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

2022-12-15 20:54:10马晓春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纪录片新媒体创作

马晓春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创作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媒体便由此应运而生。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存在形态,俨然成为当下媒体主要发展模式,而当新媒体顺利融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时,所有的话语体系以及行为结构都会相应地受到新媒体影响。因此,有关纪录片的发展也会受到这个媒介环境的影响。另外,在考量新媒体的发展时,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背后的时代特征。所以,有关当代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必然要放置于新媒体环境中整合考究。

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传播路径的丰富拓展

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纪录片主要是由电视台与节目组合来完成传播的,还有部分独立纪录片制作导演会通过参加国外纪录片展映的形式实现自身作品的传播。而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传播的范围都比较窄,由此也会直接影响到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对于纪录片的传播以及扩散都是不利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内容传播都向新媒体靠拢,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成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媒介高度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人们在思想、行为、状态等方面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更迭,受众对于媒体的热情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高涨,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每一个受众都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去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转发或分享,从而完成内容的二次生产与传播。这些受众既作为内容的接收者,又作为内容的传播者,能够在这两种角色之间灵活转变,极大地加强了受众对于内容互动的积极性,将内容的传播路径向着更为丰富的方向去拓展。但是,在如此前提下,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媒体可以帮助受众直接在线去观看、浏览内容,同时这样的浏览还不局限于时间与空间的隔断,能够做到全时性。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出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宽广、更为丰富、更为直接的传播渠道。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由于受众有着双重属性,因此也就导致了内容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媒体时期,内容的传播多是呈直线式的,受众在整个信息的传播链条中只是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而眼下,由于新媒体使用的低门槛,受众对于内容能够实现创作与传播,突破了既定的接收者角色,人人都能够参与到传播当中,并且由于这样双重角色的发展,受众对内容的互动性需求也大大增强。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也应当秉持新的发展理念,去拥抱新发展常态。当下,受众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加入到纪录片创作的队伍当中去,具体来看,这不但是由于受众角色的转变所致,同时还因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拍摄设备的普及以及创作门槛的降低,突破了以往纪录片创作中资金、技术、理念等壁垒。鼓励了更多独立制片人、创作人跻身纪录片创作的行列中,这无疑夯实了纪录片创作的人才梯队建设。另外,社会上的各种力量也都加入到纪录片的创作行列中,开始关注到纪录片事业的发展,一些长视频平台相继诞生,比如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等。这些平台的出现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以及变现渠道,吸引到了更多的创作团队加入到创作的行列中。这无疑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为纪录片的长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受众心理特征的变化

受众一词顾名思义便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品的接受者,在整个传播链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于创作者制作什么类型的作品、打造什么种类的内容发挥着参考性以及导向性作用。那么作为信息的接收对象,受众也是有着个性化需求的,他们会对不同时代的媒介形式产生不同心理特征的变化。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受众的浏览习惯,不管是在体量还是在速率方面都呈几何级增长,这样快速且碎片化的内容传播方式让很多人都失去了接收长内容的耐心,比如上班途中、午休时间、工作间隙等等,构成了全新的传播环境。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加上移动端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就导致了受众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接收与追捧。因此,纪录片的创作也必须要迎合此发展趋势,在叙事节奏、呈现结构、内容长短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于碎片化内容的需求,这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诞生的原因。从传统媒体时期受众精神世界的相对匮乏,到如今借助新媒体实现了极大丰富,人们会更加选择去观看那些内容有深度、形式新颖的纪录片作品,比如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了多部优秀纪录片《山河岁月》《绝笔》《人民的选择》《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均凭借着深厚的内涵以及新颖的形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笔者导演撰稿的四集纪录片《风雨江桥》采用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新闻纪录片等素材,通过实景拍摄、人物采访等手法展现鸭绿江桥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讲述鸭绿江上的公路、铁路便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所担负的特殊作用,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体现出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笔者想通过纪录片《风雨江桥》告诉我们,在历史长河中,鸭绿江上的桥始终承载着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记忆,这段记忆也必将融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岁月中。所以,让受众了解这段历史,让历史感召未来,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综上所述,紀录片为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并优化好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受众的背景、爱好、需求;二是内容的题材、方向、导向。只有将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为人民群众带来一大批有温度、有质量、有深度、有意义的纪录片作品。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所遇到的难题

内容呈现同质化

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内容也导致了纪录片创作的同质化现象,创作者不再聚焦于内容的创新,而是将目光转向对“爆款”的复制。具体来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有观察、探索、访问、互动等,而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大部分会使用观察的手法,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国内纪录片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泛滥。比如,当一部纪录片成为“爆款”之后,随即出现的是大批跟风者,严重损害了纪录片创作的健康发展。随着纪录片拍摄设备、后期技术的不断更新,纪录片的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法对纪录片整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因此便要不断探索、开辟出更多更优的纪录片创作途径。此外,除去內容的海量性致使同质化以外,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其中之一,具体来看,由于纪录片内容的创作与传播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传播方式的便捷快与快速化也使得纪录片拥有了更多受众。因此,无论是何种类型、题材以及形式的纪录片,都会产生一定流量,甚至有的爆款会给创作者带去很大的由流量变现产生的经济效益。于是一些创作者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舍本逐末,将全部的精力以及注意力都投入在内容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层面,而置内容的创新于不顾。

