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路径

2022-12-15 12:27刘旭峰
家长·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轴对称学法图形

刘旭峰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从本质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有学习的动力,并实现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根本转变,实现知识的内化并逐步转变为数学核心能力。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就要将问题作为载体,构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和学习支架。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来阐述和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基本原则

(一)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主要指的是问题提出的时机。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下,教师在提问时往往不考虑时机,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导致学生思维的中断和受阻,同时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所以,教师要遵循适时性原则,从教学进度、学生思维状况等多个方面来加以考虑,合理地选择提出问题的时机,发挥出问题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二)层次性原则

问题内容的设计,是问题导学法运用的核心与关键。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设计问题时遵循层次性原则,即依据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确定不同难度、层层递进的数学问题,以此来让问题导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

(三)全体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也要遵循全体性的原则,即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都要关注到每个学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反应,以此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所引导的课堂活动中来,从而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

(四)趣味性原则

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复杂和晦涩,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容易产生畏惧和退缩的心理,如果直接提出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要以趣味性为基本原则,即依据现实生活、学生关心的话题、时事热点等来设计问题,让问题的提出激活数学课堂,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基本流程

问题导学法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就可以,而是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经历系统、完善的流程,让每个环节都能真正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而服务。

(一)基于教材设置问题

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根本与核心,所以教师首先要设计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去探究和解決问题。具体地说,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剖析教材,搞清楚知识的重难点所在,进而考虑现实生活、学生特点等元素,来设置问题的具体内容,做好问题导学的首要工作。以“积的乘方”这一课为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参考教材中设置的例题来提出问题,教材设计的内容要符合单元模块之间的衔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明确本节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学生能从教材中进一步理解积的乘方的法则。

(二)把握时机,提出问题

时机是影响问题引导、启发作用是否能得到充分展现与发挥的关键。所以,在完成问题内容的设置后,教师要密切观察课堂中能提出问题的时刻,抓住时机来进行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与思考。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问时机把握存在问题。如,在一开始介绍积的乘方法则时,学生还没有对法则内容了解清楚,教师便开始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没有办法理解问题的本质。所以,教师要在提问前,先将基础法则或概念讲解清楚,奠定基础后再进行提问。再如,很多教师的提问非常突然,两个问题之间的衔接过于紧密,学生在没有理解第一个问题时,教师的第二个问题便提了出来,这种紧凑的提问方法会让学生感到压力,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多个问题之间的衔接,防止问题衔接过于紧密。

(三)给予时间,分析问题

引导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是问题导学法应用的目的所在。对此,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了解问题考查了哪些知识、可以用哪些知识加以解答等。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直接让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模式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好,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会影响其参与过程。如,教师提出问题:“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否进行逆运算?哪位学生能回答?请举手,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过于着急地让学生回答,很多学生还在思考,但是在教师的催促下,学生的思路很有可能被教师打断,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正已经有人知道答案了,我就不思考了”的想法,这种提问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思考时间的长短可以依据问题的难度来确定。

(四)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步骤,也是问题导学法开展实施流程的最终环节。教师要在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之后,要求学生来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而依据学生答题情况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式和方法。例如,学生完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中,部分教师会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予过于简单的评价,如“回答正确”“回答错误”,评价完教师便提出新的问题,而没有对问题进行总结。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只是对答案有了了解。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对问题进行总结,如果学生回答的结果是正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分享经验,给更多学生提供解题思路。

三、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具体路径

(一)多媒体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在新鲜感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并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在传统的口头提问方式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展示、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展示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声像结合的课堂教学下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快速融入问题导学所建构的数学课堂中,为高效率、深层次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时,本节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刻画轴对称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实验引出坐标对应的关系,但是实验的过程需要操作坐标轴上的数据来体现轴对称,因此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建立坐标轴,在坐标轴中呈现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然后根据展示的图形来提出问题,“展示的两组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参照着图片来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热情。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还可以建立坐标轴,让学生在x轴和y轴中填写数据,绘制出两组轴对称图形。

(二)利用游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游戏活动的开展,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性格特点,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快乐游戏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更深层次的思考。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尝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聆听的状态,挖掘并引入趣味数学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带着疑问进入游戏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边探究,在娱乐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深度学习中。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本节课程需要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特点,对比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课程开始后,教师可以先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实物进行展示。如,教师准备了一个魔方,让学生观察物体有几个面。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来分析这个结合物体属于什么图形。之后,再拓展一项游戏活动,即将魔方传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相互传递,教师则背过身不断拍手,当教师停止拍手后,传递停止,拿到魔方的学生需要站起身来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如魔方有几个面、魔方有几个顶点、魔方的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等。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传递继续;回答错误,学生将会受到“惩罚”,如讲个笑话、表演个节目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多元互动探究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思维也具有局限性,而借助群体的力量可以实现集思广益,在互动中实现对问题的多方面、多层次思考,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多元互动方式在教学中的构建。第一,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思考和探究,表达自己关于问题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进而在互动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化关于问题和相关知识的认识、理解。第二,教师要对问题的条件、信息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呈现出问题的多种样态,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探寻和掌握解题的思路。例如,在教授“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对计算任务较多的课程,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探究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如设置探究任务:-2+3=?;8-(-6)=?;4-(-2)+5-(-3)=?将任务布置好后,再让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对刚刚接触有理数计算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不同,所以在解题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之间的想法可以融合,形成优带差的学习氛围。

(四)结合生活展示问题,诱发学生情感

当前,许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和热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学习数学对生活的用处不大。针对这种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挖掘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并将其融入课堂问题中,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诱发并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认知。具体来说,教师要利用生活素材、场景来展示相关的数学问题,赋予问题生活内涵,缩短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展开对问题的思考、用数学知识来探究生活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时,本节课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广阔的生活背景,截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展开教学,以此突出数学学习的本质。例如以下对话:

教师: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学生:大象,长颈鹿。

教师:这些动物应该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但不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生活在海洋,它就是蓝鲸,随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蓝鲸图片,蓝鲸的体重可以高达124吨,要比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重25倍甚至还多1吨。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你能计算出大象的体重吗?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反而会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动手操作感知问题,强化思考习惯

数学学习絕不仅仅是对定理、公式的简单理解和机械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创设操作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利用数学材料来进行数学实验,边动手、边动脑,在手脑并用中深刻地感知数学问题,进而在问题的引导和促进下完成动手操作的过程,强化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能力与基本素养。例如,在教授“轴对称”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如怎样快速裁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这就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寻找方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卡纸对折,然后用笔在纸的边缘部分临摹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根据画出的图形再进行裁剪,裁剪完后将对折的纸展开,就形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通过不断试验,学生能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介绍裁剪方法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问题导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是现如今凸显数学本质、建构高效课堂的关键。所以,无论教育教学怎样发展和变化,初中数学教师都应当坚持初心,把握教育的本质与核心——育人,才能时刻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脚步,进而依据现实的教学情况来探索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让问题导学法可以巧妙地应用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发挥出对数学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促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深度探究、体会学习意义,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宋行军)

猜你喜欢
轴对称学法图形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