体验课堂互动学习的乐趣,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欢声笑语。这能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促使幼儿个性更加开朗,对于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促进品质教育的提升
通过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不再是一个人孤立地进行活动,而是几个小朋友在一起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游戏。游戏的过程需要幼儿的合作和交流,这是幼儿进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会彼此交流游戏规则,相互协调、模仿,并且学会与别人相处,他们能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在实践中促进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学会与他人交流,并且解决交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满足社会性发展需要。例如,在进行“丢手绢”“木头人”“捉迷藏”等游戏时,幼儿都会首先交流游戏规则,当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幼儿会积极沟通,团结友爱,并且在游戏过程中相互帮助。例如,在“捉迷藏”游戏中,如果两个幼儿选择了同一个藏身之处,他们之间会交流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是共同藏到一个地方。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幼儿会体会到游戏过程就像是社会生活过程一样,他们之间需要协调,需要和谐友爱,进而促进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社会适应性的增强。
(三)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摆在幼儿教育的首要位置。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要关注游戏的方式,通过幼儿喜欢的方式来组织活动,促进幼儿愉快地运动,在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教师要精心选择游戏,用游戏的方式来促进幼儿间进行跑、跳、投、爬等不同的动作,逐步锻炼幼儿的运动能力。游戏的运动方式改变了教师机械教育和按照要求来运动的硬性要求,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生动而灵活的空间,使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运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身体素质,达到锻炼的目的。例如,传统民间游戏“老鹰抓小鸡”游戏,幼儿在运动中会进行大量的奔跑,改变了体育课堂上跑步的枯燥形式和单一方式。“跳房子”是一种能够让幼儿进行跳跃练习的游戏形式,它可以使幼儿的弹跳能力得到锻炼和改善,进而达到锻炼的目的。教师带着一定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游戏,会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欲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锻炼幼儿的运动能力。
(四)回归游戏教育的本质意义
当下常态化的游戏教育是指以课本知识为载体的游戏设计,例如数字游戏、绘本故事游戏等,大多依托知识转换一个载体形式来进行,游戏的形式比较机械,没有游戏的乐趣。大部分教师只是依托游戏的形式来提升游戏的参与性和知识的传递性,幼儿并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甚至游戏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也降低了游戏的趣味性。民间游戏则不一样,基本在动起来、跑起来、笑起来中进行游戏,也需要不断地思考,但幼儿是思考怎么完成更高难度的游戏关卡,考验的是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例如“跳房子”游戏,每一个“房子”的格里面都有数字,这就和数学结合起来了。每一关跳跃都需要幼儿先行思考落脚地,这就和幼儿思考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了。民间游戏具有趣味性、思考性,也可以完全和课本知识结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应用。单是以课本知识应用为主的机械性游戏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说不属于游戏教学,应该划分为知识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和思考性,结合课本知识和素质教育要求,不仅能让游戏教育充满欢声笑语,同时还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个性习惯,实现寓教于乐。
三、开展民间游戏的基本原则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民间游戏活动环境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积极引入民间游戏,是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的重要标志。由于幼儿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幼儿的学习效果受自身理解能力的影响,因此若是在教学过程中贸然引入民间游戏,并将教学知识引入其中,民间游戏的整体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应用民间游戏时,教师首先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幼儿放松下来,进而使幼儿完全投入民间游戏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深入挖掘民间游戏资源
在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资源是保证幼儿园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民间游戏时,应积极挖掘出相关的游戏资源,找出其中符合幼儿发展的相关游戏资源,利用民间游戏发散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把“拍九歌”民间游戏融入数数教学中时,幼儿在你拍一、我拍一的欢快节奏下,掌握数数和计算的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资源,有效利用这种趣味性和可开展性,摆脱流程式的游戏形式。