作品内核的泛娱乐化

纪录片的主要叙述对象为客观世界,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手段以及剪辑技术对纪录片进行修饰。换句话说,纪录片的创作就是要将艺术手法与客观事实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表现其真实性的同时,还能赋予其艺术性。然而,当下在部分纪录片的创作中,一方面创作团队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以及其变现方式过分关注,对纪录片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使得纪录片的作品内核泛娱乐化。还有些创作团队为加强娱乐性,完全摒弃了纪录片“纪录真实”的内核,对纪录的主体做了虚假、夸张化的处理,有违职业道德。这些泛娱乐化的纪录片显然会拉低整个纪录片传播生态的品质。另一方面,近两年来有个网络流行用语叫做“内卷”,指的是各个行业优质内容的增多导致了竞争的空前激烈,对于纪录片创作行业来说亦是如此,因此部分创作导演为了能够突破激烈竞争的重围,更好地抓牢受众眼球,不断地往作品中添加泛娱乐化的要素,无脑地迎合受众对于刺激性内容的需求,这不但会有损纪录片的客观性内核原则,同时也会对我国纪录片行业的整体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优化策略

拓宽选题方向,丰富内容呈现

要将纪录片置于新媒体环境去思考,首先便是要关注好选题。以往的纪录片创作在选题的制定以及内容的呈现方面都较为传统。这是由于传播环境的单一性所致,大部分内容的选题多依赖前期的创作团队,而创作团队与制作团队各自的工作模式都是“孤岛式”的,近乎没有联络,因此在选题创作完成后,有可能会与内容制作产生脱节,从而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另外,有些纪录片在制作选题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性,导致了选题较窄以及内容单调,这样的作品非但不会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有可能会逐渐地脱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在选题方向与内容呈现上都应当积极地贴合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做到以人民群众所想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所需为着陆点,打造出既接地气叉优质丰富的纪录片作品。具体来看,针对纪录片的选题,可以积极尝试应用各类新媒体技术,通过数据采集以及分析,制定满足受众需求的主题方向。举个例子,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将受众的需求绘制成“肖像”,从而很好地拓宽了创作的选题方向,并进一步富化内容呈现。以纪录片《风味人间》为例,该片总导演陈晓卿先生在2019年4月23日举行的“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产业与传播论坛”上介绍说,“在推出这部每周一期的纪录片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将根据上一集的情况,通过用户在网站上的评论反馈和即时弹幕浏览量来调整下一集的内容。”这样的方法能够将受众不喜欢的、不满意的选题提前排除,从而在拓宽选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富化内容的呈现,进一步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要。

创新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

叙事即是表达所想要呈现的故事而使用的手法。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是十分多元的,比如叙事节奏、结构、视角等等,但无论哪种手法,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增强节目效果,打造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时,纪录片是以反映客观世界为基础,纪录客观世界的真人真事,对客观世界有着折射意义。然而,由于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的崛起,人们对碎片化信息的需求愈发高涨,缺乏观看长视频的耐心,在观看长视频内容时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对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以及表现形式提出了革新需求,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应当朝着更为多元丰富的方向去发展。那么在这个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者必须秉持革新的理念,在叙事的角度上实现思考与革新。总的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为迎合新时代受众所需,在进行纪录片的创作时选题一定要有价值、有个性,从而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叙事,进一步激发受众对内容的偏好。另外,如果一些纪录片想要呈现宏观的背景内容,但缺乏合理且科学的叙事手法,那么所呈现的内容是臃肿且空洞的,受众便会逐渐排斥。因此,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具体怎么拍摄、运用什么素材、使用什么角度,都要经过创作者的层层挑选以及过滤,发挥好创作者本身的把关作用,帮助纪录片实现更优的效果。总的来说,纪录片就是对于生活的映射,所以,革新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以及表现形式,让纪录片在融入艺术性的同时,还要能贴合客观现实,才能创作出更优的纪录片作品。

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

与其他类型的影视内容相比,由于纪录片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也就相应地出现了部分创作团队过多地聚焦于创作过程而忽略后期宣发的情况,这就直接缩小了纪录片的传播范围,从而降低了收视率。传统时期纪录片的单一化传播以及单维度的时空也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诸多阻碍,新媒体技术所赋予的高速率与强效能以及所构成的全平台发展矩阵必然会化解这些难题。因此就要推动纪录片的发展与变革,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时代所需。具体来看,除去利用全平台进行宣发,纪录片还能够借助社交媒体与受众充分实现互动,根据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完成对后续内容创作的优化与更新。另外在创作完成以后,也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所产生的各种优势渠道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提高纪录片的关注度,加强纪录片的传播力。最后,积极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在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在转发与分享的过程中完成对内容的二次传播,更进一步扩大纪录片对社会的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本文从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所遇到的难题等几个维度出发,探究了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优化策略。

猜你喜欢
纪录片新媒体创作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