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月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奠基,也是提升国家地位、提高全民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也正因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才让教育的万花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基于语文与文化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两者间的融合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关注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空间,也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实现在接受深度智育指导的同时获得德育知识的熏陶这一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简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联系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传输方式,是通过文字将作者的情感以及字里行间的文学气息传达给读者,让读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体会不同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知识底蕴和人文精神。从教育的角度分析,文化与文学是互相促进的整体关系,教育不仅是个体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必修课,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身处变化莫测、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所有的可能都是未知,但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永恒动力。对尚处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涉及时代发展、人类文明似乎过于遥远,但远大的梦就是要从此刻出发,才有抵达成功彼岸的一天。教育一列驶向未来的列车,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在速度中感受沿途曼妙的风景,才能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由此可见文化之于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中应如何做好文化与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呢?下文将对此展开具体的探究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趣味输出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对文化知识的吸收,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专业知识的教授。面对小学生这一受教群体,教师可以从教学的趣味性方面入手,通过趣味输出文化知识,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转变成为生动有趣的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目光,从而奠定高效学习的基础。语文教材中有各种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富含优秀的文化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来自文章深处的人文哲理和饱满情感。这样,学生既能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浓厚课堂教学氛围,又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切实掌握知识,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指导手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以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
例如,教师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这一课时,就可以转变教学方式,赋予枯燥的语文知识以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带着兴趣深入学习。首先,先明确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和书写生字;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能在夜空中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学习和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七夕乞巧这一民间习俗。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导入新课知识,主要可通过讲述民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具体为:“每当夜幕降临,群星闪烁,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夜空中的无数闪耀的星星,在浩渺的星空中,有一条隐约的银色天河,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传说每年七夕佳节,夜空中就会架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再次,教师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以此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述的。很显然,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并且从三个部分重点描述牛郎和织女的相遇相知。至此,学生对整篇课文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大家对课文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安排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其余成员负责思考回答,以此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也借此集中学生的专注力,“牛郎是怎样的孩子?”“长大后牛郎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又是如何和织女走到一起并一起生活的?”通过思考问题激发大家的思考,活跃大家的阅读思维。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了解到牛郎织女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认识到这一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趣味元素的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情境或是学习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情境的创设有赖于教具的运用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多引入课外的学习资源,并经常性地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在可视化的学习中探究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另外,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入更多课堂之外的优秀资源,尤其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和资料,这将直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最关键的是能加强对学生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的培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很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科学有效地输出学习内容,并尽可能使教学呈现的方式灵活多元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其中的要点。首先,综合性学习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听說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关键之举,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汉字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书写和运用能力的必学内容。再次,汉字从诞生至今,历经千百年历史的洗礼,是文学的传达,亦是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基于此,教师在课程导入部分就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以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美轮美奂的汉字世界,初步感受汉字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最后,从甲骨文开始向大家介绍汉字最初的形态,同时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从视频中学习汉字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变到今天的简易汉字的,以此增强大家的学习体验,赋予课堂足够的生动性和创造性。总而言之,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增进对汉字的了解,能从不同的汉字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汉字的美,并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为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生动的汉字代代相传。
(三)创设多元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输出是基础,基础的扎实固然重要,但打造灵活转变课堂,让学生在更加多元生动的环境下学习也十分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打破学习上的定式思维,以更具创造性的思想探究语文世界,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潜在的学习潜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增强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多元创新有所欠缺,大多教师只关注教学内容的静态输出,却忽略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的吸收程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不仅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学生的专注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延续传统教学手段,而应进行适当的转变,结合对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学习活动的创设,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中,在不同的活动中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景阳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多元的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过渡到实践探究,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借此进一步落实对学生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景阳冈》的写作背景及其相关资料展开初步学习,《景阳冈》是由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二十三回改写而来,主要的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武松这一人物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机智和勇敢的性格特点;能从这个生动故事的学习中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学魅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活动划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合唱《好汉歌》,带领大家一起在歌曲中感受《水浒传》中各色人物的豪放与果敢。二是班级故事汇,教师带领学生围坐一起,互相谈谈自己熟悉的《水浒传》中的人物或者故事,并向大家简单分享自己的心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景阳冈》,从阅读中分析和感受武松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他言行举止中透露出的性格特征。三为小组讨论环节,要求学生自行分组,自主探究,并回答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同学们,大家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在课文中描写老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体现什么?从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中大家可以体会到哪些情绪?请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四为情景演练,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情景剧的改编和表演,利用这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只有正确解读了课文内容才能将课文场景正确地还原出来,只有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使最终呈现出来的剧情真实而精彩。五为拓展延伸,自我提升,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班级构建名著阅读角,搜集优秀的名著文学供大家参考学习,去了解更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创新开设校本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是切实深刻的,对学生的健康学习和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课程教育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大多还处于一笔带过的程度,这对文化在学科教育中的有效渗透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相关教师在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应重视起对学生学科知识中的文化教育,讓学生从小就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有效落实小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进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创新开设,如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中,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习作专题教学,以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经此,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学素养,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化的习作新天地,在写作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的熏陶中增强笔下文字的力量和文章的情感。在写作教学指导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中国拥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学习过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搜集资料和转化资料语言的能力,要求他们能将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其次,要求学生能掌握写作素材和关键信息的获取,能确定写作重点,并对有价值和有特点的内容进行重点描写。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完成几项学习任务。其一是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明确和了解写作主题。要求学生从文化遗产的定义出发,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艺术、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所具有的人文价值进行资料搜集。其二是看图答题,趣味互动。在这一环节,由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长城、莫高窟、泰山、黄山、峨眉山等,让学生在观察过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选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报。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课外学习任务——充当小小向导员,同样选择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向家人介绍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游览价值。这样,学生就能在更具特色的课程学习中落实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就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将其所蕴涵的文学底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富有活力,构成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素材,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