(三)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合理规划设置
幼儿园在规划创建民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适龄幼儿自身健康成长的各个年龄特征,小班里的适龄幼儿由于他们年纪小,生活中的文化知识阅历比较少,实践中和活动时间操作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也非常弱,所以在规划开展小班民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要求过多,也不必太过于复杂,基本上在每两三周开展一次区域活动即可。
(四)尊重幼儿的个体性差异
在参加民间游戏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孩子们也是。无论在设计教学目标或组织实施儿童活动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和情况,教师都应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随时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当然,教师要善于观察,时刻关注不同幼儿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捕捉不同幼儿的各种信息,帮助幼儿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及时制定和调整区域活动的组织政策和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例如,在“跳皮筋”民间游戏中,需要三个幼儿为一队,两个人撑皮筋,另一个人开始跟着节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就能直接发现幼儿的一些特点,譬如一些幼儿的活动能力强,喜欢运动,而一些幼儿的运动性较差,不喜欢运动。针对运动中幼儿的整体表现,教师在以后开展相关的运动类活动时,就要做好规划,在保证幼儿正常运动量的基础上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引导幼儿进行个性化发展。
四、传统民间游戏的应用思路
民间传统游戏,大多是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创新演变而来的,例如跳皮筋、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民间游戏,伴随着我国儿童的成长。在参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幼儿注意到游戏是鸡妈妈维护小鸡不被老鹰捉走,这能加深幼儿对家庭、亲情、父爱和母爱的理解;例如“跳马”游戏,幼儿在参与过程中身体素质能力不断被提升;例如上述的“拍九歌”,幼儿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对数字的认识能力。因此,民间游戏的具体应用需要思考游戏教育的本质意义和内容。
(一)和知识、技能、习惯相结合
完全的游戏形式并没有更高层面的教育意义。结合民间游戏开展教育的目的是,利用这个趣味性活动和幼儿们熟知的游戏形式,来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真正实现游戏教育更高层面的教育引导。例如,在开展“老鹰抓小鸡”的民间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只小鸡?被老鹰抓走了一只还剩多少只?结合这些简单的数字认识和计算,让幼儿在紧张刺激的玩耍过程中学到基本知识。又如,在开展“过家家”民间游戏中,让幼儿们分工明确扮演角色,培养幼儿的执行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在幼儿完成“做饭”到“开饭”的环节,还可以融入卫生习惯教育,要求幼儿先洗手才能“开饭”,养成健康卫生的习惯。这些民间游戏的环节需要教师去思考,以促使幼儿在民间游戏中获取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和个性养成、心理健康相结合
例如陶瓷游戏,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剪纸游戏,文化底蕴深厚,精彩纷呈。通过剪纸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结合传统文化宣讲,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例如,武术游戏,让幼儿自创武功招数,开动脑筋为自己的“武学秘籍”取上响亮的名字,促进幼儿自信心和表现欲大大提升;例如利用轮胎、皮球、皮筋进行一些民间游戏,让幼儿玩出了新高度,玩出了新水平;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游戏,让民间游戏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朗朗上口的民间游戏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游戏儿歌等让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这些又能增长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教师应有效地结合民间游戏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开朗个性和健康心理,健全幼儿的个性,为幼儿身心发展铺垫一条欢声笑语的道路。
(三)和素质教育、德育相融合
民间游戲教育不仅要和幼儿的知识、能力、习惯等结合,还要充分考量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当然,幼儿阶段是一个养成阶段,德育和素质一样不能疏忽。例如,开展“踢毽子”游戏时,可以设置三人接力踢毽子或者多人接力踢毽子,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开始前,教师讲解鸡妈妈护鸡仔的道理,引导幼儿思考亲情关系。例如“过家家”游戏,增加传统礼仪内容,让“过家家”民间游戏不仅仅只停留在做饭、打扫卫生这些方面,还可以结合角色扮演,融入道德、职业准则等很多方面的内容,真正实现以游戏端正幼儿的思想、品德、行为,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民间游戏伴随着很多儿童成长,不仅是因为这些游戏能够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更因为这些游戏的完成具有思考性、融入性,同伴们结伴而行,快乐玩耍游戏,同时收获游戏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锻炼身体素质。教师要灵活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育,关键还要体现教育的本质意义。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