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华
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重视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入,从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育人等方面开展适当的劳动教育,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初步确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融合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正确认识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按照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引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劳动不但可以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德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两者有机融合,既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延伸,也有助于教学空间的拓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有机渗透,要立足学生实际,科学制定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目标和教学体系,拓宽教育空间,拓展教育环境,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把劳动教育有效落实到各类具体活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
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研究表明,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劳动中形成的,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学生会慢慢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通过积极投入劳动活动,在劳动活动中磨煉毅力、增强抗压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思想,树立自强自立、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心智的形成和发展
一些家长不想让孩子参与过多的家务劳动和其他方面的劳动,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做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适度的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能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通过积极参与劳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增长智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心智的成熟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劳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大脑疲劳,促进智力发育,而且劳动过程还要手脑并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促使学生的逻辑与形象思维都得到良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是形成完善人格的必要条件。借助劳动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通过劳动实践,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关心、关爱他人,增强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完善,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塑造。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立足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阶段开展德育的主要途径,需要重视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惯养成开展劳动教育,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而中高年级的劳动内容则更多围绕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来展开,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态度。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劳动教育。
1.指导低年级学生制定“一日劳动小计划”任务清单
“一日劳动小计划”任务清单具体包括:完成个人物品的整理清洁,起床后自己叠被子,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是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引导低年级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有效方法,旨在帮助小学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逐步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在制定任务清单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等自行增删内容,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劳动任务计划书,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劳动的快乐。实践发现在劳动任务清单制定以前,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强,当有了任务计划以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了更多的生活技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的能力。总之,学生独立人格和自律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充分的锻炼机会,并对他们良好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重视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2.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校园责任”等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使其无论在家庭还是在校园都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园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自愿认领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岗位负责的责任意识和态度,培养学生有始有终完成劳动任务的习惯和意识,使其能完整地进行一项劳动任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美丽校园有我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校园“小主人”的身份,为打造美丽校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校园的角落比较多,总有打扫不到位的地方,许多地方容易被忽视。因此,教师可以将整个校园化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领责任区,每周负责责任区的清洁、打造和维护工作。这样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与合作意识,使学生更懂得爱护校园环境,共同维护美丽的“家园”。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学校的闲置土地开辟一块种植园,带领学生开展种植活动,通过种植、浇水、施肥、抓虫、采摘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通过劳动过后收获成果的快乐,使其更好地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运用情感策略激发学生劳动意识
行为由意识主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激发,并以此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和情感的培养。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在家中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许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这使很多小学生养成了懒散和坐享其成的坏习惯,缺乏自主动手的劳动体验,体会不到父母辛勤劳动的艰辛。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学生感恩意识的激发,使其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促进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运用情感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与责任义务意识。比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我爱我家”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合理运用情感策略进行课程的导入:“你们的父母每日辛勤劳动、刻苦工作,为你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有时要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到很远的地方上班工作,回到家中还要收拾家务、洗衣做饭,整日为了家庭辛劳付出、不辞辛苦。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应该主动为父母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通过情感策略的合理应用,使其从心底产生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深刻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为自己的辛勤付出,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情感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
劳动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和素养,蕴涵着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劳动,学生可以体验收获成果的快乐,体会和感受到父母勤俭持家、操持家务的辛苦付出,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对父母、对家人、对社会抱有更大的感恩之心,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來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恩”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导之恩,朋友同学的互助之恩,以及社会的关怀之恩等。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知恩、感恩,懂得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劳动教育与感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劳动意识。
4.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奋斗,其间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榜样和劳动楷模,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了解这些榜样的故事,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深入体会劳动的情感和价值,使学生在情感和意识层面树立起积极的劳动观念,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身的劳动责任与义务,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劳动离不开他们”这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在各个行业中敬业奉献的榜样来激励学生。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倾注毕生精力于杂交水稻的培育研究工作,一生辛勤地劳作在田间和实验室,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氢弹之父于敏,为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一生,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我国可以骄傲地挺起民族脊梁。这些先辈都是学生需要认真学习的时代楷模和劳动模范。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学生身边的劳动模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身边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身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深刻体会到正是全体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才创造了人们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
1.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引导作用
家庭发挥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劳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有效参与,促使家长重视孩子家庭劳动习惯的养成,在家庭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劳动的机会,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孩子能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增强生活自理和生存能力。教师要引导家长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创造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劳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习惯,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熏陶,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校和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要主动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合作共育的劳动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与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定期向学生家长开展劳动教育宣讲培训,增强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引导其树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家庭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力量的支持与帮助,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实践环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实践,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使劳动教育能立体化地展开,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让劳动教育充分融入社会的大环境,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开阔学生眼界,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助推的劳动教育格局。
(三)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正向且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借助综合评价方式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价值理念,强化学生积极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体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过程的多元化,除了教师的常规评价外,教师还可以融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增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方式,促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三、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立足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不同学段的培养要求,合理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共同助推学生劳动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帮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使其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